《诗经·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标签:
劳动 |
分类: 语文教学 |
导语: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陶渊明《劝农》)
2019高考作文即以“劳动”为话题,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观点。
诗经·芣苢
学习要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词句理解、诗歌朗诵。
3、比较两首诗主旨情感和写作手法的异同。
关于《诗经》
文学地位: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创作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名称:先秦称《诗》《诗三百》,西汉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多四言,属于古体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就用途音乐而言。【风】又叫国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芣苢》出自《诗经·周南》,属于“风”。
“赋比兴”就表现手法而言。
【赋】直陈其事,即铺叙;
【比】是打比方;
【兴】又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歌朗诵,注意正音、理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du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注】芣苢:车前草,穗状花序,结籽繁多,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利尿利孕利分娩。芣苢多籽,象征多子多孙。《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描述一群女子欢快地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铺叙)
诗分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解读六个动词的作用,其顺序能否颠倒?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写出女子采摘芣苢过程的先后。
《芣苢》在语言和结构形式上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复沓手法。
形式美;
音乐美,回环往复、节奏明快流畅。
抒情美,反复咏唱,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劳作的欢欣。
从文本出发,知人论世,具体分析芣苢采摘之乐何在。
芣苢茂盛;身手熟练;结伴采摘;边采边歌;
心存美好向往。
《插秧歌》
诗人、背景
杨万里号诚斋(宋光宗为其写“诚斋”二字),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称“诚斋体”,风格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多写自然景物,亦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
淳熙六年春,诗人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一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故作该诗。
诗歌朗诵,注意正音、理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此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诗歌描述一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
插秧;群写;特写
诗句赏析,诗句写出劳动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或表现手法?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劳动:分工合作,紧张忙碌,井然有序。
动作描写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为了赶农时,冒雨插秧。
形象比喻,如打仗般紧张艰苦。环境衬托,衬托出农人冒雨劳作的艰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情态、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写农人虑事周全,以农事为重。
《芣苢》《插秧歌》主旨手法之异同:
主旨:
【同】歌颂劳动(创造财富)和劳动者(热爱劳动)。
【异】《芣苢》写劳动之乐。《插秧歌》写劳动之艰辛。
手法:
【同】动作描写,以动词来写劳动过程。
【异】《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运用细节、语言描写,比喻修辞、环境衬托。
仿写句子:
劳动之美,美在“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的满载而归。
劳动之美,美在
劳动之美,美在
劳动之美,美在
参考答案:
劳动之美,美在“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协同合作。
劳动之美,美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充实。
劳动之美,美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财富创造。
劳动之美,美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家国安泰富足。
劳动之美,美在“涉烟采芙蓉,湖波秋影荡”的诗情画意。
劳动之美,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旷神怡。
劳动之美,美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的家庭温馨。
劳动之美,美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稚趣。
诗句作者和出处: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南宋·杨万里《插秧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东晋陶渊明《劝农》)
涉烟采芙蓉,湖波秋影荡。(元·郭翼《江南采莲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南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