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叙述”

(2021-02-01 16:20:37)
标签:

叙述

分类: 语文教学

【叙述角度】

1、不同角色,视角和口吻不一样。如:孩子、老人;领导、下属;老师、学生……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孩子角色“我”。

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事人对故事线索、发展、结局,对人物心理、过去、未来清楚明了。可以对人物进行议论点评(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有限视角——第一人称。遮蔽作者意图,由叙述者“我”引领读者走进情节,最大限度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如《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我

叙述者是故事里的人物,站在局内,有限视角。

2、第三人称——他

叙述者故事之外的旁观者,站在局外,无限(或有限)视角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抒情。缺点是局限于叙述人(“我”)的所见所闻。

采用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见闻、感知约束,可以展现众多作品人物的思想心理。缺点是与读者间多了距离感,少了亲切感。

3、两种人称巧妙结合,一般借助书信和人物口语来完成。孙犁《战士》,整体采用第一人称,结尾采用第三人称,引述村干部的大段口语。

4、第二人称——你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间的距离,彼此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叙述腔调】

1、腔调的背后。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不同腔调:舒缓、急迫;温暖、憎恨;天真、深沉;沉重、惋惜;智慧、呆萌;喜悦、烦恼……

2、“讲述”与“显示”

所谓“讲述”,带有叙述者(作者)的主观因素,叙述者(作者)会对小说中的人、事进行解释、判断,或流露感情,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传统评书。

沈从文《边城》结尾: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所谓“显示”,就是叙述者(作者)消失在文字背后,对人事不做判断,让人物自己对话,让人事客观呈现。如《桥边的老人》。

【速度控制】小说节奏着墨不考虑故事本身的时间长短,关键情节减速,大量着墨,次要情节加速,一笔带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