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类作文”写作训练
(2020-03-25 09:26:41)
标签:
时评 |
分类: 写作指导 |
教学目标
1.以“抢购双黄连口服液”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指导学生了解时评写作的基本步骤,学习掌握 “一事一议”时评的写作思路,提高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生活;学会正确评判社会人事,培养理性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出示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关头,1月31日深夜由新华视点、人民日报等官方微博发布“重磅消息”,说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夜之间,不但各地实体店双黄连口服液便被抢购一空,各大网络购物商城上的双黄连口服液也基本在一瞬间售罄,全部挂上了无货的标志。甚至还有人在情急之下买了鸡鸭鹅猪牛羊等兽用的双黄连口服液,让一些兽药经销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1日一早,人民日报再次发声说: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并且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事实上,疫情防控期间,被抢购的远不止双黄连,除了口罩、酒精、84消毒液这些防疫用品之外,像是藿香正气水、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也被不少人囤了货,甚至连大米、青菜、矿泉水也在一些地方遭遇了抢购……
“抢购”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抢购”现象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体现你的权衡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梳理“历史”
通读材料,你会发现,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抢购”。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的“抢购”事件,你了解吗?
明确:2000 年以来,“抢购”几乎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和社会热点事件,抢购风波不断上演。
2003 年,抢购食盐、大米、白醋和板蓝根事件。
2008 年,在四川出现了抢购矿泉水事件;
2009 年,板蓝根的又一次遭到疯抢,蒜也成为抢购的对象;
2010 年,绿豆抢购风潮;
2011 年,又掀起了一场 “抢盐风波”;
2012 年,北京、深圳和四川等地方又出现了抢购火柴和蜡烛的现象;
2013 年 ,出现了市民排队集中抢购天然气的“抢气潮”。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全国许多地方抢购双黄连口服液,及口罩、酒精、84消毒液等防疫用品。
由此看来,抢购事件一波接一波,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审题立意
所谓审题立意,就是对作文的材料及题目进行细致的审查、解读、分析,从而正确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主旨等内容的过程。讨论是时评类作文训练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遇到时评类新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根据材料的核心事件依事设问,逐步分析,展开讨论。
关于本次作文训练题的立意,我们可以思考,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多的“抢购”现象?
2.如何才能制止“抢购”现象的一再发生?
预设(略)。
拟写提纲
透彻分析文题,确定立意,拟定题目之后,要拟写提纲。时评类作文一般可以按“引议联结”的结构来拟写提纲。
1.概述材料,明确观点(引)
2.运用论据,阐述理由(议)
3.联系现实,提出办法(联)
4.收束全文,强化观点(结)
“引”,即引出观点,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明确自己的立场。“引”的部分,因为在文章第一段,应力求简洁。立意最好在开篇第一句就能体现,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比直接引述材料更见力量。
“议”,就是论证的过程,论证要紧扣材料。正文的“议”,比较长,应就事论事,拆分材料核心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观点加以论证,阐述自己的评价依据。分析产生“抢购”的原因。
“联”,即联系现实、联系生活,将自己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论述。从评论对象拓展到类似的事物或现象,可以加强写作的说服力。
“结”即结论,提出解决“抢购””的方案,对全文的观点做最后的总结。
“引议联结”是对常见的时评文写作结构的归纳,掌握这一结构能让我们在时评类作文写作时快速构思,形成相对完整的写作框架。
课堂写作
限时写作,完成作文。
(原创:熊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