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适《重阳》赏析、译文、阅读

(2020-03-16 15:36:59)
标签:

高适

重阳

分类: 语文教学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一、注释:

高适(约704765年),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节物】应节候出现的风物景色。 

【华】头发花白。

【已】停止。仕三已,仕途不顺,多次离职。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28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

【就】接近,将要。

【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岂有白衣来剥啄,是说连平民百姓都未有来访,更不要说官员了。

【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乌帽】即乌纱帽。欹,倾斜。一从乌帽自欹斜,是说对官场已然心灰意冷,听任官职沉浮。

二、译文

节物惊人心,两鬓生白发。

徒绕东篱怅然菊未花。

生年近半百,职场退下。

家田近荒芜,奈何身天涯。

岂有客人至?一任官升罢。

日暮人独坐,门柳噪老鸦。

三、问题: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与杜甫“恨别鸟惊心”句皆触景而生情,杜甫伤痛亲人离散,高适则感慨岁月流逝。

B.颔联写诗人年届半百三次为官的人生际遇,以及仕宦在外对家乡田地荒芜的忧虑之情。

C.颈联以“白衣”借代平民百姓,以“乌帽”借代职场官员,前后对照,意味深长。

D.本诗格调低沉抑郁,诗句间一股幽怨透纸而出,不同于作者边塞诗的意气高昂,慷慨悲壮。

答案:

1、B “近半百”不是半百;“仕三已”是说自己仕途不顺,多次离职;下句用典,透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思,说忧虑家乡田亩荒芜不够准确。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6分)

本诗表达了诗人①时光匆遽、年岁渐老的惊惧与哀叹,②仕途不顺、听任沉浮的怨艾与无奈,③缺少知音、无人赏识的孤寂与悲凉,④为官远地、念乡思归的愧疚与离情。

3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1用典。②④句使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三径就荒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因官场失意而产生的思念家乡、回归田园之心。

2)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景衬人

①句,见节物而叹韶华渐去,可谓触景生情。②句,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尾句,借柳树的萧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