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一大联考材料作文——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
(2018-05-09 16:38:24)
标签:
2018作文 |
分类: 写作指导 |
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六)
【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其实就没有打算和父母分享,主要分享对象是同龄的好友们。据记者采访,他们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而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很失落……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观点与拟题
一、了解与理解——贯通家长孩子间沟通分享的桥梁
拟题:用沟通理解浇灌亲情之花/学着与父母做朋友/亲人是最好的朋友
二、珍视亲情;切莫疏离了亲情
拟题:友情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莫让屏蔽冷了亲情
三、父母不宜被屏蔽
拟题:爱不能被屏蔽/切莫让父母成为圈外人/别为父母设置“防火墙”/让父母从朋友圈了解自己
五、父母是最好的指路明灯
拟题:报喜亦报忧
六、人有左右心房,情感空间要有亲情圈和友情圈;亲情不可取代友情;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友情空间;友情圈亲情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或缺
拟题:不妨建一个亲情圈/给孩子一片天
七、屏蔽父母不等于屏蔽爱
拟题:屏蔽也是一种爱/保持距离,美美与共/屏蔽了朋友圈但别屏蔽了亲情
八、父母要检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过度的关心与说教
九、培养共同的志趣,在分享中提升亲情,共同进步
十一、多角度立意:围墙内外的守望
【范文示例】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的重庆轨道族得知,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儿女开心就好。
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更新朋友圈很频繁,有的一天要更新好几条,晒的都是日常生活点滴,如工作趣闻、身体状况、瘦身心得、呼朋唤友、聚餐游玩、心灵鸡汤、生活感悟、发泄情绪、寻常琐事,还有就是转来转去的分享尤物。
同样,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根本就没有打算让父母分享,除了一对一发到父母私聊空间或家庭群里的东西外,几乎是将父母当外人的,主要分享对象是那些同龄的好友们。
而父母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凡是子女的东西,就像他们当年的书包、衣服和鞋袜一样,都是父母必须过问的,甚至是大包大揽的。既然是出现在父母眼皮底下的信息,就不能让它轻易溜走了,于是问这问那,传来传去,就带来了许多本不该有的烦恼,最终子女轻轻一点,将父母隔离于朋友圈之外,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当然,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的点滴都会牵动父母的心,谁让你是他们生养的呢?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外地打工,感冒发高烧晒到了朋友圈,父母看到后直接买了飞机票,赶到孩子身边。孩子高烧已退,感到父母大惊小怪,从此将父母给屏蔽掉了。那么,是否只报喜不报忧就不会惊动父母大人了呢?也未必。一位年轻人在单位组织的足球赛拿了优胜奖,在朋友圈里发个很夸张的晒图信息,结果父母看了乐不可支,喜大普奔,逢人便说,儿子出息大了,代表中国队踢翻了好几个外国足球队!结果闹出了笑话。
父母被屏蔽,心理学专家给出的判断是代沟造成的,屏蔽虽然简单方便,实际上却关上了一扇与父母沟通之门。为此建议,父母与子女间还是要在平时多多用心地沟通和交流。其实,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代沟”,而是由多种原因,包括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因素造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父母们对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社交方式,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还处于“幼儿期”。
包括微信朋友圈在内的网络社交圈,交往的特点是关注与分享。一般而言,关注与分享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好友,其中亲情好友与其他群体的好友享有同等的权利,没有什么特别的权限。如果父母的网络社交方式成熟了,社交行为“长大”了,应该在朋友圈里将孩子定位于普通的好友,只是从情感上给他们打上一个特定的标签而已。子女们不要总是说,我的世界你不懂。父母们也应该学会懂得子女在朋友圈里的喜怒哀乐。
在了解和熟悉他们的表达方式后,不管他们发泄怎样的小情绪,受到怎样的小挫折,得到怎样的小惊喜,父母们都会管理好自己的心境,淡然处之。做父母应该想到,如果孩子们确实遇到事了,他们自然会通过私聊或电话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那些发在朋友圈里花花绿绿的信息与图片,不要太当真,说白了,就是一个字“玩”。
话又说回来,父母被设为圈外人,未必不是件好事。年轻人的事看不懂,不必事事都得整个明明白白。做父母的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自由空间。网络时代,这个圈那个圈,圈儿太多也太乱,圈得你心烦意乱。儿女还是你的儿女,父母还是你的父母,亲情不变,管它在圈内还是圈外呢!
(梁江涛)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你的“蛙儿子”都会寄明信片回来,你自己却要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听起来很让人伤感,也有点为老人们打抱不平。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原因,朋友圈的亲子关系也不都是那么悲观。
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调查显示,朋友圈屏蔽父母的主要原因是怕父母担心、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还有不喜欢听唠叨。你穿件短裙会认为你太出格,你分享的电影音乐他总是不喜欢,动不动就问你怎么还不谈恋爱,这个月发了多少钱。好不容易长大独立了,甚至都到了另一座城市了,还要被父母这样管着,除了悄悄屏蔽他们,还能怎么办?这是朋友圈亲子关系的一种模式。
再来看第二种朋友圈亲子关系。如果你跟父母能无话不说,你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找到共同语言,也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恭喜你这么幸运,这种朋友式的父母相信也永远不可能被子女拉黑。但是,这种亲子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年过四十单身一人,旅游、做公号、吃喝玩乐,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过得很自在。她的朋友圈里无论发什么内容,父母总是第一个点赞,而且是在她发出的瞬间就“秒点”。她的生活方式未必是父母认同的,但是父母从来不干涉不强求,只是默默关注孩子的行踪,尊重她的生活。这是另一种朋友圈亲子关系。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父母根本就不会玩微信,仍是在电话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来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
无论哪一种朋友圈亲子关系,其实都只是现实中亲子关系在网络化时代的正常反应。朋友圈,是为了朋友之间分享和交流而存在的,朋友就是志同道合,思想上有交流、生活上有互动的人。而多数父母没办法跟孩子做“朋友”,被孩子屏蔽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这在无形中放大了代沟与亲子关系中沟通不畅等问题。但其实,许多孩子屏蔽父母,跟孝不孝顺没关系,也许只是善意地想避免争执,也让父母少担心。
但话说回来,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代沟其实是个无解的问题。五成年轻人朋友圈屏蔽父母,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让父母意识到,子女的成长必定伴随着对父母的疏离,这是为人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不得不接受的代价。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笔下所描述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广州日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