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尼巴厘岛苏巴克孟哲宁寺世界遗产 |
分类: 亚洲 |
巴厘岛有很多印度寺庙,去孟哲宁寺(Pura Mengening)的外国游客却不多。这座位于帕克瑞桑河谷的水神庙,是吉安雅县坦帕克西林的一座圣庙,也是该地区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座神庙之一。
离开卡威山庙,在第一条小路右转,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开了近一公里,
巴厘岛在过去2000多年与印度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岛上特有的苏巴克文化景观。这种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的水神庙为中枢的水渠、水坝组成的灌溉系统,提倡民主与公平耕种,使得巴厘人成了印尼群岛中最多产的水稻种植者,克服了岛上稠密人口的食物供给这一巨大挑战,体现了精神王国、人类世界和自然领域三者相互结合的“幸福三要素”。
巴厘岛上火山肥沃的土壤、火山湖和纵横的清泉溪流给水稻耕作带来了便利。千年的虔诚信仰让人们相信对神的祈福能带来丰收,久而久之一座座水神庙拔地而起,通过调节灌溉用水的分配和稻田耕种的时节来减少虫害以及优化水力资源从而达到水稻产量的最大化。圣湖是源泉、水神庙是核心、梯田的产物-水稻,则是神的恩赐。
于是巴厘岛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灌溉系统--苏巴克,以及祭祀调节和耕作过程中产生的人、自然与神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即巴厘人的宇宙观中最为重要的"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
除了用于祭祀和朝拜神灵,巴厘岛的水神庙还是苏巴克系统中分配灌溉水源的管理中心。岛上的湖水以及泉水溪流经过水神庙流向高低错落的梯田,由于资源相对有限,寺庙的僧侣或者管理者必须做出决策,何时向何地提供多少灌溉水。通过往年的降雨记录和历年单块梯田的产量和虫害情况来估算最高的产能,以期统一调配(水源)达到资源的优化使用。
为了提高水稻总产量,有时候必须减少某块梯田的供水和产量,这样就必须平衡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水神庙,巴厘岛上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合作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达到更高的层次时,除了通过水神庙分配水源,下梯田的耕作者向上梯田借水等等形成一种互利的调剂关系。在单块的苏巴克系统中,农民们形成了一个紧密合作的“社区”。
停好车进入寺庙,站在陡峭的台阶上可以看到对面孟哲宁寺的主建筑包括圣塔。
孟哲宁寺立于一口天然圣泉之上,为11世纪乌达雅纳王朝阿纳克国王所建。这座石墙内的神庙共有近30栋(组)建筑,神庙中央的石塔(Prasada Agung)分为三个空间,象征着“幸福三要素”的三部分: 塔基代表了自然界(Palemahan)、塔顶代表了神界(Parhyangan)、塔身代表了人类(Lingga Yoni)。
来到庭院,又一道高耸的阶梯通往寺庙主门。忽然,身后传来阵阵嬉笑声,原来层层叠叠的池子下别有洞天。
沿着石阶路往下走去,右手边有一眼清泉,泉水咕咚咕咚从十几个出口流到下面的池子和水渠中。这口泉眼就是孟哲宁寺的圣泉,在这儿任何人都不能洗头洗手或者盛装泉水。在巴厘人眼中,上游的泉水是生命的源泉,下游的泉水才用来洗净污垢去除罪恶。
孟哲宁寺的圣泉水沿着水渠溪流流到下游乌布南面的库鲁伯苏巴克系统,为40多家农户的梯田提供了灌溉用水。每到丰收时节,这些农民都会拿出自家的一点收成来到孟哲宁寺祭拜神灵,以感谢神的恩赐。
池边长满了青苔,地上满是落叶,潺潺流水声如悦耳的旋律飘拂在寺庙的林间。
猛然发现前方池子里的女人孩子们都在洗着天体浴,而男孩子的嬉戏声则来自池子的那一头,于是转过头小心翼翼地绕过这座"女人池"。
果然,一座祭坛将天然的男女池分隔开来。一道瀑布"哗哗"落下,溅起的水花让几个小男孩兴奋不已。我举了举手中的相机,大人点了点头,然后似乎很紧张地看着我。你们紧张,我也紧张,这不,照片拍糊了。
忽然想到,在这灵山胜境中,何不学一下巴厘人,在圣泉中洗一把天体浴呢?顾不上没带大毛巾,三下两下扒下自己的衣裤,一股脑跳入了池中。
水有些凉,一阵激灵中,对面的大叔笑了起来,孩子们跟着也笑开了花。嗯,感觉暖和多了,站在瀑布中、泉眼下,来一场天体浴,洗净所有的污垢。
又来了三三两两的人,女的落落大方地脱光了衣服。在这儿洗圣泉,也许真的能洗涤你的心灵。(完)
Tips:
从卡威山寺南面到圣泉寺北面的梯田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乌布以北的德格拉朗梯并不在遗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