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环球之旅-地中海东岸:海法和特拉维夫


标签:
以色列海法特拉维夫旅游 |
分类: 亚洲 |
海法和西加利利的巴海圣地
入选的理由是它们体现了巴海浓厚的朝圣传统,以及它们所蕴涵的关于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这一遗产由分布在阿克和海法11个地方、与宗教创始人有关的26座建筑、纪念碑和遗址组成,其中包括位于阿克的巴哈欧拉圣陵和位于海法的巴孛陵墓。此外还有房屋、花园、公墓和用作教务行政、档案室和研究中心的大规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群。
--UNESCO(2008,iii,vi)
特拉维夫白城——现代运动
特拉维夫建于1909年,并逐渐发展成为驻巴勒斯坦英军控制下的一个大都市。在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间,白城在帕特莱克爵士的城市规划基础上建成,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城中的建筑物由在欧洲培训和实习的建筑设计师设计而成,他们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创造了一个杰出的“现代运动”的建筑群。
--UNESCO(2003,ii,iv)
在耶路撒冷长途汽车站搭上940鸡蛋巴士,晃晃悠悠2小时,抵达位于海法市西南的卡梅尔海滨汽车站(Haifa Merkazit Khof Ha-Karmel CBS)。
以色列这种象形类的文字肯定是看不懂的,两眼一抹黑,只能拉路人问路。路人甲看了看手机地图,指着一站牌说:诺,就搭这辆车,108路。
车来了,掏出6.6谢克尔买票上车。窗外黑乎乎的,只有闪烁的灯火。汽车沿着4号公路北上,然后往东拐去,终于,Sderot Ben Gurion街到了。从这儿走几分钟,就到了雅法街上的Yafo 82青年旅馆。
天亮了,今天的任务就是去看巴哈伊花园。从青年旅馆出来往西走到Ben Gurion街,往南走,远远就能看到拾阶而上的花园了。
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一位出生于设拉子的波斯商人,于1844年兴起了巴比运动,宣称自己为巴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很快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支持者。由于巴比运动威胁到了伊朗的伊斯兰教旨,1850年巴孛最终被当局处死。巴孛的遗骸被教徒们偷偷藏匿了近60年,并于1909年转运到了如今的海法,埋葬于卡梅尔山麓。
密尔萨·侯赛因·阿里,出生于德黑兰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却成为了巴孛的追随者。密尔萨自称“巴哈欧拉”,是巴孛预言的上帝的使者。巴哈欧拉同样遭到了宗教旧势力的迫害,监禁和流放,1868年巴哈欧拉最终来到如今海法以北不远处的阿卡,在那里度过了其生命中最后的24年。在艰苦的岁月里,巴哈欧拉坚持宣传他的信仰,也即“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并完成了大量的著作,被巴哈伊教徒奉为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
巴哈欧拉逝世和安葬地被称为巴基,是巴哈伊信仰的第一圣地,而今天要参观的海法阶梯花园,则是巴哈伊教徒心中的第二圣地。
由Ben Gurion街望去,依阶而上的花园中矗立着金顶的巴孛圣殿。海法的巴哈伊花园共有3个入口,最底层的位于Ben Gurion和Hagefen街的交口。阶梯花园由加拿大设计师萨巴于1987年设计,18层阶梯沿着卡梅尔山麓延伸近1公里,花园宽窄不一,错落有致。整个花园面向北偏东,朝向巴哈伊的第一圣地:阿卡。
由广场入口进入花园,这儿有一座喷泉和大理石水池。再往上,得绕到Hagefen街东侧的小巷或Hatsiyonut街往上爬。
顺着小巷拾阶而上,来到巴哈伊花园位于Hatsiyonut街的第二入口,从这儿可以进入花园参观巴孛圣殿。如今看到的圣殿由加拿大设计师麦克斯维尔设计并于1953年完工,整座建筑融合了东西方风格,使用了产自意大利巴韦诺的玫瑰大理石,金顶则采用了1万2千片凤尾瓦。
圣殿除了巴哈伊圣日,赎罪日和恶劣天气外每天上午9点至中午12点对外开放,建筑内不能拍照摄影。脱了鞋进入圣殿,厅内供着鲜花,四周挂满了波斯地毯。
过了12点,虽然不能参观圣殿,但仍可以在中间层的花园逛逛,俯瞰海法湾的景色。不过正午12点上层入口参观花园全景有免费的英语导游团哦,听不懂俄语或希伯来语的一定不能错过。
离开圣殿,沿着Hatsiyonut街往西爬升,然后绕到Yefe Nof街往东走,终于来到61号巴哈伊花园山上的入口。正巧有一拨台湾旅游团游客,有个当地普通话导游,凑着听听讲解不错。
在花园内东侧,坐落着巴哈伊的最高权力机构--世界正义院,以及国际档案馆,研究和教学中心等建筑,不过都不对公众开放。
下山回到Ben Gurion街,这儿正是19世纪德国圣殿士创建的移民社区。大街东侧,还有一间“台北”餐馆。最简单的素菜炒面或泰式炒面38谢克尔,牛肉或鸡肉面差不多60谢克尔,折合美金大约17刀,可不便宜哦。军费开支太大,买单的只可能是老百姓,有啥办法呢?
回到青旅所在的Yafo街,继续往东闲逛,一直走到Natanzon街16号的Hamaagan鱼餐厅,就在这儿午餐吧。餐厅不大,就几张桌子,来了份鱼排饭,还行。
Natanzon街尽头,矗立着上世纪末动工的政府大楼--帆船大厦,有点迪拜帆船酒店的味道吧。
该走了。从青旅结完账,背着行囊来到不远处的HaShmona火车站,搭乘以铁前往特拉维夫(30.5谢克尔,截至2014年6月票价32谢克尔)。
火车上有免费WiFi,还有很多插座可以充电。车厢内坐了不少女兵,就这么沿着海岸线开了差不多一小时,特拉维夫大学站到了。
跳上开往Allenby街的公共汽车,半小时后抵达位于Ha-Yarkon街上的Hayarkon48青年旅馆。
在旅馆冲了个澡,上网收收邮件。一封来自约旦航空客服经理的邮件着实让我吓出一身冷汗:这位经理在没有沟通和经过我同意的前提下,自说自话地“为了满足我的意愿”把原来确定好的明日的航班,又改到了今天下午从吉隆坡转机的航班!
抬腕看了看时间,离起飞不到1个小时,肯定赶不上了。再看邮件,则是上午发出的。旅行了这么多年,这么“好”的服务可从来没遇到过。冷静下来,先发了封回邮质问这个莫名其妙的更改,然后寻找约旦航空办事处的信息,打算明天一早去交涉。幸好,办事处离开旅馆不远。
虽然有些忐忑不安,但是现在再着急也无济于事。还是出门逛逛吧。沿着Allenby街往南走不多久,就到了卡梅尔集市。虽然已近收市,街道两侧还是有不少摊贩,日用品,食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绕了一大圈,来到Samuel海滨大道,沙滩一侧,多多少少有些里约科帕卡巴纳的味道呢。
起了个大早,吃完早饭即赶往约旦航空位于Shalom Aleichem街5号的办事处。等开门,好久没干这事了。
找到了一位负责处理此类事的里程计划经理,惊讶地发现,改票的事居然就是他干的。可能自己觉得理亏,在辩解了几句后,这位以色列还是约旦人慢条斯理地又把我的航班给改了回去。哎,RJ啊,还是有些不靠谱。
在海滨大道逛了一圈,吃完午饭,该去机场了。
在Allenby街跳上前往HaHagana火车站的公共汽车,从这儿搭火车到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也就20来分钟。虽说早已听闻以色列机场安检非常繁琐,不过这回是真真切切领会到了。
到登机柜台办手续被告知行李得先过安检。好吧,排队过X光机。照完还不算,得排队等候手工检查。不苟言笑的以色列妹一件件地把物品翻出,用仪器检查,再与之前的X光机图核对。忽然想到机上需要使用的某件物品还在行李箱内,便随手拿了出来,被这位以妹发现后大声斥责,差一点就被打发回X光机前重新排队检查。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个小时,在另一位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柜台办理登机手续。
寰宇在特拉维夫机场使用丹休息室,休息一会,终于可以上飞机了。
漂亮的死海,冷漠的以色列人,繁琐的安检,不便宜的消费,普通的其他风景,我想,我不会再回来了。
再见,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