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在尘土飞扬的加德满都(下): 从猴庙到帕坦杜巴广场

标签:
尼泊尔加德满都帕坦广场杜巴广场 |
分类: 亚洲 |
加德满都谷地文化遗产有七组历史遗址和建筑群,全面反映了加德满都谷地闻名于世的历史和艺术成就。七组历史遗址包括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王宫广场、斯瓦亚姆布与博德纳特佛教圣庙和伯舒伯蒂与钱古·纳拉扬印度神庙。(UNESCO,1979,iii,iv,vi)
由斯瓦扬布寺下山原路返回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然后继续往东沿着新路(New Rd)走到尽头。从这儿右拐沿着大马路往南直走,过Bagmati河后不久在2岔路口沿左手的Patandhoka路往东南一直走就可以抵达帕坦杜巴广场。
问了路边的出租车,有位小哥最终要价200卢比,还价150卢比无果,决定还是步行。走着走着,饥肠辘辘,在街边找了个餐馆解决午餐。加德满都很多餐馆既有地道的尼帕尔菜,也有很多藏餐。
跨过巴格马蒂河(Bagmati River),河面到处飘浮着垃圾。过河沿Patandhoka路继续步行,很快就到了帕坦杜巴广场。
帕坦,又名勒利德布尔(Lalitpur),梵语中意为“美丽之都”。传说印度阿萨姆三个王朝的代表来到如今的加德满都谷地,其中一位叫勒利德(Lalit)的农民带来了神灵Rato Machhindranath,他们相信神灵能够降雨来缓解加德满都谷地严重的干旱。由于勒利德的功劳,这个地区便以他的名字命名(Pur意为城镇)。
帕坦据信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由基拉特王朝(Kirat)所创建,在公元7世纪末李查维王朝(Lichhavis)已发展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城镇,之后在中古时期的马拉王朝城市规模又得到进一步扩张。
由城市(西)北首进入广场。在最西北角上,座落着一栋三层的冰森神庙(Bhimsen Temple)。在《摩诃婆罗多》中,冰森具有超凡的勇气和力量,被认为是商业和贸易神。冰森神庙建于公元1681年,寺庙前立柱上矗立着冰森的坐骑--狮子,可惜此行该寺庙正在修缮。
在冰森神庙南侧,座落着湿婆神庙(Vishwanath Temple)。这座二层神庙由马拉国王Siddhinarsingh于1625年所建,飞檐下有着诸多湿婆的木雕。
湿婆神庙的南侧,便是建于公元1637年的黑天神庙(Krishna Temple/Mandir)。这座4层高的石庙,是整个尼泊尔境内最早的一栋什喀拉式建筑(Shikhara)。在神庙正门前,矗立着毗湿奴坐骑--金翅鸟石柱。
黑天神庙南侧,有一座建于1566年的的二层查纳拉扬神庙(Char Narayan Temple,或叫Jagannarayan),供奉神灵毗湿奴化身纳拉扬。在寺庙上方檐下,可以清晰看到情色木雕。
在黑天神庙和查纳拉扬神庙的对面,便是马尼·凯夏布·纳拉扬庭院(Mani Keshav Narayan Chowk),这栋建于1734年马拉国王Vishnu执政期间的三层老皇宫,如今辟为了帕坦博物馆。(门票:250卢比,2012年初价格)
纳拉扬庭院的中心有一座白顶神庙,用以供奉毗湿奴化身--纳拉扬(Mani Keshav Narayan),整个庭院也因此得名。
博物馆内,展出了上千件印度教和佛教雕刻艺术品以及帕坦传统的青铜和铜器作品。
由皇宫北侧院落的二层往外看,左下方便是曼嘉喷水池(Manga Hiti)。这个三层下沉式方形喷水池,最早可能建于10世纪。
紧挨着老皇宫南侧的,则是建于1641年有数层高的德古塔莱神庙(Degu Tale)。在神庙对面,则是建于1589年的纳辛哈塔(Narsingha),这也是一栋典型的什喀拉建筑。
在纳辛哈塔正前方,矗立着1701年所建的马拉国王Yoga Narendra立柱;在塔的北侧,则有一栋较小的纳拉扬神庙。
德古塔莱神庙南侧,则是建于1666-1671年间的塔莱珠女神庙(Taleju)和穆尔庭院(Mul Chowk)。
纳辛哈塔南面有一座大约建于1706年,三层高供奉毗湿奴和湿婆的哈里桑卡神庙(Hari Shankar)。坐在寺庙基座上,吹吹风,看着人来人往,时间一晃而过。
在穆尔庭院正对面,也即哈里桑卡神庙南侧,有一口大钟(Ghanta),立于1737年。钟的南面,有一座六边形的黑天神庙(Krishna Temple,有别于北面那座Mandir)。这座三层什喀拉石塔建筑建于公元1723年,比北面那座晚了近一个世纪。
夕阳徐徐落下,映红了远方的喜马拉雅。该回去休息了。
经过西北角的阿育王白塔和博卡拉寺,在出城前找个馆子吃晚饭。想起巴格马蒂河垃圾纵横,还是改吃素的馍馍吧。
远方,红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