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生源告急为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
文/小脚冰凉
*****************************************
(大河网—河南商报):全国考生4年减少135万
部分高职院校生源告急
高考曾被誉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万千学子寒窗苦读十余载也就为那一朝能够金榜题名迈进心仪的象牙塔。且不谈学子们的理想有多高尚,因为很少有人能有安民济世的才能,但即使是为了生活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值得提倡的。但眼下全国考生4年减少135万,部分高职院校出现生源告急的现象,这虽然让人很费解,却也不难让人理解其中的曲折原委。
一种社会现象总是被一定的社会现实给折射出来的,众考生不愿意再继续学习肯定也有他们的苦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这个社会的给逼的。读个高职院校三年下来也要花费不少,到头来却也不一定能够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相反这三年如果在社会上打拼不仅不要做家里的寄生虫,说不定还可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所以很多人也便轻易就相信了“学历不重要,能力最重要”这句话而放弃了继续求学的历程。孰不知所谓的大学教育并非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体验大学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继而视野更开阔的走进社会。
但大学教育在由当年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当下的大众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以致于当下的相当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都无所事事,感觉像是在虚度光阴。时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等问题似乎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是大学生工作素质的问题,而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太少了。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更多的人迈进了大学校园,自然也就使得“大学生”三字的含金量大大下降,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显得金贵。当大学生三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之后,自然对它向往的人也会与日剧减,高职院校生源告急也就很正常了,但这只是个开始,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一些不就业率不怎么高的的本科院校恐怕也会步其后尘。
大学教育理应培育出愿意服务于社会的人才才是王道,现如今却培育出了一大批不愿意扎根基层、好高骛远的所谓人才,实际上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假象。如果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模式,那么就业率也就相当高了,读不了大学的那些人自然也就会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就业了,而不会像现在因为戴了顶大学生的帽子而对工作挑三拣四了。实际上只要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基层、脚踏实地的做起,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大学生也不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只因为自己是大学生而变得心高了,自然也就不愿意屈就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就出来了。
很多大学生都是爱面子的,总不愿意与没读过大学的人平起平坐,在工作中去做直接劳动力觉得很丢人,但社会工作岗位是有限的,哪里会需要这么多的管理者,工作自然也就不好找了。这种现象使得后来者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也就不愿意继续读书继续受教育了。这也就给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素质,而不能好高骛远。
大学教育本身没有问题,但教育方式需要转变,育人应该从心开始,应该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抓起,所谓的大学教育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让后来者敢去继续接受教育而不觉得是在荒废青春岁月。读大学并不能把它把它作为提高自己身份的一个工具,仅仅就是体验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仅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