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生与顺其自然
标签:
人生自然命运文化 |
分类: 人生论谈 |
http://s1/middle/5f822168ga4107d105950&690
理解人生与顺其自然
“该来的就来了”这是个亲切而实际的答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的奥秘越发显得惑人。年轻的心灵也逐渐体验到人生深邃的一面。所谓“不曾终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为何痛哭?为情吗?为爱吗?为钱财吗?为理想吗?为国家吗?为民族吗?为人类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正是寻求人生意义时所发出的感叹。许多原因可以使人落泪。但是,出自感怀人生而落的泪是让人无从安慰起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谁能给我们安慰呢?文学家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恐怕更增哀愁。哲学家吗?“哲学即死亡之练习”,“人是走向死亡的存有者”。宗教家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然而,理解人生并不是要逃避人生、消解人生或摆脱人生;理解人生必须正视人生。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要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样能使你的人生增值;不要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前年去南美,在巴西游亚马逊河的船上,听当地人讲,在亚马逊河流域深处,还住有原始部落的土著人,他们还过着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人生活。据当地人讲,他们没有见过镜子,有一个土著人,手执长矛趋近一面镜子,看清楚镜内人物之后立即将它击得粉碎,“他想杀我,所以我先杀了他”。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带着敌意去看它,则满街都是敌人,防不胜防,同时也不堪其苦;你若带着善意去看人生,则人生也能平添几许欢乐的气氛。
然而,人生并不是光靠一厢情愿的主观心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镜子所映照的还有各色各样的人物以及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生像个万花筒,每一次看的结果都不同;人生像一本空白的书,你可以任意写出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生像一扇门,每一次打开都会带给你惊异。何止世界充满惊异,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值得惊异的!
宇宙的奥秘广大无边,连牛顿也自认是“沙滩上拾贝壳的小孩”;人生的奥秘深刻无比,连苏格拉底也自认“无知之外,别无所知”。我们一般人又何尝例外。据科学家介绍说,现在世界上未知的东西要多于已经发现和被我们认知的东西。看来人生确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解人生的尝试恐怕难免事倍功半。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要说成功人生的责任在于每一个人自己,因为人有选择的能力与权利,每作一次选择,就是给人生添上一笔墨彩,久而久之,轮廓渐渐鲜明——是一幅瑰丽耀目的山河大地?还是一幅清新可喜的小桥流水?甚至是一幅不着边际的写意小品?其中有多少败笔?下一笔该怎么落?难知结果。
现在人常说“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句话。自古以来,主张“顺其自然”的思想家中西都有,只是他们对于“自然”的界说不一定相同。像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着重于政治上的成效;而西方“依自然而活”,则强调个人在伦理上的实践。拿当下的人来看,有多少人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呢?
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西方学派认为幸福在于人的品德。品德,是人的行为符合自然法则所生的结果。自然法则一方面表现为宇宙之道(天道),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人的理性(人心)。假使天理与人心都是自然法则的话,人类还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吗?西方有位哲人说:“你若情愿认命的话,命运领着你走;你若不情愿认命,则命运拖着你走。”这样一来,品德岂不是“强迫中奖”?幸福岂不是“立等可取”吗?
品德必须出于人的主动抉择,幸福必须得自人的情愿依从。这两方面的关键,都在于人可以自由培养他的“内在态度”。譬如说,对于天理与人心的认识,是一种道德直觉,不待外求;一旦肯定这种认识,即是“明智”;毅然追随,即是“勇敢”;约束激情,即是“自制”;若合符节,即是“正义”。这四种品德相联互摄,不可独存。
早期西方理想主义者认为人“不成圣贤,便为禽兽”,语气难免悲观:“人的一生皆活在邪恶之中,至少大半辈子如此。假使他能修成品德,大概也离死期不远了。”人生最大的胜利,即在克服自己的恶行。“许许多多的人曾经控制城市与人民,但是极少有人曾经控制自己。”
“凡是逃避了自我之奴役的人,才是自由的。这种奴役日夜不息、永不间断地压迫着我们。最悲惨的奴役,就是一个人做了自己的奴隶。”于是,自我征服即是自我解放,让天理与人心重新配合,成为人的生活指导。自然法则只有一种,因此人与人应该诚意相待;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爱出发,推而广之,及于家庭、朋友、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
由此可见,“顺其自然”并不需要绝圣弃智,回归原始,也不表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而是努力由个人开始,让人心依于天理,然后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上帝助自助者。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先知三日,富贵十年。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自古成功在尝试。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http://s13/middle/5f822168ga4109fe8b9cc&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