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极0加1
太极0加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4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金龙的太极拳(原创)

(2010-08-19 21:36:47)
标签:

杂谈

    2008年,扬州大学太极拳选手王璐璐在武林风一路过关斩将,夺得总冠军,一时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王璐璐的老师田金龙也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田金龙,生于1963年,中国武术博士,1991年与1992年两次获得全国太极推手比赛亚军,扬州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武术裁判,2003任江苏省散打扬州训练基地主教练,2004年组建扬州天龙武术散打俱乐部,2005年创建天龙武术院。

   从1995年到1999年培养出全国太极推手冠军7人,前3名10多人,体委举办的国际邀请赛推手冠军3人,2001年到2005年培养出全国散打比赛前4名3人,省级散打比赛冠军30多人,《武林风》专业组武林至尊1人、武林霸主2人;2006年后培养出全国散打冠军2人、亚军1人和优胜者多人,几年来,先后向北京等专业队输送优秀散打运动员多人,跟随田博士学习二年以上的少年学生全部进入了各高等学校就读,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
 
    在王璐璐夺得总冠军之后,电视台专访了田金龙,到现在,网上关于他的介绍文章视频不少,看过他的教学视频后,有人赞许,也有人说他教的是打着太极拳旗号的散打,是在糟蹋太极拳。

    他吸取了许多散打训练方式,但不可否认,他那实用的许多战法还是属于太极拳的东西。这里牵扯到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散手、或者散打抑或技击;二、太极拳应该墨守成规还是应该与时俱进。

    对太极拳的理解是因人而异,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太极拳不用力,用力的不是太极拳。这个观点最早的文献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王宗岳说: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当代太极拳大师李雅轩认为太极拳就是大松大软,就是完全不用力。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田金龙的太极拳还是有欠缺的,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任何一种拳术的训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是有阶段性的。拳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功夫的好坏不是嘴上说,而是在实战中的成效。以太极拳来说,完全不用力打人,虽然练着众多,真正能完全做到的,除了那些表演者外,恐怕十几亿的国人中,不会有几个人,而且大多年事已高,按照这样的数字,恐怕太极拳永无登上武林风这样实战散打擂台的可能。是不是可以变通一下,田金龙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的。传统武术是前人创造的,后人就应该一成不变的传承吗?

    套用一句政治上的流行术语,能实战才是硬道理。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实战的拳术,其实完全可以分成不同的训练体系,一条的如田金龙那样的训练体系,如果要深造,向李雅轩的训练体系靠近。

    在网上见到一个真实故事,说是田金龙的一个徒弟,在武林风中夺得了冠军,得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田金龙要求徒弟把奖金上交,统一分配,徒弟认为奖金是他靠实力一场场苦战得来的,应该归他所有,至少他应该得到大部分。由于他的坚持己见,惹恼了田金龙,田金龙给他两条路选择,一条是上交,一条是走人。他选择了后者。他的师兄弟劝他:你应该认真想一想,你的功夫是老师教的,还有那么多师兄弟陪着你练,大家付出的都是很多的,没有那么多师兄弟给你做陪练,你是不可能在武林风中打得那样顺利的。你不要以为得了冠军功夫就到家了,田老师是不容易找到的好老师,现在向田老师认个错还来的及。这个徒弟没有听劝,他想:难道只有你田金龙是最好的?他于是北上来到北京,找到一位京城最有名的陈式太极拳老师,希望向他学习。他本想先看看老师的功夫,但老师有个要求,必须先拜师,才能听老师的劲。他按照要求,递了拜师贴,拜过师后,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之后才慢慢地有了与老师摸手的机会,摸过手后,使他大失所望。他在给师兄弟的信中写道:什么大师,还要教我,我教他还差不多。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即使得了武林风的冠军,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太极功夫还差的很远,还需要深造,才能在太极功夫上走得更远。我们的传统武术,真正要发扬光大,只有极少的几个高手显然对于本派的发展还是不行的,只有向田金龙那样,培养出一批能上擂台的年轻人,才在实战方面更有说服力。前人在创作拳术时,都是考量了当时社会上其他拳术的优劣,吸收他人的长处,作为后来的继承者,是不是也应该吸收现代实用的技法技术呢?

 

 

  电视台采访田金龙:

 

田金龙教散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