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青蓝工程”工作总结

(2016-02-08 19:40:07)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青蓝工程”工作总结

在磨炼与学习中快速成长

原以为我与李逸君的师徒关系在2015年的暑假就寿终正寝了,因为当初的聘书上明明写着“聘期一年”。没有想到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教研室的老马又给我说高二继续,并且几天之后又送来一张聘书。好吧,服从命令听指挥,服务群众,悦人悦己。

现将一学期的指导工作加单总结如下:

一.           相互听课,共同提高。

因为担任班主任等的缘故,相较而言,我听李逸君的课比李逸君听我的课要少。但是每次听完课后我们都会开诚布公地交流,不遮不掩,不藏不掖。所以,效率比较高。因为有她随时来听课的压力在,所以很多时候上课我也不敢懈怠,因为总想着要对得起“师傅”这个称号。对于她提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会理性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我提出的建议,她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进。我能明显看到她在控制节奏和维持学生纪律方面的进步,课堂相较以前安静了许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也有所提高。

而且特别值得点赞的是李逸君每次听课都不用学校的听课记录本,而是用自己一个特别好的软皮本来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用学校的记录本最后交给学校了,自己以后想参考就没有东西了;先记在自己本子上,等闲暇了再抄到学校的记录本上,还可以再回顾一遍。——真是个爱学习的有心人!

二.           外出学习,开阔眼界。

除了学校安排的外出学习之外,我还利用个人资源,为李逸君提供了观摩省内最高层次教研活动的机会。两次驱车上百公里带她去参加“陕西省王吾堂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这些比较高端的活动,弥补了我们在航中这个小地方、小学校容易受到局限的缺陷,开阔了我们的专业视野,让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接触和学习到了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

一次外出听课开车回来的路上,我请她谈谈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她用大量的篇幅将专家和授课教师的缺点挨个说了一遍。听完后我语重心长地提醒她:第一,我问的是你的“收获”,而不是要你点评别人,你审错了题,没有按要求出牌。从应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低级错误,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你以后也要指导学生应对高考,老师的示范很重要。第二,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给别人找毛病的,一定要抱着谦和的心态,想着如何才能多提高、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当然我还会跟她交流彼此心得,同时给她布置任务,要求她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文字,为自己积累资料,同时更能警醒自己。

三.           指导比赛,积累经验。

本来很想推荐李逸君参加区上的赛教,好好培养、打造一下她;但是限于“各种规则”,只能作罢。好在学校本学期组织了备课和说课比赛。备课比赛我没有多说什么,关于如何说课,我结合自己参评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的经历和对李逸君的了解,有的放矢地进行了相对专业和有效的指导,最后在比赛中她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最主要的是锻炼了自己,各方能力都有所提高。令人欣慰。

四.           坚持写作,丰富自我。

我不仅每个月都会认真写教学反思,而且还会及时把这些反思放在自己的QQ空间里。李逸君是我的QQ好友,她都能并且会及时阅读。我想,这一篇篇内容丰富、思考深入的反思不仅能给她教学上以有益的启发,相信对她做人、做事也有所裨益。她基本每月也会认真写教学反思,不敷衍,我也会及时阅读并和她就一些问题进行简单交流。

相信在这些写作和阅读中,我们彼此的水平都会水涨船高。

五.           校对书籍,无声浸润。

暑假的时候我将自己近三年的教育教学随笔等整理出了三十多万字的《从教学到教育》一本书,在完成初次校对简单排版之后,我将二校的任务交给了李逸君,她爽快地答应了。校对是一件费时费脑的工作,既需要认真,又需要对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李逸君花了好长时间,很好地完成了我交给她的任务。

我之所以把校对任务交给她,是希望她在校对过程中对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更多的思考,希望我的经验与教训能给她更多的启发,希望她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早一天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终南捷径。平时的双向交流可能因为环境、时间的局限,多显得肤浅,而这种校对式的阅读,也就是单项交流,或许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更有意义吧。

六.           参与活动,感悟收获。

在我搞语文和班会公开课的时候,我有时会安排李逸君负责部分摄像工作,并且教给她一些摄像方面的技术。俗话说,艺不压身。教师的工作很杂,需要各方面的才能。我希望通过给她压担子、指导,让她的发展更全面一些、成长更快一些。从这学期来看,我的希望没有落空。她在摄像方面的进步很大,已经有了镜头思维意识。我想,在摄像的过程中,她也一定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完全暴露在镜头前,我应该如何才能出彩?

 

人们经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我以为教育的行当不是这样。让自己的徒弟快速成长甚至超越自己,都是利人利己、利生利校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所有人都需要成长,有个师傅领着,可以走得快一些;有个徒弟在后面催着,同样也可以走得快一些;师徒两个人一起走,相信会走得更远一些,更有趣一些。

所以,新的一年,让我们共同给力,让我们的发展走向快车道!

李鹏

2016-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