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选股思路随笔(二)

标签:
财经股票杂谈 |
分类: 经历感悟 |
我的选股思路随笔(二)
葡萄酒,据2010年数据统计,全球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为3.81升,而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仅为0.81升,显著低于全球水平,结合2001-2010年我国葡萄酒产量CAGR为17.73%,葡萄酒人均消费量CAGR为17.08%,增速均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增长水平,因此我认为,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提升,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啤酒,目前啤酒价格在全球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由于高额消费税,日本啤酒的出厂价接近5万人民币/千升,欧美地区吨酒单价也达到8000元以上,经济较为落后的南美、中东欧也有4000元,而中国仅3000元左右,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同时,从作为啤酒行业最重要指标的EBITDA
肉制品,我国对猪肉是有食用偏好的,但从2010年的数据看,中国年人均消费量是37.5公斤,香港、白俄罗斯、台湾和欧盟27国分别是68.6、42.7、42.3、41.9公斤,而且目前我国屠宰、肉制品加工行业集中度很低,尤其是生猪屠宰业,前三家公司(双汇、雨润和金锣)屠宰总量占全国生猪屠宰总量约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目前前三大屠宰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0%。
奶制品,据2010年统计,世界人均年牛奶消费量为105公斤,西方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牛奶
以上数据只是说明行业的发展空间情况,而单从集中度来看,我国的食品饮料企业分布分散,相比国际上那种高集中度来说,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发展还是能够期待和理解的。
卫生保健方面,在《我的选股思路随笔》中也略有阐述,总的来说,对于西药企业不是特别看好,因为西药的发展驱动力主要在于研发,相比国际巨头那种资金和人才投入规模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而标准又掌握在它们手中,那种脖子捏在别人手里的感觉总是不好。而中药由于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随着我国的繁荣富强,进一步发展是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的。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
食品饮料,尤其是大众消费品是基于人类生存基本需要的,食用偏好也难以发生大的改变,生命周期等同于人类的生命周期,这对于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的我来说就特别给力,信心较足。其中,行业龙头由于具有品牌与核心竞争力,它们一般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较强的抗风险的能力,在行业的冬天里不至于冻死,反而能够借机进行收购兼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拓宽和巩固其护城河。
人类的生存总是伴随着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卫生保健注定是行业中的一颗长青树。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中药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稳定发展的,未来除非资源枯竭(如此,人类生存也就困难了),否则基本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这样的行业企业确定性就非常大。
我国的中药企业众多林立,但基本处于诸侯割据状态,那种战火销烟的情形较少出现,不像西医,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或研发产出停滞不前随时有可能被消灭,因而风险也相对较小,名优企业生存几百年上千年的比比皆是就是明证。其中,那种拥有大品牌,产品又独一无二的无疑就是我们投资的核心目标。同仁堂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号称“国药”,产品丰富,根基稳固;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的主导产品又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短期时间里难以出现替代品,尤其云南白药和片仔癀拥有中药行业仅有的两个国家绝密配方,这样的企业无疑就拥有很好的发展潜质。个人认为,如果中药企业未来发展如愿以偿,那么难以想象没有这四个中药企业里的佼佼者。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更迭,它们都能屹立不倒,今后的存在确定性还是非常高的。
估值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最难的。我一般还是喜欢采用PE、PEG结合基本面情况进行综合大概估值。我认为投资还得看大方向,树杆长好长正了,细枝末节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这跟我们为人处事并无二致。
具体谈到市盈率的问题,我觉得程欢在“市盈率幻觉五”中的部分论述很好,特此摘录借鉴。
对处于稳健成长期的消费垄断型企业,市盈率区间通常处于中等市盈率区间(15-30倍PE),其长期投资的结果,与市盈率的相关性会越来越淡。
如果对其投资期限长达10年,20年,30年时,那么市盈率的一些波动,对投资结果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伟大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早在1994年4月14日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一篇著名演讲《论基本普世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中,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点:
“长远来看,股票的回报率很难比发行该股票的企业的年均利润高很多。如果某家企业40年来的资本回报率是6%,你在这40年间持有它的股票,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率不会跟6%有太大的差别——即使你最早购买时该股票的价格比其账面价值低很多。相反地,如果一家企业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的资本回报率是18%,那么即使你当时花了很大的价钱去买它的股票,你最终得到的回报也将会非常可观。所以窍门就在于买进那些优质企业。”
事实上,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期投资所获得的大部分利润,将来源于“企业的股利分红”以及“企业净利润的长期复合增长”。
而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基本可以忽略处于稳健成长期的消费垄断型企业的市盈率,只要其市盈率不是高的特别离谱,以透支未来5-10年的利润增长,我们就应该坚持持有。
正因为如此,伟大的投资人巴菲特提出了“护城河”概念。并进一步指出,“以公道的价格买入卓越企业,比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平庸企业要好。”
所以,做投资分析,需“先定性,再定量”,正如巴菲特所说,定量决策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确定无疑的利润,但定性决策却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真正赚大钱的投资机会,巴老称之为“高概率事件洞察力”,以识别“真正的卓越企业”,这也是资本市场最稀缺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