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的艺术特色
标签:
二马斋冯小华乌木石文化 |
分类: 书法技法 |
《张迁碑》的艺术特色
有关汉碑的特征和分类,历代书家各有评说。较典型的有:朱彝尊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一题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是已。一种流丽,《韩勃》,《曹全》,《史晨》、《乙瑛》《张迁》诸碑是已。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是已。”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汉碑分雄古、浑劲、方整三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则将汉碑分为:“骏爽,疏宕,高深、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额八类。
http://s13/middle/60aa2662g92b920db772c&690
一、方拙朴茂,峻抒凌厉。这类汉碑有《张迁碑》、《鲜于璜碑》、《建安六年残碑》、《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等。这派汉碑在图式上尚保持着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强一路的作品,它们没有同期大多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简真,尤见刀意。从隶变渊源来看,这类碑刻受简帛书法的影响极少,而是直接从西汉石刻嬗变而来,所不同的是,西汉石刻由于未脱篆意,线条追求圆厚,而这类作品则以刀掩笔,呈现出方拙峻厉的意态。
二、典雅凝整,法度森严。这一类汉碑根据笔法可分为二类:A:肃括内劲:代表性汉碑有《礼器》、《史晨》、《乙瑛》、《华山庙碑》、《娄寿碑》、《张景碑》、《建宁残碑》、《朝侯小子残碑》、《李孟初神碑》等。这类作品皆为典型的庙堂正体,因此,刻写具精,八分披拂,装饰意味极浓。由于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因而,其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早期汉隶庶民化倾向的遵循,将简帛书法的“逸笔草草”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三、奇古浑朴,诡谲多变:这类碑刻有《夏承碑》、《礼三公山碑》、《鲁峻碑》。此派汉碑气格高古,带篆籀遗意,隶变程度不高,具有强烈的复古{顷向。与一般汉碑在书体,笔法方面差别很大。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夏承碑》云:“其字肃中带篆及八分。洪承相为奇怪,真奇怪也。有疑其伪者,然笔致有一股英豪之气,决非后人所能及。
《张迁碑》为第一类的代表。由于在笔法方面与同期汉碑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后世对其笔法往往大加诋詈: “其字颇精,惜摹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清万经语)所谓“全无笔法”是指《张迁碑》不合汉碑蚕头雁尾,左规右矩之旨。事实上,《张迁碑》笔法在隶变趋于终结的东汉晚期出现,已具有楷隶之变的超前意义,其用笔开魏晋风气,是楷化的滥觞。康有为认为:“《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由此,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笔派汉碑在书史上不仅具有风格类型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书体变革意义。
集字联
http://s16/middle/60aa2662g75128389ddbf&690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拿到碑帖后,不要急于临写,应反复研读碑文,原文较为难懂,因为汉代的语言文字和今天的语句特点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先要读懂释文,然后再慢慢理解原文,而且要反复许多次,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文中列举了几位汉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张良,张骞,张释之等,都是辅佐汉室的忠臣,“张氏辅佐汉室,其德义世代都有继载,直至于君(张迁),蝉联不绝。”这种德义之举到了张迁这里得到继续和发扬,真是值得颂扬的。这些引经据典,大大增强了人们对张迁的敬仰和爱戴。在理解碑文的同时,对张良,张骞,张释之等几位汉代名臣的故事应有所了解。
文中的繁体字可以通过繁简转换来认识。对碑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的字,要查找字典,认真搞懂意思,会读,会写。临帖之前的读帖是非常重要的,要养成好的习惯,才能达到好的临习效果。
原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亿载万年。
释文:
张君名讳迁,字公方。是陈留郡己吾县人。张迁之先人,出自周朝,周宣王中兴之时,有个张仲,以孝著名,只要看一下《诗经》之“雅颂”部分,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其祖先的情况。汉高祖刘邦兴起之时,有谋士张良,善用计谋,能筹划于帐幕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后来被封为“留侯”。
孔子曾说子贱所在的地域及其气量太小,而张君与他完全不同。《尚书》载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张君最崇拜其宽容;《诗经》讲恺悌和乐,张君受其恩惠最深;东里子产以润色文章著名,而张迁最爱的是其“仁”字。召公分主陕地以西,他在甘棠树下留下善政美名,张君之美名,亦不相让或犹过之,昔日晋阳(董安于)性急,故佩韦(皮绳)以自警;西门豹性缓,则带弓弦作为鉴戒,而张君素质很好,能兼二者之长,张君之善流美八载,现在改任荡阴县令,吏民奔走相告,送别者多如云涌。周公东征三年,西人怀着哀怨思念,奚斯曾作《鲁颂》赞鲁,正考父作《商颂》歌殷。前代的贤哲已有颂德之遗芳,有功不记,后人就很难再写。于是现在就刊石竖碑,以流传万载。三代(夏、商、周)情况,虽然时代很远(由于有颂词传世)又觉得很近。《诗经》所载都是旧事,我们所云,却是新闻。
美哉张君!你既交敦厚又单纯,你有白雪一样的本性,又有孝敬父老,尊敬他人的仁德。纪其行而求其本,就像兰花生来就有香味。能够预知因有征兆。安抚治理卓有功勋,事良策不轻显露,就像鱼儿潜藏深渊。国家的栋梁,为民所爱,就像周人爱护召伯虎的棠树。树虽弱小却温馨宜人,天乾之道不会有错,惟有善良才为人亲近。受此福祉,应像南山一样永恒。祝其官禄无穷,并传至子子孙孙。东汉灵地中平三年,干支为丙寅,二月初见打雷之月,时在上旬,正是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的转变之际,为了感谢旧时明君之恩德。故吏人韦萌等人,众口同声,一致同意雇用石工师傅孙兴,刻石立碑,以告示后人,共享天赐之福,直至于千秋万代。
隶书是继篆书而起的书体,传说是西汉隶人程邈所创,故名《隶书》,隶书萌芽于战国时期,因脱胎于篆书,所以早期隶书保留了很多篆书的笔画和体势,这一类隶书称为《古隶》。两汉时期文字发生了《隶变》,这是书法史上一次伟大的书体变革,使汉字基本脱离了象形形态。隶变后的隶书篆意逐渐减少,字的体势以扁方为主。到了东汉时期,隶书彻底从篆书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书体,人们习惯称之为今隶。《张迁碑》属于今隶的一种,是汉隶发展比较成熟的碑刻之一。
如前文所述,《张迁碑》以其独有的字形特征在汉碑中可谓翘楚。当然也有人视《张迁碑》的特征为标新立异之举,不无贬义。然而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和成熟,都会引起激烈的新旧思想的冲突,书体的演变也不例外。事实上,《张迁碑》笔法在隶变趋于终结的东汉晚期出现,已具有楷隶之变的超前意义,其用笔开魏晋风气,是楷化的滥觞。康有为认为:“《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由此,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笔派汉碑在书史上不仅具有风格类型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书体变革意义。
一、
《张迁碑》线条给人一种沉厚的感觉。以方笔为主,而又方中藏圆,圆中寓方。再加上历尽千年风化后苍朴的石气,使线条更具立体感与金石气。
二、
三、
汉代碑刻多有边框方格,排列整齐,所以大部分汉碑字形大小一致,平均摆放,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而《张迁碑》却独树一帜。字形大小参差,正斜互用,疏密随意,但整体上又相互呼应,左右顾盼,一派天真烂漫的景象。
《张迁碑》的结构特点:
1、局部夸张型
http://s7/middle/60aa2662g94e58d522a96&690
http://s5/middle/60aa2662g94e590a8fbc4&690
http://s3/middle/60aa2662g94e593806562&690
http://s7/middle/60aa2662g94e59614a266&690
http://s10/middle/60aa2662g94e59982b8c9&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