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涵虚《九层炼心》注解

(2017-10-02 17:06:25)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学
李涵虚《九层炼心》注解

          ⭐李涵虚《九层炼心》注解⭐

                                 (录自 民国?魏尧《一贯天机直讲》)

☀原文:初层炼心者,是炼未纯之心也。
未纯之心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于贪欲,游思起于不觉。学人打坐之际,非不欲屏去尘情,无如妄想才除,游思忽起。法在“止观”,乃可渐渐销熔。止则止于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一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心照空中,与气相守,维系乎规矩之间,来往于方圆之内,息息归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动,立清净之元基。从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浑浑灏灏,安安闲闲,此炼心养气之初功也。

☀注解:修道炼心之功夫,分为九步,分别讲之。谓为“人元大道”者,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谓“天元大丹”,亦从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纯为先天大道,始终还虚;人元则下手之初,掺以后天有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进天元,人元即筑基栽补之法也。上德圣智,可以直修天元;若为钝根,自以人元入手为易。天元为圆顿兼修,人元则为渐法,所谓“道以全形,术以延命”是也。李仙则吕祖亲传道法,所述九层,亦为上乘简易之功。初层炼未纯之心,即炼己也,由后天之身心做功夫。后天之心多妄想,更有游思,妄想即念也。游思者,未起念而忽动于中,并无目的,往来无定,忽起忽落者是也。游思本无中生有,时有时无,念则有所专注,随想而生,故念可强制而克去之,游思则无从制止。譬如贫而思富,以贫而有所欲,此是妄想;游思则无论心中有念无念,忽然撞上心来,因其无因而至,故事前难以防止。修士炼斯二者,法在止观。止者止念,观者观心,止观在习静,在止于至善。以至善之心,止于玄牝之门,为“止观双修”,为佛家名词;道家谓之“性命双修”、“妙窍双修”也。

止观双修,佛家又有许多层次。初时为“小止观”,后有“大乘止观”,又有“天人止观”。小止观者,渐法也;大乘止观,圆顿兼修之法也;天人止观,最后还虚之事也,此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此观为止念观空,从空中下手,《小止观》书中有云:“止者,系心于缘中。” 缘中即空也。或者系心于眉间,或者系心于脐下,系心即观系止于何处,即止也。将空空洞洞,无思无虑之心,放之于此三处。有此三处,可分三层。两眉间者,正与“同善社”之法相同。不过系心眉间,须却入一寸,却者退也,仍在虚空之处也。脐下系心,亦须离开肉一寸三分。两眉间为性光发见之地,所以如来两眉间放白毫光,此即本性中之光明。所谓“虚室生白”之时,即眉间发光也,两眉间即是虚室。脐下一寸三分,胎息之地也,真息即在此处。廖蟾辉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金鼎者,真息凝结也,修功到时,自能知之。脐下一寸三分,有真气一团,圆转如轮,即命蒂也。人自下生以后,命蒂即在此处,由婴而孩,胎息散,而此处成为空穴矣。单修性功者,从眉间一窍下手;单修命功者,从脐下之处下手。吕祖曰:“单修性而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能成为阴神鬼仙耳; “单修命而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参《敲爻歌》,文字稍异)故必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必须从“缘中”下手。缘者边际也,边际之中,即为内外虚空相接之虚窍,即人身天地中虚窍是也。因此处为呼吸之根,又为心神出入之门户,故神气皆聚于此。人欲修道,必先使神气心息相合相依,正好在此下手。盖神属于性,气属于命,人藉气而有命,藉神而能灵;神气二物,为人之至宝。气自外来,盗之于天地万物,然有神能盗气入身;故人死神散,则气不入矣。而人死亦有二种,若神先散而死者,临终时先昏迷不醒,只有出气,而无入气,气出尽则绝矣;若气先断,而后神散者,则神志清明,忽然气绝,目自死去多时,仍明是也。神气二者,有一去身则必死,是必保此神气二者,方能生存。修道即修此神气二物也,修性从神字下手,修命从气字下手;若欲双修,必须在神气相合之处下手。彼眉间、脐下,皆不当也;唯“缘中”一穴,神气出入,皆在此处。双修下手,由此一窍,则妙窍皆在其中,故三教皆以一中字象之。然此为虚中,而非真中,必神气相合,心息相依,而后有真中,白玉蟾曰“念头动处为玄牝”是也,故此曰“缘中”。缘中者,真中缘此而生也,道家谓之“圆中”,亦曰“悬中”。“系心于缘中”,即道家之“妙窍双修”,儒家之“性命双修”,佛家之“止观双修”也。大乘止观,即自然无为,安而行之者也;小止观即知止功夫也。南岳思大师,专讲大乘止观,先须能空净其心,涵养其气,不止观而自然合于止观,即顿法也。我辈顿渐兼修,先在系心于缘中下手,则无误矣,此天元之工也。

李仙所述,人元初层下手工夫,“止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即系心于脐下之法也,为以术延命之道,故谓“人元”。其所以谓之“人元大道”,与“天元”不同者,即在以意生玄窍而已。所谓吾心止观于是,其法先以后天呼吸之气,入之深深,聚在脐下,成此虚无圈子,而以心观之道也,所以云“心照空中(即是脐下离肉一寸三分)”,是即下手工夫也。息到于此,心亦安在此处,心息相依,即能混沌而发生造化矣。先修命而后合性,性得于天,命立于人,所以云人元也。其法须先调息,入息以意送到内之金鼎处,出息以意送到外之脐下。及脐下元气已动,则以神合息,上住缘中,下止脐下。方者地也,圆者天也,圆窍以通天气,方窍以通地气;“方圆之内”即天地之间之中也,“规矩之间”即脐下一寸三分之规中真金鼎处也。因脐下元气已生,规中已成,故自外以达内中,真意来往,以维系之耳。凡六十四岁以上,或身体不健之人,宜用此功以保命。九层炼心,由人元起,而到天元,由上品丹法,进而入于最上一乘,即此是也。由此心息相依,心合于息,然后真息成立,在先之“虚无圈子”,凝结而成玄窍,即后天中之先天也;复以二心合之,而混沌方入先天。炼到此,而初层炼心工夫已成矣。但所谓意者,仍是有意无意之意,若过于助长,反起邪火而致疾矣。慎之。

☀原文:
二层炼心者,是炼入定之心也。
前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若能直造杳冥,自当透出玄窍。奈何定心不固,每为识神所迁;心与气离,仍不能见本来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泯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注解:二层炼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气中是也。心止在虚无圈子之内,是即定于一也。久久纯熟,自然由定而忘,归于混沌,不识不知,内忘其心,外忘其身,自然透出玄关。张三丰曰:“玄关往来无定位。”又曰:“黄庭一路皆玄关。”所谓“黄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围也。呼吸之气,从口鼻出入,凡息所能到之处,即“黄庭一路”也。兹就丹田所在之地位,以明“一路”之范围。

从顶至中,为上田;从中至脐,为中田;从脐至阴跷,为下田。身内之丹田,必内丹成立,方为丹田,无丹则不能有丹田也。譬如土田,田中所种何物,即为何物之田,如种草者为草田,种麦才为麦田;田中有丹,方为丹田;既未有丹,即无丹田,今所有者,只有丹田地位之空窍。丹田之地位,实只“黄庭一路”而已。黄庭一路,皆为玄关,故玄关有上下之别,又有内外之分;或现于上,或现于下,并无定在。见于上者,为上玄关;见于下者,为下玄关,其形如环,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如○或如,此皆指外玄关而言也;至内玄关,即丹原是也,佛说为法/轮/常 /转。丹原初成,大如黄豆,常在下田之范围内跳动,至静定之时,即能觉之。吾人下手做功,而现象之玄关为外玄关;至内玄关,须待三元混合,凝结丹原,真息成立之时,方能见之。玄关一窍,最为秘密,从来皆不明说,今为便利后学计,故详说之。心既止在脐下虚无圈子之内,一线光心,与一缕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窍,是即外玄关现象也。唯因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见玄关,必须事先还虚,泯去知觉,心息相依,神气相合,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见之。所谓入于混沌,即还虚功夫也。吾人对于还虚之功,一步直入,而彼有三步工夫。脐下一团之气,是为命宝,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使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二也;渐渐杳冥,而入于混沌,返还虚境,三也。与吾人稍有不同,而到还虚以后,得药则相同也。

☀原文:三层炼心,是炼“来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关一窍。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鸿濛初判,并不分真精、真气、真神。若能一心不动,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茫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法在玄关初现之时,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休息于昆仑焉。此炼心进气之功也。

☀注解:三层炼来复之心,即七日来复,一阳生之时也,此为阳生火候。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渐渐真阳充足,即见玄关一窍,此时已达恍惚之境矣。玄关既现,精气神合而不分,若无杂念,即可采取。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生惊喜之心,或疑惧之念,立刻即落后天,精气神分立为三矣。人元至此,有作有为,法在玄关初现之时,不着一相,仍用功夫定神在外,一心不动。少焉阳气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闾。火云,即阳气也。初,一阳来到尾闾,即是到身。何以不曰身,而曰尾闾?因阴跷一穴,藏有先天真阳,与外来真阳同类,故能招摄外阳。外面一阳前来,先到尾闾,内外相合,直到命门,而外肾即举,此为活子时;随即冲到心府,而自觉外肾之举,此为活午时。觉知之后,即须用定,由是而二阳、三阳,阳气充满,自然由尾闾上升泥丸。人元于此,恐因着相生心,当面错过,故先以微意,引之而上,冲开尾闾,以过三关,先通后天之道路也。天元于此,任其自然,玄窍一开,全身各窍,自无不开。人元有为,用意先之,此亦不同者也。至活子时,指阳生言;活午时,指知觉而言。吾人为后天破体之身,阴气甚盛,阳之初来也,不甚觉知,仅知皮上跳动而已;其实阳气业已上升到顶。所谓坚心柔息,即定、忘二字之功夫也。

☀原文:
四层炼心者,是炼退藏之心也。前此踏火云,过三关,心与气随,固已入于泥丸矣。然在泥丸宫内,或有识神引动,则气寒而凝,必不能化为真水洒濯三宫,前功尽弃矣。法在昆仑顶上,息心主静,与气交融,气乃化为美液,从上腭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绛宫,注心于黄庭,注心于元海,一路响声,直送到底,又得玄关之现象焉。此炼心得气之功夫也。

☀注解:四层炼退藏之心,即身内七返工夫也。由阴跷之阳,吸入外阳;外阳到来,冲动命门而肾举,我应定忘在外;阳气即上冲心府,而觉外肾之举,我仍定忘在外,阳可直到顶上,此阳气内行之路也。天元丹法,任其自然升降,故在我所知觉者,只知身上酥麻,其初如蚤在身上跳动,旋即全身酥麻成片,应即用忘字功夫,阳气方能化而为液,由昆仑下降,透心清凉,此时心中快乐,不可言喻也。人元有为,处处用意,当气上升,则静守于泥丸,注意久之,引而下降,以腭承之,咽下重楼;又注意引下绛宫、黄庭,以归元海,此即七返之小周天也。此时应即止火;若再接续做去,身体即不舒适,而其气散矣。心与肾之相交,水火既济,阳气上升,凉液下降,有声如雷,直达于底。上升时为阳上交于阴,下降时为阴下交于阳,此即小周天运动河车之功夫也。

☀原文:
五层炼心者,是炼筑基之心也。前此入泥丸,而归气穴,已有河车路径,从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辍相仍,丹基难固。夫筑基所以聚精会神也,工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乱,何以延年!奉道法者,在行凭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离,积金实腹。此炼心累气之功也。

☀注解:五层是炼筑基之心也。上功行之不怠,有三百周天,既筑基成功矣。然或时作时辍,行功不勤;或动于外诱,定心不固;行功不能合法,则虽行之甚勤,而仍无金可积,难以进步。夫筑基,即筑其丹基而固之之意也。若优游玩忽,何能日起有功,而使之永固!故道在聚精会神,日新又新。功夫不勤者,必改之使勤;行持不合法者,必矫之使合法。要在行一周天,有一周天之效用,逐日抽添,积金实腹,则三百周天自易毕而成功矣。人生修持,每多始勤终怠。能加一番矫正鞭策之功,自能不蹈往辙,而渐臻有成。此炼心累气之功夫,最要而不可忽者也。

☀原文:
六层炼心者,是炼了性之心也。前此河车转动,聚精会神,则灵根充实矣。从此心液下降,肾气上升,是为坎离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气;蒙蒙如雾,一半云气。是名金水初动,方修玉液还丹;但用心不专,则尽性之事难了。法在于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霎时合到尾闾;调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涓涓咽下,落于黄庭。如此则朝朝灌溉,心地清凉,血化为膏,意凝为土,土中生汞,汞性圆明,遇物不迁,灵剑在手。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见《孟子?尽心上》)仙家名为“阴丹”、“内丹”。此炼心明性之功也。

☀注解:六层炼了性之心,即炼己以生真意之功也。天元炼己,为最初下手之功,炼到真意已成,即由真意调停火候,故一面任之自然。人元先以己意导气,此意不真;必于筑基后,作此炼己之功,使真意成而真息立,此关于性字之功夫也。盖前此心肾相交,肾气上升,心液下降;升者为坎中真火,阳交于阴也;下者为离中真水,阴交于阳也。在内心肾相交,在外金水自然合并,即有一团真意,氤氤氲氲,周于玄关,聚而不散,二土成圭,此在外者也。至在内,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行满三百周天,自生一团真息,即是丹元,日夜跳动,自脐而下,由跷而上,往来不息,以意封固,则在脐下,圆转如轮。又能自然开阖,而真息升降,上达于顶,下达至踵,周流上下,此时应用温养丹元功夫。只有定忘两字,每日忘若干时,定若干时,亦可安若干时;六时做工,六时必须定、忘平均。经过一年温养之后,丹元化为还丹,外方有象,眼前见有黑球,仍守定忘,渐渐黑球变为红球。是即得到内丹,而了性之时也,将进大周天七日之功矣。

☀原文: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心也。前此金水河车,仙师名为“内炼”,到此还有外炼工夫,以外合内,真心乃聚而不散,盖内体虽明,好飞者汞性;内修虽具,易坏者阴丹。设或保养不纯,则心性复灭矣。法在以虚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种在彼家;彼家虚而自我实之,彼家无而自我有之,以有投无,以实入虚,死心不动。霎时间,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一候为一阳,有如《震》;二候为二阳,有如《兑》。时值二候,正宜合丹,那边吐出一弦真气,其喻为虎向水中生;这边落下一点玄光,其喻为龙从火里出。两边龙虎会合,性情交感,一场大战,宛如天地晦冥,身心两静矣。俄而三阳发动,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雾如烟,如电如雷,如雪如花;身中阳乾晃耀,我即持剑掌印,踏罡步斗,鼓动元和,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一身毛窍皆开,比前玉液河车,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为一,即大还也。性属火,其数七;命属金,其数九,返本还原,故名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从此铅来制汞,其心常明,汞不动摇矣。此炼心存神之功也。

☀注解: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性也,即炼气化神之功也。炼己明之性,即以我之虚灵,通天地之虚灵,我心完全在于空中,于是须增忘减定。忘者,身心两忘也。我之身心,化入于虚,与虚空无异,而虚中生出造化,显现应过大周天之景,黑球变为红球,又称“朱桔”,所谓火里炼丹,即其时矣。红球回绕吾身,忽上忽下,由后而上,由前而下,绕后绕前,可分为子午卯酉。到子午卯酉之位,球行必稍舒缓;过此位后,忽而升入极高,忽而落下极低,如狐炼丹,人但见其红球起落也。此子午卯酉,完全在外也;彼家即是虚空,而我以真意实于虚中。至在身内者,“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红球升而热气与之同升。少焉红球落下,甘露亦即下降,有声如雷;过七日后,红球变为紫气,笼罩身上,此时阴魔如潮如火,汹涌而来,此为过大周天之景,即《西游记》过火焰山之时也。

过大周天之时,宿业发现,万魔齐来,吾人所有贪、嗔、痴、爱及历劫宿业,皆发现于目前;所有曾入眼帘人物,亦皆于眼前出现。所谓“持剑掌印”者,剑即慧剑,是为灵觉真心,须以真心镇之,譬之于剑,以斩断一切。印为天印,即天心也。阴魔既潮,心动便倾丹鼎,故须持剑印,镇伏一切,应以心放在空洞之中,不使起意。“罡”者四正,即子午卯酉是也;“斗”者斗柄,亦即定盘星也。“此时应鼓动元和,猛烹极炼。”即是《西游记》之过火焰山是也。此山八百里,无路可通,中有万魔聚集,火烈如焚。过此难关以后,方得平安,身上毛窍,皆已展开,有如炒豆,又痒又热,人则如醉如痴,血气全身倒流,少时凉液下降,而全身清凉矣。过火焰山所以须芭蕉扇者,因芭蕉是木叶,虽为木质而极柔,以比木液,扇以生风,风即真阴之气。此气到口,方化液体,而甚清凉,未到口时,本为气体也。三调芭蕉扇,煽风灭火,三即乾也,金也;芭蕉木也,此为金木交并。孙悟空见铁扇公主时,情话绵绵,以比真阴真阳相见,而阴阳交感和合也。火焰山之火,识神之火,牛魔王为牛,即雪山之大白牛也。是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妄即真;意本相续,故杀之而落头生头。唯牛魔王为妄意,妄意之火,须以阴柔克之,熄其妄而归真,乃是明心见性,故牛王皈正,全赖金刚合围,喻遍体乾金也。人生七情六欲,皆妄意也,此时真妄相战,阴阳相激。既过大周天,妄返为真,浊阴已尽,真阳返入吾身,而成为纯阳之体,故曰“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与小周天之玉液还丹不同也。小周天为七返,大周天为九还,若单举一种而言,则大小周天,皆有七返九还也。过大周天后,止心不动,与太虚一体,此后即是出神功夫矣。

☀原文:
八层炼心,是炼已伏心,而使之通神也。前此七返九还,以铅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温之养之,要使身中之气,尽化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于是取一年十二月气候,除卯酉二月为沐浴,余十月为进退,故名“十月温养”。非言要十个月功夫也,否则心虽定而不灵。炼之煅之,灵心日见;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为物情所迷。此炼心成神之功也。

☀注解:八层炼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是即出神之功夫也。既得外丹之后,须用温养工夫,为时约须一年。除卯酉二月,应沐浴外,共有十月,是即“十月怀胎” 也。法以我身之虚空,通天地之虚空,久之而罩身之紫光,化为金光,渐渐金光大如车轮,覆于顶上,此即出神之景也。在此时多不自觉,以一意于忘之故,不识不知,宜有伴侣,以守护之、警提之,而使其觉。则其神一觉,而即出矣。初时其神幼稚,不能远出,仅及五步、十步而止,渐炼渐远,到后来可远至千里万里也。此时回视色身如粪土,故多有到此时,即尸解而化去者。且此后炼神还虚,皆为神上之事,即无色身,亦可修炼,故无妨舍去;然即舍去,而其色身亦可历久不坏矣。

☀原文:
九层炼心者,是炼已灵之心,而使之归空也。前此温养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随心所欲,无往不宜,高踏云霞,遍游海岛,致足乐矣。但灵心不虚,则不能包涵万有,此所以有炼虚一著也。炼虚者,心胸浩荡,众有皆无,清空一气,盘旋天地间,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毁,唯空不毁;乾坤有碍,唯空无碍,此所以神满虚空,法周沙界也。此炼心之始末也,无以加矣。

☀注解:九层炼已灵之心,是还虚也。已灵之神,应打扫干净,使之虚空粉碎,成为千百亿万化身,则神通变化无穷矣。此时神已脱胎,故可以神还虚,亦可带躯壳而还虚,遍虚空皆我神之所到,遍虚空皆为我之法身。于是九层炼心,大功告成。本章从初步说起,到还虚而止,因先从接命入手,功夫稍有不同。至入大周天以后,则与现在所讲之先天大道,无以异也

人元丹法,以己意为主,亦取意生身之义,法在专一其意,以达于诚。不过炼己未熟,火候恐不甚易,而其简易,不若天元。古人谓天元,唯上根可修,中人之资,必须由人元而进天元也。


           ⭐《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
                                          (夕阳讲解)

夕阳,意识内化创立者。十六岁拜上海禅宗大德佘雷老居士为师,为入室弟子。禅修二十多载,博览禅宗、佛教等诸典籍,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实证者。近年来专事意识内化的教学推广,每周公益的夕阳讲座直播,深入阐述古今中外的灵性经典,获得较好反响。

《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1-3层.禅定是能量的缓慢累积.如温养一朵花

《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3-5层.向上通道的打开.人元和天元丹法的区别.贵在坚持

《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6-7层.能量纯化为玉液.金液.认出意识源头.意识和能量的对等效应

《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6—7层:能量纯化为玉液·认出并安住意识源头·意识和能量的对等效应、金液还丹能量纯化为玉液

从第六层开始,深奥的程度忽然增加了。从第四层炼心开始,你实际上达到的是能量的初步升起,从脊椎骨升起,并且从月窍降下甘露这么一个过程。这是第四层炼心达到的最初级的能量循环,河车运转、小周天。而第五层炼心,是进入更深的熟练、巩固的过程。它提到这个运转,你必须日行不殆,三百周天。也就是把筑基的这个河车运转,在一年内使它真正形成一个惯性,形成一个完全不需要人为引导的能量运动。当你完成了三百周天,那么你的能量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第六层炼心提到的:

“六层炼心者,是炼了性之心也。前此河车转动,聚精会神,则灵炁充实矣。”你经过一年的聚精会神地熟练,“从此心液下降,肾气上升,是为坎离交。”肾气如火一般,心液如水一般,水火相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气,漾漾如雾,一半云气,是名金水初动,方修玉液还丹。倘用心不专,则尽性之事难了。”当你熟练了这三百周天一年,这也仅仅是金水初动而已,仅仅是水火的运转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惯性而已。为什么?因为这时候河车运转的能量仍然是初级的能量。能量本身的质地、频率、品质还没有升高到一个更精纯的程度。当你熟悉了这个金水初动,河车运转以后,必须再一次地安住在这个运转当中。

“法在于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霎时合到尾闾,调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涓涓咽下,落于黄庭。”也就是你现在要做的,是老样子让丹田的能量霎时合到尾闾,调停真息,来促使鼓舞这个能量滔滔逆上,一直到达天谷头顶。然后涓涓咽下,落于黄庭,再降下来,落于丹田。黄庭是指下丹田。

“如此则朝朝灌溉,心地清凉,血化为膏,意凝为土。”你坚持着这个河车运转。看上去第六层运转和第五及第四层运转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第五层的运转还只是能量的初级运转,而在此时的运转,能量已经开始在更高级别的酝酿之中。路线还是原来的河车路线,但随着能量的运转,它在越来越纯化,这是用不着你操心的事,你只要维持这个运转,能量就会越来越精纯。

精纯到什么程度?“血化为膏,意凝为土”。什么是血化为膏?大家知道吕洞宾的道号是吕纯阳,纯阳在道家里是指纯阳体,他的身体里一点杂质、一点阴的东西都没有了,全部化为纯阳。据说纯阳体有一个客观的标志:血化白浆。也就是这里讲到的血化为膏,乳白色的。听上去像神话,但在禅宗里的确有人有这样的修证:

禅宗二祖慧可受初祖之嘱,传法于三祖后,仍去还杀身之债,他面无难色,并于临刑时高唱:“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显然他对生死的执着全然没有了,完全是超然的。记载中,二祖被砍头的瞬间,喷出来的血是乳白色的。禅宗没有说怎么修炼的,二祖只是安住在无限当中,但为什么血液会是白浆呢?呆会会讲到,这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理由在里面。

禅宗西天的第二十八代祖师是师子尊者,当时的国王蔑视佛法,一天竟然对尊者说:“你既然说自己已离生死,那可否把头砍下来给我看看?”尊者平静地道:“身非我有,何吝于头?”国王闻言,即挥刀砍下尊者之头,刀落之处,喷出白乳数尺!而与此同时,国王的手臂突然无故从肩膀断落,几天后他就暴毙了。

所以当你的能量沿着河车的通道,完成第一个三百周天,就会渐渐地自动纯化,往血化白浆的趋势发展。


认出并安住意识源头

而第二个趋势,就是“意凝为土,土中生汞,汞性圆明”。什么意思?血化白浆仅仅是一个能量现象,能量产生的物理效应,历史上有不少人达到,随着血化白浆的物理效应,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效应会随之对等地产生出来,这就是“意凝为土,土中生汞”。

道家说土、汞,这些暗语其实用得很朴实,因为随着能量的凝结,随着能量频率的升高,纯度的加深,对等的一个现象就是你的意识也会开始凝结,你的意识现在开始结晶——变成“土”;甚至土都显得太粗糙了,从土继续往水银的方向结晶化,直至“汞性圆明”。也就是你的意识状态现在随着能量的河车运转,它开始越来越结晶化了,直至圆明。

圆明这个词有佛教的意味,圆而明亮,它是周遍的,它是无所不在的,它是全观,它是一个完整的意识状态,这就是圆的意思,它是没有焦点,完全敞开的一个意识状态;而且它又是彻底光明、灿烂、明亮的意识结晶。古人把这样的意识状态形容为汞,这是因为所有的物质里,唯一能长期保存能量的只有一个:水银。其它的木头、金银铜铁等,如果能量融入其间,能够保存一段时间,但经过数月数年,这些能量都会渐渐地从金银等里面消散、耗散掉。

一个木雕的佛像,它能量耗散的速度是最快的;而一个铜雕的佛像,能量耗散的速度相对比木质的要慢得多。所以为什么宗教里更喜欢用铜质的佛像,因为它可以保持意识的能量。木雕的弱一点,石雕和木雕的差不多,金银铜对能量保存的时间长度相对长一点,但仍然仅仅只能维持几十年而已,那个能量会从这些雕塑中渐渐地散掉。但是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对造物界的运作规律比现代科学了解得更清晰,他们发现有一样东西几乎可以永久地保存能量——就是水银。

而古代道家早就知道怎样把水银固化。道家的外家炼丹术里,能够把水银炼成固态水银,当然现代工业也能做到了,而且固化的程度很高,也就是一个固态水银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纯水银状态。其实这点古人早就做到了,在固态水银里加入能量,这个能量几乎可以永恒地保存下去,几百年都没有问题,一点不耗散。所以为什么这里用汞来形容意识的结晶——它几乎是一个永恒的状态,没有任何耗散,所以这里形容为“汞性圆明,遇物不迁”。你的意识现在已经达到一个顶端的如如不动的圆明状态,以至于任何外来的刺激都无法动摇它,意识已经达到某种永恒,某种光明里面,也就是印度教提到的某种无限的状态里面:无限的光明,无限的源头,无限的灿烂。

其实很多人曾经片刻地经验到,如果你有禅定或打坐经验的话。你回忆下,在过往十年的打坐经验中,总有一两次,你突然间在闭眼的情况下,神秘地就达到了:今天打坐非常地宁静,而且这宁静非比寻常,你突然间觉得好像上升到了一个明亮的状态,不仅仅是宁静,而且还是明亮的。因为你的身体能量在某些片刻会自动地达到一个协调的高峰,这个高峰也就是在第六层炼心里面要经过一两年的运转,才能达到的一个稳定的高峰。你现在虽然不稳定,你只是某一个片刻、某一天早晨或傍晚,临时地经验到了,这个一瞥的经验,让你尝到了什么是“汞性圆明”——你在禅定中突然达到了一个内在的明亮体验,并不是开灯或有光线,但你就是会感觉到莫名地明亮,而且这明亮非常地宁静祥和,有一种享受的感觉,非常舒服。你的身体能量非常有可能在某些片刻瞬间地达到。

但在第六层炼心时,你是非常稳定地达到了。由于能量已经稳定地上升到一个高级别状态,所以随之而来就是意识达到这个汞性的圆明。意识几乎稳定地安住在一个明亮的顶峰,而这个明亮是外物不能打扰的,遇物不迁的,你即使睁开眼,你即使走路、运动,你仍然在这个明亮的意识状态里,仍然在那个无限当中,就好像“灵剑在手”。

为什么说它像宝剑在手呢?因为现在没有任何外物能够干扰你了,你的这个光明的觉知,几乎可以斩断所有外来的干扰。“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这句话跟禅宗的有些类似,这是什么状态?这是孟子说的你达到了你的本心,也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本性,也就是开悟,一个最初的开悟。

所以第六层炼心,由于能量的推动,你的意识上升到一个觉知的顶峰——“仙家名为阴丹内丹”,它还不是阳丹,是阴丹。“此炼心明性之功也。”到了这里,你就是最初地明白你的本性、你意识的源头了,你已炼到你心的本体了,但这个本体在仙家里仍然认为是阴丹,还只是开始。

这个丹,不是有一粒米样的丹,而是指意识的结晶化,达到了这个光明的源头,这就是阴丹。这阴丹其实相当于我们中脉课里提到的内无限,你达到的内无限就是这个阴丹,它是一个意识源头的经验。听到这里,大家现在应该对这条道路越来越清晰化、明确化了吧。

“六层炼了性之心”,六层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本性,炼到你本性的核心,意识的核心,“即炼己以生真意之功也”。就是让你炼你的身体能量,让身体能量推动你达到真正的意识源头,达到你的真意。

这与五层不同,五层是让你循环三百周,达到能量的纯化,越来越纯化,而当它纯化到一个点,你在第六层突然间就达到了意识的源头,一个汞性圆明的状态,汞性圆明是第六层的一个关键词。

“天元炼己,为最初下手之功,炼到真意已成,即由真意调停火候,故一面任之自然,人元先以己意导气,此意不真,必于筑基后,作此炼己之功,使真意成而真息立,此关于性字之功夫也。”

这里提到两个途径。所谓天元丹法,就是指不经过任何人为引导,自然地观察能量运动,而人为丹法是开始就人为引导。

你要达到真意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一开始你就有可能忽然来到这个真意,炼到这个真意,至于怎么炼到,没有理由,没有前因,最初下手的时候,忽然冥冥当中你就已经来到了这个真意,你就在这个真意的高度旁观着火候,旁观着你身体能量的河车运转,任之自然,随它运转,你只是在真意中看着,一直看到这个运转达到第五层炼心这样的程度。

有一类人先天就有这样的优势。他在没有达到能量纯化的情况下,他的意识由于前世或其它等等原因,意识状态本来就比较高。我们要了解,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先天都是很低的,有些人先天就比较高,所以他极有可能在能量没有纯化的情况下,他的意识高度就已经很高,高于常人,所以他很容易就能够碰到那个真意,他的意识已经在一个高度上了,虽然不是修炼而成的。他只需要在这个高度上,看着这个能量,任其自然地运转,以达到一个能量的纯化。

如果你没有这么好的天资和运气,那么你只能从人元开始,先以己意导气,让你的意念沿着河车的线路运转,百日筑基,进入三百周天的熟练过程,一直达到能量纯化以至于推动意识达到这个源头,这时候真意就成了,真息就立了,你就达到了意识的本性。

“盖前此心肾相交,肾气上升,心液下降,升者为坎中真火,阳交于阴也;下者为离中真水,阴交于阳也。”

当你在意识的源头安住下来以后,你该做什么?接下来你要做的是天元丹法里提到的:安住在这个意识的源头,安住在这个圆明中,看着这个心肾相交:肾气上升,心液下降,除此外你不需要做别的。你在意识源头再一次回过头来看着这个能量,持续地上升、下降,阴中生阳,阳中生阴,因为这个能量现在仍然需要进一步地纯化,到此为止你还只是入门的状态。

“在内心肾相交,在外金水自然合并,即有一团真意,氤氤氲氲,周于玄关”,温和的一团真意,于河车的这个玄关路线上周游循环,“聚而不散,二土成圭,此在外者也,至在内则因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行满三百周天”。

这里再一次地告诉你,你现在不仅仅是要像第五层炼心一样,只是行满三百周天,你现在要在安住意识源头的情况下,再一次完成这个三百周天。这是第二个三百周天,第二年。第二年是要在你意识达到结晶源头的情况下,再一次完成三百周天的能量运动。当你在意识的光明里面看着这个能量,行满三百周天以后,会出现一个新的现象:

“自生一团真息,即是丹元。”你的意识安住在无限,安住在圆明,这在仙家里称阴丹,还不是阳丹。你安住了三百周天以,你的能量忽然达到了一个新的级别,这时候忽然有一团真气,道家称作“丹元”,第一次真正有一个纯粹属于阳的丹元产生了。这里讲的很动态化:

“日夜跳动,自脐而下,由跷而上,往来不息,以意封固,则在脐下,圆转如轮,又能自然开阖,而真息升降,上达于顶,下达至腹,周流上下。”

非常活灵活现的能量,并不是固态,而是活生生的,你的能量好像现在拥有了自身的灵魂,它是在你体内的活生生的有灵魂的现象,道家把它称作胎元,就好像一个出生的小孩子一样,你的能量现在变得拥有它本身的生机和活力了。虽然它的运行通道仍然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这么一个原始通道,河车运转的通道,周流的通道,但是它的活力现在大不一样了。它变得更活生生,好像是一个活人一样。这时候你仍然应该安住在意识的源头,温养这个丹元:

“此时应用温养丹元功夫,只有定忘两字。每日忘若干时,定若干时,亦可安时,六时做工,六时必须定忘平均。”

你循环的能量拥有了自身的活力,你循环的能量似乎有自己的灵魂了,是一个活的现象了,这时你就要定忘平均:你不能让它一直运动,也不能让它一直安静,因为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灵体,像你一样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你不能让它一直河车运转,一直转下去,它有时候需要休息。

这样“经过一年温养之后,丹元化为还丹,外方有象,眼前见有黑球,仍守定忘,渐渐黑球为变为红球,是即得到内丹,而了性之时也,将进大周天七日之功矣。”

要进入大周天了。这里用了一个相当有画面感的比喻:你的循环能量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以至于这个活力开始以视觉化的画面展现了。它不仅仅是以能量化的方式,不仅仅是热量、甘露这样感觉的方式,它现在更进一步,以视觉化的方式。其实,这里面提到的黑球、红球,你不一定会看见,这里的黑球、红球,实际上是指第三只眼的内视觉,不是真的有这两个球,而是能量达到这个级别,将不得不展示第三只眼的内视觉,这是能量达到这一级别会自动展示的屏幕效应。你的第三只眼渐渐地被激活了,你开始看到深蓝色的背景色了,开始看到深蓝色里面有红色的光晕了。

这就是它提到的黑球跟红球。实际上不是真的黑,而是第三只眼的背景色深蓝色,在背景色里你甚至能看到红黄蓝绿各色的光晕,这是你的能量达到这一级别后,势必会产生的客观现象,几乎人人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把它写在第六层炼心里,这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一个现象。出现这一现象意味着你的能量已经到了更高级别,它开始以更活生生的方式展现出来了。

听上去是不是越来越玄了?前面一到五层炼心我们还是听得懂的,能够遵照它开始冥想跟修炼,但是从第六层开始,你也许会感觉越来越玄。因为你还没有达到,因为你离那一步似乎还距离遥远。但是没有关系,如果觉得玄奥,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蓝图来看,你虽然没有达到,但它是你的未来,你非常有必要了解整个旅程的风景,免得走弯路。免得你在达到了或偶然碰到了这个现象以后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你自身达到这个意识顶点的明亮,不一定需要三百周天,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有些人先天意识比较高,他不需要三百周天。每个人都有极其特别的情况产生出来,而这些特别的情况如果你熟悉整个蓝图的话,就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两条岔路

我们现在进入第七层。“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心也。前此金水河车,仙师名为内炼,到此还有外炼工夫,以外合内,真心乃聚而不散。盖内体虽明,好飞者汞性,内修虽具,易坏者阴丹,设或保养不纯,则心胜复灭矣。”

这里告诉你有两条岔路。一是“好飞者汞性”,二是“易坏者阴丹”。

“好飞者汞性”是什么意思?中脉课里,我们提醒过学员:你一旦融入内无限,千万不要迷失在那里面。因为那是非常令人神醉的天堂,那个天堂甚至比你达到音乐高峰中更迷人,太陶醉了,你有一种飞升上去的感觉,我们学员里很多人有这个经验,你一旦融入内无限,几乎不愿意回来。好飞者汞性,你的意识源头,这个汞性圆明,很容易向上飘,太神醉了,很容易飘上去。这其实是个岔路。

“易坏者阴丹”什么意思?也就是我们在第五层、第六层练习的河车运转,你稍不留神这个运转会停止,稍不留神这个能量就可能耗散,就像张志顺,拼命地烧饭劳作,人一下虚脱了,花了两年时间才恢复过来。你如果太疲劳,身体能量亏空太多,花了几年时间练的这个能量循环,突然间就耗散掉了。它还不是阳丹,还是一个初级的能量现象,所以称阴丹。

这是两个要预防的缺口。你不要太向上飘,飘到天堂里去,飘到汞性圆明那个浩瀚里去,就像美赫巴巴提到的,印度有很多玛司特,即神醉者,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多,因为印度是个非常崇尚神性的地方,有很多苦行者,他们花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的时间追求天堂跟永恒,追求上帝的恩典,他们对神圣是那么地崇拜和充满信念,毫无怀疑,当然这非常好,这也让他们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只靠纯粹的信任和爱的情况下,他们的意识就上升了。如果你通过天主教徒那样纯粹的对上帝的爱,你也会上升。有时候你到天主教堂里听赞歌,忽然会有感动落泪的感觉,那歌声让你上扬了。如果一个天主教堂的歌声就能让你产生如此的动容,可想而知印度教那些倾心三十年追求上帝的人,他的动容会多么深,那个动容让他强烈地上升到了这个源头,这个神醉里面,以致于太强烈了而回不来,他飘上去了。他也不愿意落下来,落下来对他是一种痛苦,他不愿意回头了。

美赫巴巴提到,印度有那么多的,成千上万的玛司特,他们在神醉里面。这其实是一个失衡的现象。美赫巴巴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到处去找这些神醉者,把他们拉回来,给他们洗澡、按摩,给他们喂饭,让他们下降回来。而这些物理的按摩,只有一个成道大师才能去做,因为如果一个普通人去打扰神醉者,然后他对你产生了愤怒,那你的一生就毁了。因为他在神醉里发的任何誓愿都注定会实现,他如果讨厌你,这种力量比诅咒都更强大,你的人生就会非常悲惨。这些玛司特只有一个成道大师才能去抚慰他们。你打扰了他,他有时会震怒,因为他还不是一个成道者,他的习气还很强,所以会怨恨你,他简单的愤怒就可能毁掉你一生的命运。这是由于他在神醉的源头,而任何来自这个源头的愿望都会实现。所以美赫巴巴讲,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去抚慰他们,他们愤怒的愿望在一个成道者身上是无效的。

第二个岔路,阴丹易坏。这就是为什么道家一直提到,天地人三元和合才能获得成功。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三才,不仅人要有钱有闲,而且不要做太辛苦的工作,这样才能让你可以冥想。你要有天时地利,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没有天灾人祸,所以三才具足的人,才不容易坏了阴丹。如果你每天要冥想修炼,但白天还要做艰苦的体力或脑力工作,特别疲劳,就会耗散很多。这样你炼这个丹,能量级别要进一步提高,一年就可能不够了,因为你一边在培养,一边在消耗。但即使这样,你仍然要做,因为不做就什么都没有。做虽然也许时间会拉长,但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你真正的追求,即使有些消耗又何妨?你终有一天会达到。


意识和能量的对等效应·金液还丹

“法在以虚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种在彼家,彼家虚而自我实之,彼家无而自我有之,以有投无,以实入虚,死心不动。”也就是天天安住在这样的虚明里,拌啊和啊种啊,死心塌地地这样做,总有一天你会达到一个能量饱和的点,然后“霎时间,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一候为一阳,有如震,二候为二阳,有如兑,时值二候,正宜合丹。那边吐出一弦真气,其喻为虎,向水中生,这边落下一点玄光,其喻为龙,从火里出,两边龙虎会合,性情交感,一场大战,宛如天地晦冥,身心两静矣。俄而三阳发动,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雾如烟,如电如雷,如雪如花,身中阳铅晃耀,我即持剑掌印,踏罡步斗,鼓动元和,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一身毛窍皆开,比前玉液河车,更不同也。”

前面讲的第六层炼心三百周天,这个叫玉液河车,也就是这个能量已经比第五层炼心的纯粹能量河车上了一个级别,道家把第六层能量的河车运转叫做玉液河车,而到第七层,甚至比玉液河车更不同。它描述的画面像说书一样戏剧化:龙虎会合啊,一场大战啊,身心两静啊,三阳发动啊,如潮如火啊,如雪如花啊等等,如此生动的画面,几乎像动画片《大闹天宫》一样,这么生动的河车运转,无非是告诉你一件事:

同样的河车运转,能量上升、甘露下降,同样的循行线路,但是你会发现跟第六层炼心的玉液还丹不同;跟第五层炼心的筑基循环、河车小周天也不同;你会发现第七层炼心大周天的运行,要热闹得多,像敲锣打鼓一样。因为现在同样循环通到这里面的能量,已经几乎是像一个小孩的灵魂一样,它是活的了,所以它的运动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性的能量运动,而几乎是个活的灵魂在那里运动,活灵活现地运动。所以它说是龙虎会合,龙升虎降,里面是一个内世界,一个武侠小说般精彩的世界。

“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一身毛窍皆开,比前玉液河车,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为一,即大还也。性属火,其数七,命属金,其数九,返本还原,故名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这个叫金液大还丹,它不是玉液了,更上一个级别,叫金液。你的能量的程度、级别更上一层楼了。

“从此铅来制汞,其心常明,汞不动摇矣。此炼心存神之功也。”虽然,仍然是铅来制汞,仍然是火生水降的过程,但是“其心常明,汞不动摇矣。”这个心,这个意识的源头从此更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限,在光明的本源里面,“此炼心存神之功也。”到这里你就真正达到了存神。在金液还丹没有实现以前,你的神还不能够真正地如如不动,这是一个前后对等的效应。所以为什么我们中脉学员会说:今天我安住内无限很好,过两天又掉下来了。因为你的身体能量没有达到金液还丹的程度。只有当你身体的能量达到了金液还丹这样一个能量纯化的程度,你的意识才不会再掉下来。这两个是对等的。

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讲:你的意识如果人为地、稳定地、持久地安住在无限里,安住在光明里,你身体的能量也会跟上。所以这两者你牵动哪一头,另一头也会随之而来。

我们回过头来再讲为什么禅宗二祖慧可,他并没有炼金液还丹、昆达里尼,为什么能够达到血化白浆?因为只要当你像天元丹法一样,只要安住在意识源头,这个能量的循环会自己来到,你不知道都可以来。而且它会自己循环,在经过两年、三年以后,自己就会达到一个高纯度,这些几乎都不用你管,这就是为什么二祖慧可他只是安住在禅宗说的光明的本源当中,三十年后他也自动地血化白浆了。所以这两者你只要找到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会自动地到来,这只是时间问题。

《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7-9层.融入大空.光明如日的全观.证入太虚.必须有大师引领


                ⭐道家西派祖师李涵虚及丹法⭐

一、李西月的生平著述考略

 李西月,四川省乐山市人。原名元植,字平叔。生于清嘉庆丙寅年(1806)八月初四日寅时,升举于咸丰丙辰年(1856)五月初八日寅时[1]。李祖幼而颖悟,弱冠入邑庠生,年轻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歌赋之中。因病赴峨眉县休养,遇到孙教鸾(1504—1612)门人郑朴山,同居一寓,由其治病,并受入道口诀。后游峨眉山,“遇吕祖、丰祖于禅院”,[2]密受功诀。潜修数载,得成金丹,吕祖为之改名西月,字涵虚,一字团阳,又号长乙山人。又据西派传人徐颂尧《天乐集》记载:“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与陆西星一样,李西月也以隐士身份宏阐仙道,不效出家之行,不倡出家之志,在当时“儒释道”三教归一论深入社会的环境中,李西月的《仙佛同修说》以“三教外人”的超然姿态宣称:“今设一大道主人于此,为三教说法曰:夫三教者,吾道之三柱。分而为三,合而为一者也。道不能分,无变化。道不能合,无统宗。”

 清代黄熔纂《乐山县志》有“李平叔传”记载:“李平叔,字涵虚,乐邑诸生也,住凌云乡之李家河。河故浅狭,舟楫不通,平权书舍近焉。一夜月明,偕友散步其处,见溪中一渔舟,有老翁对月仰卧而歌。平权默记此地向无渔人,何来此翁?因与友人同诣之。问对间,知非常人,遂邀至馆,师事之。居年余,颇有所得。时李嘉(或作迦)秀主讲九峰书院,平权为其门人。久之,嘉秀知其(指李西月——引者注)有异,转师之。著有《无根树》……临终时与族人宴坐,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偈曰:‘清风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4]清代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亦载:“山于咸丰丙辰年(1856)正月,至长乙山房,得瞻慈容,如三十许人。拜别后,师于本年五月初八寅时升举,异香满室者七日,本日卯时,现仙容于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飞升后,显迹甚多,不能尽述。”从以上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李西月的生平事迹颇具传奇色彩。

 李西月作为一代宗师,喜好仙道,修炼多年,颇通丹法。曾言:“程子谓却病延年则有,白日飞升则无;欧阳公谓养生之术则有,神仙之事则无。余以为却病养生即仙道也。《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还言:“虚灵不昧则成儒,谷神不死则成道。”他认为只有多读经书,才能仙道不虚,仙道可求。他整理了陆西星的《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因李涵虚受张三丰丹法影响,与钟吕道法汇合,他将性功分为九层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开关、筑基、得药、炼己等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他认为:“先天后天,皆自无中生有是无根有根之原也”;“无根之根,即生天生地生人之根。”万事万物从无中生出,最后复将归于无。在修炼方法上,他提出了存道心,去爱河,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所谓道心,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爱河就是后天欲界之心。正由于爱河“能阴先天之道心”,人们也就难以成仙。成仙的途径就是要人们达到万物皆空,身心皆忘。“摘尽红花一树空。花既空矣,我道得矣。我道既得,空不空矣。”由他所传的“三层炼心法”为练心追气功夫,《慧命经》曰:“三层炼心者,是炼未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关一窍。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鸿蒙初判,并不分真精真气真神,即此是真精真气真神。若能一心不动,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忙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在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法在玄关初现之时,即刻踏住火云,走至尾闾,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休息于昆仑矣。此炼心追气之功也”。从这段论述可知,李西月既具有丰富的内丹实践经验,又有很深的理论造诣。

 二、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之法脉

 正如道教历史上的其他理论现象一样,李西月所创的内丹西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的。在发展过程中,内丹西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更全面掌握“内丹西派”丹法秘旨,透视其衍播离析的脉络,领悟其思想精髓,下面本文将对该派的源流、传承、典籍等情况略作考述。

 (一)西派源流。

吕洞宾、张三丰分别为东华派、文始派之祖师,李涵虚既得两祖师之心传,又曾得孙教鸾门人郑朴山之入道口诀,从而创立其大江西派,故其丹法内容相当丰富,对先天、后天,及清修、双修等,都作过辩证的论述,适合不同层次学人的选择与进修。因而其门徒甚众,传承很多。“西派”的传承字辈为:“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5]其传承体系为:李祖传吴天秩,吴氏再传柯葆真(怀经)、汪东亭(又号体真山人),汪氏又传魏尧(则之)、徐颂尧(号海印子,又称玄静居士)、蔡潜谷。蔡潜谷传陈毓照。

 (二)西派书目举要。

西派道书颇丰,可惜大多佚失。今据考查统计,将主要名目列举如下。李涵虚在《收心法题词》中自称已在天上被封为“善教大真人”,[6]著述较多,撰有《太上十三经注释》、《无根树词》、《道窍谈》、《三车秘旨》、《九层炼心》、《文始经》、《后天串述》、《东来正义》、《清净经》等,共13种,并辑为总集,名《圆峤内篇》,盖与东祖陆潜虚之《方壶外史》相对峙而取名。一般多认为该集已佚失,但据专家考证,实际上是被各家选刻翻印后分立名目、割裂全集而已,并未亡佚。

其中《道窍谈》、《三车秘旨》和《圆峤内篇》三部著作为其代表作。李祖尚辑有《海山奇遇》[8]和《张三丰全集》,为吕、张二祖著作传世做出了贡献。《张三丰先生全集》(书题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是一部有关张三丰先生生平、著述、论道的总集,共八卷。刊书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全书内容涉及领域较广,主要是阐述三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其以道为体,儒释为用,认为“道”乃三教最高原则,言“理综三教,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道离此道不成仙。”重视修炼丹法,云“顺其清静自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则不觉恍然阳生。认为练功首重清静自然,清静立基后,次修阴阳之法。另外,还有诗词、题赠、经注等等。实可与《吕祖全书》相伯仲。李涵虚真人作《老子真传》中记载:“孔子见老子而语仁义,老子曰:‘播糠眯目,则四方易位。蚊虻咂肤,则通夕不寐。今仁义惨然,乃愤吾心志,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放风而动,总德而立,同归自然可也,又奚杰然若负大鼓而求亡子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辨媸妍。不誉之观,不足以广本性。泉涸鱼相处于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柯怀经著有《养性篇》,汪东亭著有《道统大成》、《金丹玄要》、《性命要旨》、《三教一贯》等,魏尧著有《一贯天机直讲》和《大道真传》,徐颂尧著有《天乐集》和《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等。

 (三)西派之清修与双修。

从西派的传承与文献来看,其丹学体系确实包括清修(天元丹法)与双修(人元丹法)两种。《道窍谈》即是兼摄清修、双修两派丹法的著作,书中云:“上德无为,不以察求,童子先天未破,可清养而得天仙。……吾侪以度人为功,其流传者安得尽属童真,则展窍开关,所以启玄门而辟径路;还元返本,所以资同类而补真身也。”如汪东亭、蔡潜谷、徐颂尧,张义尚,陈毓照诸前辈,则莫不以清修立说。

 西派双修丹法,仍以无为宗,不过顺应自然之道予以颠倒之而已。《参同契》谓:“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悟真篇》谓;“体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道窍谈》则说:“盖以生仙生佛之父母,不同夫凡父凡母,故以灵父灵母名此后天鼎器也。灵父灵母,逆来交媾;凡父凡母,顺去资生。”这些前辈均强调双修绝不同于房中采战之术,更不涉及邪行为,与采阴补阳之邪说,严加区别。

 张义尚先生曾在“仙道漫谈”一文,文内评西派清修丹法为“超等天元丹法”,简单易学,功效直捷,绝无流弊,是时下后天执形丹法所不能比拟的。又如张伯瑞(984-1082)所谓:“大丹之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亦有如石泰(1022-1158)《还源篇》中所谓:“以简易之语,不达半句;其证验之效,只在半时。”

 三、西派的理论要旨

 任何理论之所以能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虽历经岁月的变迁和洗礼,但依然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演变、流传,就是因为它们的理论要旨博大精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别具一格的魅力,并能够坚持其传统本色和与时俱进品质的相互统一。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的理论自然也不例外,现将该派要旨简述如下:

 (一)对彼我、宾主的体认。

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在《道窍谈读者须知》第十条说:“本书中画龙点睛处,就是‘彼家’二字。……究竟‘彼家’二字是如何解释?颇有研究之余地。如谓‘彼家’是指肾中之气而言,则单炼心中之神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身外之太虚而言,则执着肉体在腔子里摸索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同类异性者而言,则一己孤修专事静坐者非矣。读者须于此等玄之又玄处着眼,方可谓头头是道。”

我认为,所谓性命双修的范畴,无非心之与息,均双依于身外之虚空中以归养之而已。但因有身内、身外之分,故有彼我、自他、宾主等不同的名称。质言之,

虚空者,他也,彼也;

心息者,自也,我也。

性命双修之道,自他不二,色空一如,就是先体会身外虚空一着,然后将我之心息安放在外面虚空中,与之相依。能使神气两者安定于虚空,则色身亦自然成空。内外两空,此感彼应,先天一气自然来至我身,此时先天元阳抱我法身、养我色身,这就是所谓法(身)色(身)兼养,性命双修。所以金丹大道,纯系虚空中事业。

 (二)创鼎于外,外身易形。

陆潜虚(1520-1600)《玄肤论》说:“大丹者,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又说:“创鼎于外,炼药于内,于是始有内药、外药之分。”创鼎于外者,是“身外虚空一着”,玄关妙窍。说明玄关不在身内,难以描绘,故以“彼家”称之;身内实体,因熟悉自知,故称“我家”。

内药者,心息也,是神气,均在我身上,故名为“我”;

外药者,是先天一气,自虚空中来,在造化窟中生成,故名为“彼”。

金丹之道,以彼身外虚空,炼我身内虚空;将我身内心息,放于身外虚空中去加以归并,则身内亦成虚空。《参同契》曰:“器用者空”。因此只待先天一气而来,鼎器立矣。

 徐颂尧《天乐集》谓:“ 外身者,明身外虚空一着,必先舍此色身,到外边虚空中去凝神调息,方能无中生有,尽七返九还之妙。是故玄宗丹法,最初从身外虚空下手,最后即在身外虚空了手。自始至终,步步不离虚空,尽在外边运用,而一切法验,则在色身上显出。如易发,易齿,易血,易瞳,乃至易粗重色身为微妙法身。故能外其身,即能易其形矣。”斯正契合《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密旨。

 (三)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西派清修丹法功诀,其要旨不外乎“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八个字,主要守定于“身外虚空”一着。可进而总结为:心依于息,神放虚空,则宾主之道立,内外二者分,彼我之家成。具体练法是;由心息相依入手,先以耳听,渐渐听至无所听,以至心息相忘,混混沌沌,恍惚杳冥,即大定真空之象,创鼎于外矣。恍惚之间,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阳生而药产。身外九还而金木交并,身内七返而水火既济,内外一体,彼我一如,丹不结而自结,补身接命,皆于大定真空中完成。关键是,大定真空有如一扇门,只看你能否走进去,否则终是门外汉。

 汪东亭谓:“破体之人,一身上下都是阴,故需招摄虚空中真阳以续命。心息相依到大定时,天地之虚空即我之虚空,空中真阳自然续续而来,如何不长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陈撄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亦说:“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这才是真正的阴阳双修。所以清修丹法尽是在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计便宜。

 徐颂尧《天乐集》亦谓:“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又云:“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故他强调:“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总之,如海印子所云,西派丹法“最初从身外虚空入手,最后亦在身外虚空了手,自始至终,步步不离虚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