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生“三乐”才有天天快乐
·海域/文·

一般认为快乐是纯主观的个人感受,各人情况不一样,对同一件事,你感到快乐,他却未必。于是便有了人们追求的乐事五花八门,不同的人总能列举出自己的乐事,当然,不能说哪种乐事对,哪种乐事错,取舍全在于各人的不同追求。不过,人们所说的很多乐事,都是一时的、阶段性的、局部的、个性化的乐事。有不有一些能称得上一生的、或者叫做根本性的乐事呢?
不久前读到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我以为找到了一个好答案。作者称“闭门阅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
为人生的乐事。市井把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列为人生三大乐事,为什么陈先生却把阅佛书、迎佳客、寻山水看得这么重要呢?
我想了很久,终于有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说岀来想与大家讨论。
人是关系的产物,只有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人自身才能得到生存发展,才有快乐可言:一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三方面的关系搞好了,创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人的生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自由、自在、自为,从而在内心生成有利于生命运行的快乐即佛学说的内在喜悦。很难想象,人们舍此还有什么持久的快乐可言。
《小窗幽记》的作者就是从这样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人生“三乐”。他的智慧在于,把理性认识具象化、简明化、具有可操作性。
现在,我们再来看陈先生的说法,就会理解其真意了。
首先,所谓读佛经,不能仅仅理解成泡一杯香茶,清净读佛经是件快乐的事,虽然读佛经或者读喜欢的书,对有的人来说,的确很享受很快乐。这里的读佛经,是指通过学习领悟,获得认识生命的大智慧,达成人的内心和谐,寻得离苦得乐的根本方法,心生快乐。
其次, 所谓迎佳客,
不能仅仅理解成有一些志同道合、可以倾诉心曲的朋友常来常往不亦乐乎,指的是社会生活空间宽广而自由,人际关系和谐而温馨,其乐融融。
最后, 所谓寻山水,
不能仅仅理解成兴游青山绿水,领略自然的幻化神奇,指的是在追寻生命的本源中,求得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使生命地久天长,岂有不乐?
有了上述认识,我感到自己过去对快乐的理解确实太肤浅了。由于肤浅的快乐认知,我们所追求的快乐背后,又暗藏了隐忧甚至痛苦。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总之,我以为,为了达成天天快乐的愿望,我还得多想想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三乐”。无论如何,也该从阅佛书、迎佳客、寻山水做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