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域:“三十而立”一段话讲的应是心灵修养

(2013-07-15 16:59:14)
标签:

孔子

心灵修养

三十而立

杂谈

分类: 佛学

“三十而立”一段话

  讲的应是心灵修养

                       ---学儒笔记(2013-7-15)

                                       · 海域·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大家特别熟悉 ,对其意思的理解,一般都与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的解释差不多,即孔子说“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别人言語,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随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更多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表达的是孔子对人生的历程与滋味的认识。

     今天读到哲学大家冯友兰的著作,方知他的理解更胜一筹。
  

    冯先生认为“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中的“学”,不是指的一般学习知识增长学问,而是说懂得了立志学道。道,则是指悟性的提高,不仅指增长才干。

  孔子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事业建立起来了,能自立了,这里是说他到了30岁时,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
  

   “四十不惑”,到40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懂得了顺命。70岁可以从心所欲,而所做的又合乎规范,其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

 

     冯先生指出:在道家著作《庄子》一书中,庄子嘲笑孔子的眼光只限于仁义道德,只知道德价值却不知道还有超越道德的价值。《庄子》嘲笑从表面上看对的,而从深一层看是不正确的。 

     冯先生说,从“三十而立”讲到“四十而不惑,”孔子所认识到的大概只是道德价值,但是自此后讲到到50、60岁、70岁时,孔子进一步懂得了在道德以上的价值。当然,孔子所意识到的比道德更高的价值和道家意识到的有所不同。道家并不承认一个有智慧有目标的上天,他们所寻求的是与浑元真体的神秘结合。道家所主张和经验的超道德价值,比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观念更为超脱世俗。

 

    大家熟知的这段孔子名言,不能看成仅是孔子对人生的历程与滋味的认识。这段孔子名言是孔子对自己心灵修养的独白,更符合孔子的身份。这样的理解对当代人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由此看来,我认为,人生越往前走,应该越重视心灵修养,从而获得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人的自由自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