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讲《心经》大意
(2012-11-09 09:51:31)
标签:
舍利子五蕴弘一法师《心经》大意杂谈 |
分类: 佛学 |
△效果: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小聪明、小巧) 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
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 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
┌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 常人以为空有相反,
└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今乃相合。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正说般若
└─二、秘密般若
△由序:
△正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智悲双运,
(即观│ 而了达自在。 ├ 自利利他,
世音)││ 故得“观自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在”之名。
而化度自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故称“菩
└萨埵有情(即众生)……以悲下化众生┘ 提萨埵”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
深┤合,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 ────┴─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之─┐
五│ 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 │
│ 一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 │
│ 情)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 ├─内心
蕴│ 之则非,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想蕴…取像义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著种种受 轮转色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 ↘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识 受
├由种种行………而熏习内心之识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不绝行 ←─ 想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若进言之,匪唯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 鱼龙认为窟宅 ┐
如恒河水─┤ 天众认为琉璃 ├ 皆依其识,而
│ 人间认为波流 │ 所见不同。
└ 饿鬼认为猛焰 ┘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瞋、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 断灭空──────┐
│ 偏空 ├ 非
│ 离有之空 │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 与有对立之空───┘
│ 即有即空─────┐
│ 不空而空之空 ├ 是
└ 离空有二边之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出生
─┬─ 体
世间诸法,由 │ 消灭 ─┘
凡夫观之(五 │ 垢染 ─┬─ 相
蕴不空)有│ 清净 ─┘
│ 增加 ─┬─ 用
└─ 减少 ─┘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五蕴不空→执著我见→起分别心→生灭等相。
五蕴空→不执著我见→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五蕴皆空 ┤(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之义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分为三段:
┌─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眼处┌眼界
││耳处│耳界
││鼻处│鼻界
││舌处 ┌六根界─┤舌界
├─ 十二处 ───┤身处 ││身界
│ 六根、六尘名十 │意处 │└意界
│ 二处。亦云十二 │色处 │┌色界
│ 入,入者根尘互 │声处 ││声界
│ 相涉入之义。 │香处 ││香界
│ 为迷色重者说 │味处 ├六尘界─┤味界
│ 十二处。 │触处 ││触界
│└法处 │└法界
└─ 十八界 ───────┤┌眼识界
界者区分为义。十八 ││耳识界
种作用不同故。为色 ││鼻识界
心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蕴、处、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三科经文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 无明 ┐
│ 行 ─┴ 过去所作之因
│ 识 ─┐
│ 名色 │
│ 六入 ├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 受 ─┘
│ 爱 ─┐
│ 取 ├ 现在所作之因
│ 有 ─┘
│ 生 ─┬ 未来所受之果
└ 老死 ┘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谛者真也)├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著。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演音记。
(1938年3月19日撰录,4月讲于泉州大开元寺)
转载: 真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