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学佛版: 一键学《心经》
(2012-10-26 17:10:36)
标签:
《心经》余秋雨今译《心经》全集一键学《心经》《心经》杂谈 |
分类: 佛学 |
(点击进入)
(点击进入)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 (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最高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般若 波罗 蜜多心 经
观自 在菩 萨, 行深 般若 波罗 蜜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舍 利子, 是诸 法空 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 不减, 是故 空中 无色, 无受 想行 识, 无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ài。 wú guàài
gù,
菩提 萨埵,依 般若 波罗 蜜多 故,心 无挂 碍。无 挂碍 故,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有 恐怖, 远离 颠倒 梦想, 究竟 涅盘。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 诸佛, 依般 若波 罗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罗三 藐三 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 般若 波罗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无上 咒, 是无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实 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般 若波 罗蜜 多咒。 即说 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 谛揭 谛,波罗 揭谛, 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指天道;(三)无**,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行】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照见】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舍利子呀)
【舍利子】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陲(菩萨觉悟之后)
【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碍)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 (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心经)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南无观世音菩萨!
唐三藏法师玄奘[注二]译
观自在菩萨[注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
照见五蕴皆空[注五],
度一切苦厄[注六]。
舍利子[注七],
色不异空[注八],
空不异色[注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注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
无苦集灭道[注十六],
无智亦无得[注十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注十八]。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注二十一]。
[注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生死便喻"此岸"。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下面六重为欲界。所谓"欲",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是中众生,虽然有色欲等,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槃"。就佛教说,可以认为涅槃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以传统说法,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获得了不受垢染,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
按照经往的讲法,只要依法受持,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到达涅槃彼岸。一般认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又称为"六度",具体说,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一、布施(檀那);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四、精进(毗梨耶);五、定(禅那);六、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称"十波罗蜜",作为菩萨"胜行",以配合菩萨十地,说明修行的次第。这是题外的话了。总之,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六度之中,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即是说,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注二]三藏法师玄奘,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
"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
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幼年家贫,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
天快亮时, 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若无玄奘法师,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
心经正文
[注三]观自在菩萨,
"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 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
"自", 作"自己"讲; "在", 即"存在"。
"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据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
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
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
"摩诃",意为"大"; "萨"为"萨埵"的略音。 "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
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其智能得大理;
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观自在菩萨, 合起来说,
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 此处作"功行"解;
"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 说到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
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
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
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 它们既是空是假,
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 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
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 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
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槃彼岸。
"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照见五蕴皆空,
"照", 光明所到, 照耀;
"五蕴",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
"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
"受"作为"领纳"义解。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即行为;
"识",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均为虚假。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注六]苦厄,
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不免要起惑造业,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因而轮回生死,现世执有五蕴,未来招致生死苦厄。 如果能够了达,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扫除一切魔缘,自然心中清净,
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故佛在此称呼他,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注八]色不异空,
"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简言之, 一切物质形态。 "空"指虚空, 真空。
"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不是虚无。
"空"是实相, 实然之相,实然本体。空是绝对的相待性。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它的依止。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不依止于相待性,离却相待,也就是离却了"空",事物就会堕入虚无,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正是从此意义上,才说"空即是色",意思是: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自体就是空,本来就含有相对性。不仅如此,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
依赖性而言,本来就是假,就是幻。而只是因为凡夫迷昧真性,以假为实,执色身为我所有,
于是起惑造业,违背真心,贪恋物质利养,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殊不知人生犹如风中的烛,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不定何时就会熄灭,何时就会飘落,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体,不过是假缘暂住,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究其实,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包含着"短命",所以说"色即是空"。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
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样说呢?以色执著为实有的,固然不应该;而将空执著为虚无的,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要知道,那怕凡夫的五蕴之身,也是业力所成,也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熏染才凝集而成。从因缘的角度,它不是无端呈现的,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院,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凑合而成。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说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是要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
简而言之,
身由业力所造,业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轮回流转周而复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远离妙智妙慧, 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
落于顽空,认为人若死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于是追求清心寡欲,一味修持苦行。还有的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因而进一步便胡作非为,结果种下恶因,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只有二乘声闻缘觉罗汉, 依佛法修持, 知见能够超出凡夫之外, 得阿罗汉果位。 他们知道三世因果道理,
因而了解以色为实有是一种妄想,
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现之法,不懂得万法无非识情变化而有,生死也是一种幻化,因而有的惧怕三界厌离生死,以为只要离开色就是真空,于是闭门独修,或在深山,或在坟冢,
殚精竭虑,一定要离一切相,只为了求得解脱。
结果忘了舍己救人一说,失却了众生同一本性,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谛。他们把解脱也执为一种相,把空也执成一种相。所以仍然陷于幻妄之中。小乘得道果者难免执相。相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称为"相分"之"相"。所谓相分,就是心中所生起的关于事物或者观念的心中之想,犹如人们所说的心念等。这种相分其实是心中幻化出来的。心中不著相,就不会有相分,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不会拘于形色而生惑。从而起心动念,
无不符合自心本性,无不符合真空实相。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地了。所以说,
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空不是色灭亡之后才有的,空与色本来无异,空是色的规定和依据。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虚空是华藏的虚空。
[注十]色即是空,
此处菩萨又反复再说了达色性是空,真空即是色的道理。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没有空,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
诸佛菩萨,在时说空,有时说色说有,这是因为在一切诸法当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而同一的。就空性至极言,
世间无一色不空;就空性也要发用流行言,无有一色不显真性。空与色是两极,但又是包含着对方的两极。
世间无一物不空,世间也无一物不有。修佛的人,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工侧面,不要偏于任何一极,既不执于空相, 也不执于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识亦步亦趋复如是"的进一步推论。五蕴当中,色蕴为首,色蕴如果能够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而因缘有的立场上,则其它的四者,即"受"、"想"、"行"、"识"也就不难理解其一方面因缘而有,因空性而生;另一方面,也就因缘而无,也就是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从而归为空的道理。
总而言之,一切形色之有,无不是假,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又无不是真,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那绝对的相待性,无不包含着空性。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色即是空"。华藏是虚空的华藏。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诸法",指世间一切法,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处指五蕴诸法,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空相",指"真空实相"。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才会有种种执著,才会妄执外境为有,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真,才会以五蕴为实有。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一旦明了般若妙法,无妄想心,就不会有生有灭,也就无需乎求离苦,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凡夫未破烦恼,未除贪嗔,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名为垢;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然而他们的垢净只有其名, 究其本体言,根本无所谓垢与净,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空是既不可谓净,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不受拘于五蕴,不受诸法色相影响,则是净。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含容万物,蕴育万机。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从极的角度看,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而是修行而显,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凡夫似乎心量狭小,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六尘牵缠束缚,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生灭垢净增减,
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这也就是苦厄,所以佛在此教诫,只有了达心性本来是空,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体性原本寂然,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
[注十三]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梵文为Sadindriya。也称为"六情",为"十二处"的"内六处",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众生由于外务,所以易于不知所归,因而真性蒙蔽,起惑造业,丧失本有佛性。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 称为"六境", 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
即眼能视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有所触,意有所思所念。 总之, 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
"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由于有污染性,所以又称为"六尘", 因而"六境"又叫"六尘"。
"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造作种种业因,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
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如果能够了解引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
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注十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 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
5.
六入缘识,"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11.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生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有,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会悲心大振,无意于摆脱个人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注十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槃,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注十七]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佛其实是复性。既然智慧本来就在心中,修般若也就不必执为实有,否则也就成了迷妄,成了遍计所执了。所以《中观》上说:"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道理大致如下:众生执有为病,证空是除病的药草,有病既除,空也随之消灭,正如病愈而不再用药一样。如果明白这点,为什么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诸法本性是空也就可以理解了。进一步,还可以说,缘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门,声闻乘所修的四谛道理,二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空,都是假设,都是譬喻。但这是得了大道之后的返观,是回首下看的结果。若众生尚在修行路上,就宣布佛说十二部经原本虚拟,那就是说胡话,信口雌黄,我慢如须弥山了。修行之人,依法修持,一步一趋,待到功夫圆满,机缘成熟,自然真心常住不变,其中既没有丝毫虚妄,也就没有什么解脱无碍,生死惑尽,安乐现前。这就是大乘菩萨亲证后的境界。
[注十八]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处的"以"说明原因和来由。《大般若经》上有"佛果以无所得故而得也"。
"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为Mahabodhisattva。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便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祇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这是区别于二乘菩萨的。
"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涅槃",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而言。先释涅槃,涅槃为音译,梵文名Nirvana。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所译'灭'即为正翻。僧肇之《涅槃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流四度。"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生死惑业已尽,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相对之无余涅槃,谓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也。
《大智度论》说:"涅槃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两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爱等诸烦断,是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有余涅槃;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槃。
究竟涅槃是大灭度,大,谓其法身清净圆满,普遍显现于一切方所。由其无处不存,所以为"大法身"。"灭"是解脱,摆脱世间一切事物的妨碍,心中没有欲念,故谓之"灭""度",也即是"般若",为六度之一,即照破众生长夜痴暗的智慧光明。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行,观照真实,最终达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人空则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来依人的境?勉强地说,无人之境本来寂寥,荡然无存,仍然是空;从法空一面说,观境自然不见境,境不妨碍妙智,观心也不见心,惑不碍心,心境两空,于是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死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得通达,证常乐我净,得究竟涅槃。
[注十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这一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十方,谓东南西北四方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三世"的"世"者,有"迁流"之义,"有为"之义。用于因果轮回,它也指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即: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现世、现生、中际),未来(来世、来生、后际)的总称。《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或"妙觉",这是出世的圣人的极果。"觉"有三种意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按佛教的说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种意义:而三乘菩萨所缺的是后两项,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项具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义;十法界同为一体。谓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称"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极佛果,自在菩提。菩萨虽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圆证究极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觉"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圣,明心见性,但不能明了一切众生心性平等,故犹只能自利,而不能觉他,只是"正觉"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诸多苦行,却不明心性为何物,所以是"邪见";凡夫众生,虽有本觉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称"不觉"。只有佛陀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能转生死为涅槃,化烦恼为菩提。总之,诸佛也是依赖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注二十]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一段极赞般若功能。"故知"二字,总结前面说的般若功用,引起后面所说的般若利益。就是说:因般若波罗蜜多能够了脱生死苦恼,驱除烦恼魔障,所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咒,也叫"总持",梵文为Dharani,音译为"陀罗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
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这里说佛陀以慈悲心说显密法,以法味熏习一切众生,愿他们如同佛一样也得正觉,在潜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另一方面,又因甚深般若的道理难以显明说尽,唯有密证一途,所以称作"咒"。咒,已经有"神"的意义。"大明咒",谓其能破长夜痴暗,照彻一切皆空,无所遮蔽,如同日光照世,"无上咒",指世间出世间无有一处超过此法门,若依此法门修行,便能证得"无上"的佛果;"无等等咒",说没有一法能与般若相等,般若法是佛的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无等等的途径。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无牵无挂,不但明心见性,并可以径此证佛果,尽除一切众生所受的苦厄灾难。所以说,般若法门"真实不虚"。
[注二十一]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为梵文咒语。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语则为密说般若。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不可说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了。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是有效力的。
按以往的说法,《心经》中全部要义,完全包括在这四句咒语中。念诵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于诵读此经。
依法藏大师所说,此四句分别可以释如下:
《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若众生有迷于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若有众生迷于色法与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义。
总之,众生有异,是因为心不能照见诸法实相,所以不能照见,是由于根尘识显现且相互纠缠,所以执有执无,失却般若光明,起惑造业,陷于六道轮回,受苦无穷。若能回光返照,依般若法修行,功夫纯熟,自能自见本性,自显圣性,从而照五蕴为当体空,照十二因缘为缘起空,照一切诸法为自性空。得三智,即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大般若经·初品》中所说的:"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上说:"此三智一心中得,若就其次第而言,则有道种智生一切智,由一切智生一切种智"。《摩诃止观》说:"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但这是配合《中论》的三是偈中的空假中来说佛智的。按照我们的说法,一切智是关于一切对象的认识能力,若就佛教而言,它所把握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大智度论》卷二七说"总相是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暗"。《大乘义章》卷十八说"知一切如,名一切智";至于一切种智,那是关于事物个性或别相的认识。《大智度论》卷二七说:"别相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一切种智有时也被认为是综合认识共直与别相,即共性与个性的智慧。《大品般若经·三慧品》说:"一相故名一切种智。谓一切法之寂灭相;复次,佛如实知诸法行类相貌,为显示故说名字,以是故名一切种智";而道种智是一切智和一切种智的基础,贯穿佛教修习的全部过程。《大智度论》说:"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一切善潜心产名为道;此道分别思惟而行,是名道智。"
以此三智观待诸法,可以了然,声闻四谛法、菩萨六度法、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佛的菩提大觉,都是真空所摄。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脱法空。因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灭,也就不需要解脱,无需转染成净。世间与涅槃,生死与烦恼、佛与众生平等一如,了无差别。得此三智,强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这也就是摩诃般若。至此,也就显出了众生本有心性和灵光,其所照显,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正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的亲证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经类的义趣所在。
回向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觀 自 在 是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別 名 , 以 字 面 來解釋 也 相當好 , 意 思 是 觀 察 諸法 實 相 本 空 後 , 對 一 切 的 外 境 外 緣 就 隨 意 而 自 在 了。 觀自在是 修 行 證 果 的 境 界 ,此 時 一 切 都 如 悠 遊 的 白 雲 , 任 意 浮 遊 於 萬 里 天 空 ,一 切都不再 是 掛 礙 , 一 切 都 已安 然 , 所 以 才 能 對 於 萬 事 萬 物 產 生 隨 緣 而 自 由 自 在的態度 , 這種 生 命 之 啟 , 多 麼值 得 我 們 身 處 五 濁 惡 世 ﹝ 劫 濁 、 見 濁 、 煩 惱 濁 、眾生濁 、 命 濁 ﹞中 的 眾 生 羨 慕 啊! 但 是 不 只 能 羨 慕 而 已 , 因 為 「 眾 生 皆 有 佛 性」,我 們 應 努 力 的 修行 , 只 要 肯 不斷 的 自 度 度 人 , 總 有 一 天 , 我 們 也 會 與 觀 自在菩薩 一 樣 的 自 在 啊!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是 解 脫 空 慧 的 意 思 , 也 可以解 釋 成「到 彼 岸 的 大 智 慧 」。 因 為 , 唯 有 證 入 圓 滿 的 涅 槃 , 才 能 完 全 解 脫 三 界輪 迴的生命 困 境 。 而 想 證 入 圓滿 的 空 慧 , 必 須 〝 老 實 修 行 〞 , 而 且 不 只 是 行 , 還要 「行深」 , 就 是 必 須 把 這 大智 慧 深 化 到 生 命 的 最 深 處 , 如 此 方 能 在 面 對 任 何 外境時, 保 持如 如 不 動 的 自 性 ,故 此 句 才 巧 妙 的 點 出 「 行 深 」 二 字 , 因 為 這 才 是實修的 關 鍵 之 處, 如 果 沒 有 念 茲在 茲 、 須 臾 不 離 的 保 持 般 若 , 便 沒 有 辦 法 真 正解脫三 界 、 永 斷 輪 迴。 故 一 個 修 行人 , 如 果 真 有 出 三 界 的 〝 沖 天 志 〞 , 則 必 須戮力以 赴 , 方 能 真 正 如 願以 償!
照見五蘊皆空
當 一 個 修 行 人 經 過 因 地 努 力 的 修 行 後 ,當他 通 達了無 常 、 無 我 的 空 慧之 後 , 他 剎 那 明 白 了 原 來 一 切 的 本 質 皆 空 , 連 這 個五 蘊色身~ 一 個 與 我 們 生 命 最密 切 的 存 有 , 它 的 本 質 也 是 空 。 這 時 他 徹 頭 徹 尾 的照 見了色、 受 、 想 、 行 、 識 的虛 妄 , 而 從 這 虛 妄 中 徹 底 的 覺 醒 了 過 來 。 於 是 他 不再受這 些 外相 、 外 境 、 外 緣 的束 縛 , 他 已 經 完 全 自 由 了 , 因 為 他 僅 從 自 身 的 五蘊,就 已 經 完 完全 全 的 明 白 了 宇宙 至 極 的 真 理 - - 空 。
度一切苦厄
當 一 個 修 行 人 證 入 果 地 後 , 他 自 由 解 脫了。 於 是他才 有 真 正 的 能 力 去救 度 一 切 的 苦 厄 , 因 為 唯 有 自 己 到 達 了 彼 岸 , 才 真正 能夠正確 無 誤 的 , 帶 領 猶 在苦 海 沉 浮 的 三 界 眾 生 也 同 樣 的 到 達 彼 岸 。 故 一 個 良好 的修行人 , 他 的 知 見 是 如 法華 經 所 說 〝 唯 一 佛 乘 〞 , 因 為 只 有 究 竟 成 就 了 , 我們才能 完 全明 白 , 什 麼 是 〝 本地 風 光 〞 、 什 麼 是 〝 本 來 面 目 〞 , 否 則 都 只 是 聞人說空 亦 鸚 鵡 學語 罷 了 。 所 以 ,只 有 究 竟 成 就 , 才 能 度 盡 一 切 苦 厄 , 就 如 偉 大的觀世 音 菩 薩 , 他 其實 是 正 法 明 如來 倒 駕 慈 航 , 化 現 與 三 界 眾 生 較 接 近 的 菩 薩而方便 度 眾 。 我 們 常 聽 到人 們 虔 的 讚頌 觀 世 音 菩 薩 : 「 千 處 祈 求 千 處 應 , 苦 海常作度 人 舟 。 」 那 有 求 必 應 、無 量 無 邊、 悲 願 深 切 的 胸 襟 , 令 人 不 禁 感 激 涕 零、動 容良 久 。 啊 ! 南 無 大 慈 大 悲 救苦 救 難廣 大 靈 感 觀 世 音 菩 薩 , 那 度 盡 眾 生 一切苦 厄 的廣 大 悲 願 , 是 凡 夫 俗 子 望 塵 莫及 的。 但 是 啊 ! 我 們 不 能 氣 餒 , 而 應 奮力效 法 , 如是 , 則 總 有 一 天 也 能 如 觀 世 音 菩薩一 般 〝 尋 聲 救 苦 〞 、 〝 苦 海 常 作度人 舟 〞 了。
舍利子
舍 利 子 是 佛 陀 的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 以 智 慧通達 稱 著,心 經 便 是 應 其 問 而應 機 說 法 , 充 滿 了 佛 陀 的 證 量 精 華 以 及 諄 諄 教 誨 的慈 悲為懷。 緬 懷 佛 陀 在 世 , 能有 幸 跟 隨 佛 陀 親 聆 法 音 是 多 麼 的 福 報 廣 大 , 但 是 啊! 末法時代 的 佛 子 啊 ! 儘 管 佛陀 早 已 涅 槃 , 儘 管 世 界 動 盪 不 安 , 我 們 還 是 要 珍 惜一切的 經 藏, 深 心 閱 讀 , 則 如同 佛 陀 在 世 , 亦 如 同 親 自 參 與 法 筵 !
色不異空
一 切 的 色 相 , 它 的 本 質 都 是 空 。 無 論 色相產 生 了什麼 樣 的 變 化 , 例 如無 垠 的 天 空 , 也 許 會 刮 風 , 也 許 會 飄 雨 , 也 許 會 有幾 朵白雲流 浪 , 但 是 啊 ! 天 空還 是 天 空 , 並 不 會 因 為 風 、 雨 、 雲 、 雷 、 電 等 而 改變 ,所以色 相 的 本 質 即 空 , 所以 一 切 本 空 。 以 一 切 本 空 的 諸 法 實 相 來 看 , 則 有 的本質即 空 ,故 色 不 異 空。
空不異色
如 果 把 角 度 再 調 換 一 下 , 就 是 從 空 的 本質來 看 ,由於 空 的 本 質 當 然 還是 空 , 而 色 相 的 本 質 也 是 空 , 所 以 當 然 也 是 空 不 異有 ,也就是 空 不 異 色 。 這 段 以反 過 來 的 角 度 探 索 空 與 有 的 關 係 , 但 空 畢 竟 是 空 ,所 以不論從 那 一 個 角 度 探 究 ,它 依 舊 是 〝 空 〞 。 因 此 , 空 是 顛 撲 不 破 的 宇 宙 真 理,只有 真 正了 解 、 明 白 、 安 住、 鞏 固 於 空 了 , 才 是 真 正 的 修 行 人 。
色即是空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是 空 , 宇 宙 中 的 森 羅 萬象, 從 日月星 辰 到 草 木 蟲 魚 ,一 切 的 一 切 , 都 是 色 相 , 而 色 相 的 背 後 所 蘊 含 的 真理 就是空, 所 以 有 即 是 空 , 也就 是 〝 色 即 是 空 〞 。 此 句 是 從 前 句 〝 不 異 〞 推 演 而來 。〝不異 〞 就 是 〝 等 於 〞 ,〝 等 於 〞 就 是 〝 即 是 〞 。 故 不 論 正 說 、 反 說 , 都 是在說 明 〝緣 起 性 空 〞 的 真 義。
空即是色
色 可 以 解 釋 成 人 身 的 〝 色 蘊 〞 , 這 是 以自身 的 觀點來 觀 察 , 那 麼 應 用於 此 四 句 , 即 可 還 原 成 〝 色 蘊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蘊, 色蘊即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蘊 〞。 而 推 演 出 來 的 話 , 則 〝 一 即 一 切 〞 , 所 以 也 可 以把 這四句推 廣 成 : 〝 色 相 不 異空 , 空 不 異 色 相 ; 色 相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相 。 〞 所以心經 的 結構 相 當 嚴 謹 , 佛 陀先 善 巧 的 教 導 我 們 從 最 近 的 色 身 觀 察 起 , 而 如 果我們明 白 了 色 身的 本 質 是 空 , 那麼 就 容 易 明 白 其 他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 也 一 樣 是空了。 所 以 佛 陀 是 最偉 大 的 教 育 家, 把 宇 宙 至 深 的 道 理 , 用 最 顯 的 例 子 生 動 的開導啟 示 我 們 , 真 是 令 人讚 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前 面 已 把 五 蘊 之 一 的 色 蘊 與 空 的 關 係 說得清 楚 明白, 所 以 此 處 就 省 略了 重 複 說 明 的 地 方 , 把 五 蘊 的 其 他 四 蘊 : 受 、 想 、行 、識,以 一 句 「 亦 復 如 是 」帶 過 。 因 為 話 如 果 已 經 說 清 楚 了 , 又 何 必 多 廢 唇 舌, 所以這裡 又 是 方 便 善 巧 之 處, 也 是 再 度 揭 示 〝 一 即 一 切 , 一 切 即 一 〞的真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心 經 的 重 點 主 旨 也 不 外 乎 是 要 說 明 〝 一切本 空 〞。站 在 空 的 立 場 而 言, 不 論 一 切 的 外 相 呈 顯 什 麼 , 它 的 本 質 終 究 還 是 空, 所以,「 空 相 」 是 指 一 切 都是 空 的 相 貌 。 空 如 同 一 個 最 千 變 萬 化 的 演 員 , 他 可以 化各種不 同 的 妝 , 他 可 以 演各 種 不 同 的 角 色 , 但 無 論 如 何 , 他 還 是 他 , 並 不 會因為化 妝的不 同 , 或 是 角 色 的不 同 而 有 所 改 變 。 「 空 」 亦 然 , 無 論 空 的 相 貌 如 何的不同 , 空的 本 質 , 穿 透 這 些外 相 紛 雜 之 後 , 空 畢 竟 還 是 - - 空。
不生不滅
心 的 本 質 - - 空 。 心 是 一 切 萬 法 的 源 頭,既 然 如此, 它 可 以 是 山 , 可以 是 海 , 可 以 是 日 , 可 以 是 月 … … , 它 可 以 是 一 切的 一切,但 是 分 析 到 最 後 不 能再 分 析 之 時 , 萬 事 萬 物 之 間 產 生 了 共 同 之 點 , 那 就是 --一切 都 由 心 所 創 造 , 一切 都 只 是 心 王 的 遊 戲 罷 了 。 「 空 」 是 宇 宙 最 終 極 的存有, 請 注意 , 這 〝 存 有 〞 二字 也 只 是 假 名 安 立 , 因 為 空 已 經 超 越 有 或 無 , 實在不能 說 它 是 有, 也 實 在 不 能 說它 是 無 , 總 而 言 之 , 當 一 切 的 妄 念 止 息 之 後 ,空的狀 態 就 豁 然 開 朗了 。 故 切 記 不能 以 相 對 世 界 的 有 或 無 去 理 解 「 空 」 , 因 為這是一 條 行 不 通 的 路 , 只有 脫 離 了 語言 文 字 的 束 縛 , 以 直 觀 的 方 法 才 能 碰 觸 到所謂的 「 空 」 。 所 以 , 不 論 一切 如 何 變化 , 「 空 」 還 是 「 空 」 , 「 空 」 已 經 超越了現 象 界 的 生 、 住 、 異 、 滅 , 它是 沒 有所 謂 開 始 或 結 束 , 更 沒 有 所 謂 的 生 或死,它 是 一 種 「 不 生 不 滅 」 的 永 恆 境界。
不垢不淨
五濁惡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是嗎?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髒或乾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因為它只是它,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故心經再度標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淨。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它都是能夠繼續說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
不增不減
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萬法的時候,它的本質當然也是空,例如天空中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儘管天氣變化多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使天空變得更大或變得更小。難道下雨時,天空就被塞滿了?難道放晴時,天空就變大了嗎?那當然是沒有,故由此可更進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個特性--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空,無所掛礙、無所粘滯、一絲不罜……,於此徹底畢竟空中,無一可得,故無色,無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見皆為虛幻,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無色,則其他四蘊亦無,受、想、行、識,本質亦空,空畢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為、意識皆空,故空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空亦復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可言。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訊息,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表相,都是聚散無常的,唯有認清此點,才能真正擺脫感官的限制,走向開悟解脫之路。
無色聲香味觸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來,讓多少沉迷於大幻化網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驚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都是虛幻不實,只有當色聲香味觸法的幻化脫下騙人的外衣後,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在這無常的世間,一切的存有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論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的世界,都脫離不了大幻化網的牢牢徽帧0。∮兄镜男扌腥耍醺市娜绱耸鼙M愚弄?請快快醒過來,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中覺醒過來,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據的,我們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當可憐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聞佛法,就應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
無無明
千古如長夜啊!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佛法,就如同永遠陷於黑暗的瞽者,空有雙目而不見物,如果我們擁有健康的眼睛,卻沒有佛法的話,那麼我們比一位盲者還要盲目,因為如果心靈沒有智慧,身、口、意就會隨業力逐流,業上牽業,而於三界苦海沉淪,永無出期。可是啊!如果心靈擁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擁有一盞明燈的人,那乎會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順著乎逆流而上,總有一天會到達光明的彼岸--涅槃。在這樣解脫的境界裡,當然是沒有黑暗,也就是無無明的存在了。啊!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願慧日普照人寰,願無明消逝無蹤!
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但是在絕對的解脫境中,空即是法爾如是,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呢?故心經簡明扼要的告訴我們:離開了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等的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
乃至無老死
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而且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變化、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
亦無老死盡
凡夫眾生,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難以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這樣的空性,是沒有老死、沒有去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當然也就沒有老死盡、沒有去來盡、沒有時間盡、沒有空間盡了……。
無苦集滅道
人世如無邊的苦海,眾生如無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甚至千苦、萬苦、億苦中載浮載沉。善緣聚合的時候,或有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但是畢竟於生死苦海中,這一點點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總而言之,這五濁惡世即是一個大苦聚,充滿了黑暗、痛苦、挫折、殺戮……,只要睜開肉眼,就知道世界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盪不安的氣氛中迭蕩。但是啊!大部份的眾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污濁與殘酷。人們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身寶;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二十餘年辛苦成長的年輕生命。啊!這多麼痛苦的五濁惡世,實無一值得留戀,也從來不曾留下什麼。這是真正的實相。問題是,眾生多半已經習慣了這樣充滿無盡無邊苦痛的無常世間,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無知、半無奈的一天又一天的過著日子。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過去生功德福報的導引之下,聽聞了帶來滅苦究竟方法的珍貴佛法,遵循著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一步一步走向覺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無邊」,然後積極的修行、滅苦、證道。一心一意嚮往著那沒有痛苦的佛國淨土、那沒有一切憂悲苦惱的永恆之樂。在這樣無憂的境界裡,當然也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行必要了。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
無智亦無得
智慧第一!在這無明的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的出離三界。故智慧如明燈,能夠驅散黑暗;如船筏,能夠得度彼岸;如橋樑,能夠越過窮山惡水;如良醫,能夠治癒宿疾;如良藥,能夠藥到病除;如良馬,能夠千里奔騰;如利劍,能夠削鐵如泥;如盔甲,能夠保護慧命;如珍寶,能夠買得法身……但是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撸室簿蜎]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
以無所得故
那麼,空的重要特性在那?一言以蔽之--無所得。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本不生,一切圓滿,一切具足。當你已經是空,你還缺乏什麼呢?當你已經不缺乏任何時,請問你還需要終日汲汲營營,席不暇暖的去追尋什麼呢?既已無需追求,又何需獲得什麼呢?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菩薩〞--一個澈見諸法實相的有情。他是一個智慧通達的人,他是一個悲願深切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澈底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已經不再作繭自縛,已經能夠於這虛幻不實的世間,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動,然後再以這樣的智慧為出發,繼而去教導猶迷戀三界的芸芸眾生。這樣的人是稀有的、難得的,這樣的作為也是稀有的、難得的,杖绨浲咏浿兴f:「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一個覺悟的有情,是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雖然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可是他的心啊!就宛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出瑩澈清淨的光輝,普照十方。雖然有時會有幾朵烏雲遮蔽,但是明月還是如此的清澈、圓滿,並不會受到烏雲的影響。他又像一朵潔淨芳香的蓮花,雖然生長在污濁的泥沼裡,卻開出最美麗清香的花朵。為什麼他能如此呢?那就是因為他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因為,般若是出三界必備的條件,是佛家不共的法門,唯有佛法能夠究竟解脫三界,因為佛陀所傳下的真理,並不是佛陀所發明,而是發現。這個偉大的發現,為人類帶來無比的光明與希望--天不生佛陀,萬古如長夜!這實非溢美之詞,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如果沒有般若,我們就不可能明白宇宙的究極真理--空,如果不了解空,我們就會永遠在〝有〞的現象中打轉、迷失、流浪,不知醒轉、振作、出離,那麼,輪迴便成為一個難醒的漫漫長夜,而佛陀所帶來的般若教誨,正如一輪照亮無盡無邊黑暗的太陽,驅散了障蔽眾生的無明,帶來無比的光明。故知般若是多麼的珍貴、是多麼的重要。心經的主旨,正是字字句句都在重複這個訊息──般若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大智慧!
心無罣礙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開始,心是一切的源頭。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心意識的變現,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心的作用變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點所在,所以我們的修行須臾不能離開心的修行--這才不是盲修瞎練,心外求法。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一切的本質就在於心,心解脫了,一切就解脫了,心不解脫,生命就無從解脫,足見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節節、變化無窮、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毫無頭緒、亂無章法、不知所云的現象界。其實啊!現象界就像一場夢,夢中的情節毫無規則可言,因為這些情節都只是心意識的反射罷了,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層道理的話,我們就會把這些紛云的情節,當作千真萬確的事實來對待。這時,得與失就變得十分鮮明、高與下就變得十分差異、美與醜就變得非常不同、尊與卑就變得非常不一樣……。然而呢,我們都上了大當--上了自己心意識遊戲的大當,因為站在心的本質立場來看,這些都是虛幻的,猶如看一場電影,總不能為了劇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猶如作了一場夢,總不能為了夢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然而,道理說起來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們被業力牽引、被隔陰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如果你不夠用功的話,一樣只是口說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罷了。所以,對於諸法實相的認知,我們實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離開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眼所見、鼻所聞、耳所聽、身所觸,……儘管當下是多麼的栩栩如生、千真萬確、驚心動魄……其實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罷了!如果我們能安住於這樣的正知見,那麼我們當然就是一個心中沒有罣礙的人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的輕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們只要還有一絲執著--任何方式的執著,包括對於某種觀念強烈的主張、某個人非見他不可、某種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種娛樂每周非作不可、某種行為非完成不可、某種想念非想不可……內容儘管千萬變化,依個人習氣而不同,但是它絕對可以歸納二個字,就是〝執著〞。只要有一絲的執著,就有一絲的罣礙,只要執著全部沒有了,那就是解脫三界的莊嚴神聖時刻的降臨了。故「心無罣礙」,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願身為佛子的我們,精進再精進,早日達成一絲不罣的超凡入聖、解脫境界。
無罣礙故
沒有執著的人,就是沒有罣礙的人,也就像一個在空中邉拥娜耍徽撍鹩沂帧⒎畔伦竽_、快走、慢跑、前進、後退……對他而言,統統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沒有東西能夠阻擋了空啊!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就是沒有得失心的人,因為,當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麼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因為,現象界的一切變化都只是一場終須謝幕的戲劇,真正透視掌握了此點,這個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響而產生憂悲苦惱了。請不要小看憂悲苦惱對於眾生的傷害,當我們陷於這樣的情緒之中時,一切的實相都將模糊不清,那麼〝果中生因〞的無奈悲劇,便將生生不息的隨著我們六道輪迴,難有出頭的一天。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氣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錢也好、沒錢也好;別人喜歡自己也好,不喜歡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過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這些結果也都沒辦法影響心的如如不動,那人又何必作一個自我困閉的春蠶呢?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是非心理。別人的對與錯,自有他對與錯的因與果,我們又何必強烈批判或無法見容呢?因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與光明,那麼,請不要從要求別人開始,而是從要求自己作為開始吧!既然都只是這夢幻舞台的臨時演員,又何必太計較別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高下心理。別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錢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場夢,我們又何必太在意情節的起伏呢?所以,既沒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當然也就無所罣礙了。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任何牽絆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難得的人,是眾生的依皈,是眾生的指引,是眾生的模範。
無有恐怖
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隨處自在。既無得失,就沒有得或失的不安與恐懼;既無是非,就沒有是非與否的焦慮或迷惑;既無高下,就沒有大小評判的分別與差異……這樣的人,是完全從恐懼的陰影徽种凶叱鰜淼娜耍溃磺卸际羌俚模y道假的老虎真的會把人給吃了嗎?難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夠傷害人嗎?難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樂了嗎?難道假的名聲有了就不缺少什麼了嗎?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一切都可以安心了。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已經從生命的隱隱不安以及最深層的恐懼──莫明的恐懼、不知所以然的恐懼、茫然的恐懼、微細的恐懼……之中澈底脫離了出來。生命不再是一個囚换蚩嗑郏蔀闊o盡的幸福與喜悅,而這所有的關鍵都在於--心。
遠離顛倒夢想
心完全解脫妄念的糾纏之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時,當幻化網撤開之後,一切才開始顯現其本來面目。黑白不再顛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應擁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誤認妄念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終於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夢,如果我們不趁早認知這個事實,我們依舊會陷在黑白顛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聽聞佛法,即應精進、慈悲、智慧,永遠的告別那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
究竟涅槃
三界流浪,何時是休息的家鄉?孩子啊!你不覺得累了嗎?──佛菩薩如是問。孩子啊!你不想回家嗎?--佛菩薩如是關懷。孩子啊!心就是家鄉,就是永恆的家鄉,充滿了無限的平安、幸福、喜樂。--佛菩薩如是說。孩子啊!心就是佛,就是涅槃。--佛菩薩如是叮嚀。孩子啊!如果一切都已經具足,一切都已經圓滿,請問你還需要流浪嗎?如果家鄉就已經在腳下,你還需要家鄉嗎?--佛菩薩如是慨歎。是的,是心作佛,心即是佛。只要我們的心放下了一切的執著,而且安住於這樣如如不動的狀態,那麼,家鄉早已經在溫馨的等待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直到今天。如果你想回家,如果你想不再回到這憂悲苦惱的人間,其實,你只要回到你的〝心〞就可以了,你的身體可以繼續在人間生活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只在於心啊!一切的答案、一切的奧秘、一切的終點、一切的開始……都在於--心。心是涅槃,眾生皆有佛性。
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三世也可指多世,但是由於時間的觀念其實也是妄念,故時間只對於三界眾生有意義,事實上,法界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故三世諸佛的說法是針對三界眾生能夠理解的狀態來說明的。而且故意把三世和諸佛並列,也是提醒我們,諸佛的存在是超越三世,也就是諸佛的存在是永恆,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所以,我們會發現,人類最大的執著,在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執著,由於有了時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長壽或短命的強烈分別與貪取;由於有了空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大或小的強烈差異與執取。故時空的觀念,就是最大的妄念,如果連時空都沒有了,請問又何來的長壽或短命、大或小的分別呢?故所謂三世諸佛,就是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束縛,漫步於永恆之境的自由解脫之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必備條件,只有依靠這到彼岸的大智慧,三界眾生才有可能真正出離輪迴不已、三界流浪的生命窘困。如果沒有這大智慧,眾生必於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難有出期。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是明白為何有生死輪迴、為何有憂悲苦惱的智慧,如果找到了輪迴的因,當然才有可能斷輪迴的果。而因果律是宇宙的至極真理--雖也是入佛門的基礎理論,但也同時是最甚深幽微之佛家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耳熟能詳的句子,卻簡明的把因果關係一語道破。因為因果律是最客觀的宇宙公約,它絕對是公平無誤的--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如果輪迴是因為不明白生命實相而導致輪迴不已,那麼,只要明白了生命的實相,自然也就止息了輪迴。故十方三世諸佛,都是由於澈底明白了生命實相而成為諸佛的。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諸佛的解脫境界。此時一切都已經圓滿,一切都已經具足,輪迴生死早已成為昨日惡夢,一切都美好、幸福、安樂,再也不缺少什麼,再也不需要什麼,再也不流浪三界、辛苦備嚐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令人艷羨啊!然而,身處輪迴惡夢的三界眾生,只要一天不放下執著,便一天不可能到達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境界,並不是憑空可以到達的,是需要經過無量劫以來累生累世的修六度萬行方能達成。故知成佛是一件艱苦卓絕的事,成佛是一件無比莊嚴神聖的宇宙大事!因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覺,就是涅槃,就是空,就是輪迴生死的盡頭。而這充滿無限光明的彼岸,是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的,絕非一生一世就能成就。故所謂的〝即身成就〞,是指你已經修六度萬行歷經無量劫,這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後一生,但是,請注意,這其中還是充滿了各種變數--例如今生的努力、過去生的證量以及各種複雜多變、甚深難測的因緣果報……在在都可能使〝即身成就〞這個偉大的理想,成為破碎的美夢。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我們千萬別小看所謂〝五濁惡世〞的染污力,當我們一誕生在這個濁世裡,當我們一開始呼吸這充滿各種染著的氣,當我們一旦經過劇大痛苦的投胎過程時,一切的證量、一切的福報、一切的記憶……都隨著投胎過程中,神識昏迷於劇大的旋轉,而成為過眼雲煙。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一切都得從牙牙學語開始,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只要是尚未成佛者,必定有所謂〞隔陰之迷〞的障蔽,故經典才說〝菩薩亦有隔陰之迷〞。所以啊!不論你遇到多麼殊勝的法門,不論你過去生的證量有多高,不論你的福報有多大,不論你的功德有這麼多……如果你今生不好好的努力,嚴肅、神聖、莊嚴的去面對你自己的修行,那麼,即使你本應〝即身成就〞,也很可能就因為一次嚴重的造業而導致延宕二、三、四、五、六、七生,甚至更多生以後才究竟成就。所以啊!佛陀才再三耳提面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於此末法時代,暮鼓頻催之際,猶流浪生死的佛子啊!怎能不警醒?怎能不策勵?怎能不珍惜人身?怎能不珍愛佛、法、僧?長壽滅罪經說:「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諸佛菩薩能到彼岸,凡夫眾生,定當淪沒。」,普賢菩薩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但念無常,如救頭燃。」啊!佛國淨土才是我們永恆的家鄉,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啊!唯有依憑到彼岸的大智慧,我們才能一路順風回家;唯有放下一切對於三界的留戀,我們才能真正打開淨土的大門;唯有不再計較一切的風風雨雨、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我們才能快點回到永遠不需要流浪的安全避風港。般若波羅蜜多,是船筏,能載我們風和日麗的到家。般若波羅蜜多,是橋樑,能讓我們過渡驚濤駭浪。般若波羅蜜多,是利劍,能斬斷一切的多餘葛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燈,能指引迷航的水手。般若波羅蜜多,是路標,能告知我們正確的方向。般若波羅蜜多,是羅盤,是生死大海中不可或缺的儀器。般若波羅蜜多,是良藥,能醫治一切的疑難雜症。三界眾生,皆已於六道輪轉中疲累已極,但是儘管疲累;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疲累已極。三界眾生,皆已於生離死別的悲淒雨淚中哀傷過度;但是儘管哀傷,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哀傷過度。三界眾生,皆已於漫無邊際的無明中寂寞已久;但是儘管寂寞,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寂寞獨坐至地老天荒啊!所以啊!般若波羅蜜多是珍貴的,是值得用全部的生命力去學習與瞭解、證悟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學佛因緣--以智慧為先導,統攝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要如是而行,必有得究竟覺的一天。
是大神咒
咒語--是宇宙最莊嚴的聲音。不同的咒語,是不同的佛菩薩所教導的,例如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唸〝六字大明咒〞,地藏菩薩教導眾生唸〝滅定業真言〞;藥師如來教導眾生唸〝藥師咒〞……只要是佛菩薩傳下來的咒語,當然就是最神聖的聲音,但是儘管咒語各有不同,每一位佛菩薩的智慧都是相同的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說是最圓滿的咒語,而且是最神聖的咒語。只要擁有此咒,何處不得究竟成就呢?故也可以說是最神效的咒語啊!
是大明咒
般若波羅蜜多,不但是神聖、神效,而且是清明眾生的清醒劑,只要有了大智慧,就離開了無明,只要離開了無明,就不會胡裡胡塗、懵懵懂懂、癡癡傻傻、昏昧不明的於此無常世間妄造無邊業了,只要不再造業,就不再受到未來果報的束縛,這樣的人,就是宇宙最清明自主的人--佛。所以智慧如清明的咒語,能夠讓昏沉愚癡眾生醒過來--於一切虛妄不實的幻相中醒轉過來。智慧又如清明的甘露,能夠潑醒已經沉睡無量劫的三界無明眾生。
是無上咒
無上正等正覺,是要靠無上心法--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就的。故大智慧也就是無與倫比、至高無上的咒語,能夠讓眾生脫離苦海,永別生死。故三界眾生宜好好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真正找到無上的皈依,無上的心咒。
是無等等咒
般若波羅蜜多,是最究竟的境界,既是最究竟,也就好比世上最究竟圓滿的咒語,能夠讓眾生得究竟成就。故三界眾生應皈依般若波羅蜜多,宜視之為究竟的依靠,如此日久行深,必能如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除一切苦
當一個修行人已經證得無上究竟覺時,一切的苦難,到此完全結束。就猶如一個歷盡滄桑歸來的天涯遊子,經過了無數流浪的歲月,吃過了多少辛酸苦頭,閱盡了多少的物換星移……終於,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鄉--一個無量劫以來便思念不已的家。然而,如果還未歸家苦,是數說不完的;苦難,是沒有結束的--只要我們還身處三界,這就是我們註定的呙“。∥ㄓ械奖税兜拇笾腔郏芙K結這三世迷離、業力牽纏的無量苦!身為佛子的我們,宜大精進,奮力自度度人才是!而這自度度人真正依憑,即--般若波羅蜜多!
真實不虛
唯有法界才是真實的境界,三界一切皆為幻有,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而到達真實境界彼岸,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般若船。如果你還沒有搭上這艘般若船,請你要趕快搭上;如果你已經搭上了這艘般若船,則請你趕快划進!猶如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所說:「願我速乘般若船」。因為,生命短促,業力催逼,不趁著順境、人身寶尚能學佛時勉力而為,一旦無常來到或業境現前時,一切都將隨業力的波濤洶湧而消逝無蹤。--滄海桑田、桑田滄海,無量劫的歲月都已流逝無蹤了,當今這短短的人生寄旅,不也很快就成明日黃花?幸福學佛的修行人啊!莫待無花空折枝。悲願深切的佛子啊!怎忍眾生以苦為樂?智慧如海的佛子啊!怎忍世間暗無光明?大悲為上首,方便為究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願眾生一起到達光明的彼岸!智慧啊!大智慧!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束時的咒語如是祈願與讚頌著在這無明的三界擁有般若,是最彌足珍貴的一件事,而一個發過悲願的菩薩,也唯有同時擁有了悲與智才能真正實現他內心歷千百劫而不滅的菩提大願:願眾生離苦得樂願眾生早證菩提願眾生圓滿所願願眾生得究竟覺
扩展学习进入: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