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髦耄爸妈,您们才11岁!

(2012-07-15 12:45:25)
标签:

髦耄

爸妈

杂谈

分类: 人生旅途琐记

       学习106岁周有光先生养生长寿之道

               爸爸妈妈向周老看齐

      髦耄爸妈,您们才11岁!     

    我的爸爸妈妈都进入91岁高龄.我都步入老年了,还有爸爸妈妈可以天天喊,真是福星高照啊!

    儿孙们/亲朋好友们都希望老人家能双双过百岁,盼着能为老人家举办龙凤百岁宴爸爸妈妈,您们一定能满足晚辈的这个心愿今天我专门把关于周有光老先生的养生长寿之道的文字放到这里,方便您们能随时看看周老先生说,人过了八十岁,年龄就要重新计过。很多人说,到了八十岁人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八十一岁时,我算一岁。按照这样的算法,周老先生今年才二十六岁,而老爸老妈,您们今年才十一岁!有了健在的周老先生做标杆,您们一定信心大增周老先生能办到的,您们双双一定办得到,而且办得更加漂亮!


福星高照,我的爸爸妈妈90大寿


106岁的语言学家周有光长寿秘诀

  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已经106岁了每当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就拿出一篇多年前自制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

   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

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

    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

  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

  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转载]揭秘:106岁周有光的养生长寿之道(图)

 

 

 工作是最好的养生

文/柯云路 

 

李骏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初识于上世纪的1986年,那时李骏是《家庭》杂志的主编,恰逢中国妇女报刊年会在太原召开,他在会议之余亲临我当时居住的榆次锦纶厂看望,还郑重聘请我为《家庭》杂志的顾问。第二年岁末,我参加海南笔会后回到广州,与李骏先生联系后,他非常高兴,一定要陪我到珠海深圳转转。一转就是五六天,路上听老李讲了不少他和《家庭》的故事。那时《家庭》如日中天,动辄发行几百万份,是现在的杂志们望尘莫及的数量。老李心中还有许多壮志,当然也意识到自己的年龄,说过不了多久就会退休,但他是“一定闲不住的”。

一晃过去二十多年,我与老李的联系渐少。前些日子突然接到老李的电子邮件,说他现在正办一份刊物,希望我能投稿。接到信后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老李的年龄,怎么也在八十开外了,还能“时髦”地使用电脑。

再通电话,传来的声音十分健朗。他告诉我,前几年接手了《炎黄世界》,并亲任社长兼总编。刊物开始为双月刊,自去年7月以来改为月刊。

作为写家,这些年我常和刊物打交道,深知办一份刊物须花费的心血和力气,老李以这样的年龄挂帅,说不定办刊方只是用用他的名气而已。于是我说,只要有合适的题材,我一定会写,但以您这样的年纪,约稿一类的事让底下的工作人员办就是了。老李一笑,说:我的工作作风一贯是亲力亲为的。特别是约稿,由于过去在《家庭》当过总编,全国认识一大批作者,他们还认我这副老脸。我亲自联络显得郑重,也更尊重对方嘛。我仔细问了办刊的情况,老李带着点自豪地说:《南方日报》去年“记者节”时曾发过消息,专门讲了我们社的情况,我是社长兼总编,83岁,副总编辑张宝锵92岁,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周有光106岁。于是我们的《炎黄世界》也被称为新闻界的“三绝”刊物,创造了中国期刊界乃至世界期刊界的“奇迹”。

这番话当下令我大为感佩。1987年我去广州时,《家庭》已经挣下了很大一份家业,那时的编辑们就拥有了宽敞的住房。而老李作为离休干部,退下来的生活医疗一定皆有保障,是不必为“稻粱谋”的。九十二岁的张宝锵先生我不大了解,想来资格待遇不会比老李低。至于周有光先生,我早就对他心存敬意,我曾在网上看过一篇对老先生的采访,特别留意了同时配发的几张照片。从窗外的情景看,老先生住在一片老式居民楼中,书房不足十平米,摆设十分陈旧。老式的没有外包的暖气,堆满图书的没有玻璃门的旧书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旧式二屉桌,已经极少见到的四方木凳……如果我的观察不错,地上铺的竟是早已被流行不屑的地板革,而他写作使用的是一台老式打字机。老人在这里以“二十六岁”的心态生活,每天除睡眠八小时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他说过了八十岁,年龄就要重新计过。很多人说,到了八十岁人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八十一岁时,我算一岁。按照这样的算法,老人今年才刚二十六岁。在二十五岁这一年,老人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朝闻道集》,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三位老先生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老有所用”。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

我以为,养老可以是各种方式:与子女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养老;旅游健身把自己弄得结结实实是一种养老;热心公益也是值得提倡的养老方式。每个家庭和老人都有权根据自身状况对养老做出规划,关键是健康和快乐。三位老先生的“老有所为”,无疑是一种很给力的“养老”方式,值得借鉴和提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