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古人的
人生“三乐”我们显得浅
·海域·
当我理解了古人对快乐的追求,才深感今天大多数人对快乐的认识(包括我自己),显得十分肤浅。
那是几个月前,我读到明代陈继儒的小品集《小窗幽记》。他说“闭门阅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
为人生三乐。为什么呢?我一时并不理解.
人们追求的乐事实在很多,不同的人总能列举出不同的乐事,当然,不能说哪种乐事对,哪种乐事错,取舍间全在各人的追求不同。不过人们所说的很多乐事,都是一时的、阶段性的、局部的、个性化的乐事。能称得上一生的乐事的,以前我只知道有人列出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等,这与陈先生所列的三件乐事相比较,还是觉得陈先生的说法更有道理。那么,陈先生为什么把这三件事作为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呢?我想了很久,终于有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
一般认为快乐是纯主观的个人感受,各人情况不一样,对同一件事,你感到快乐,他却未必.象陈先生列的读佛经之类,一些人做起来感到快乐,
一些人做起来一定感到十分痛苦。
如果我们从怎么样才能使人快乐的角度看问题,整个人类恐怕都会有个一致的标准。陈先生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人生的三大乐事。
人是关系的产物,只有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人自身才能得到生存发展,才有快乐可言。
那么,人必需处理好哪三个方面的关系呢?
一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人的生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自由自在自为,从内心生成有利于生命运行的快乐即佛学说的内在喜悦。
陈先生就是以这样的认识向世人揭示了人生三乐。他的智慧在于把理性认识具象化、简明化,具有可操作性。
现在,我们再来看陈先生的说法,就会理解其真意了.
首先,所谓读佛经,不能仅仅理解成泡一杯香茶,清净读佛经是件快乐的事,虽然读佛经或者读喜欢的书,对有的人来说,的确很享受很快乐.
这里的读佛经,是指通过学习佛法,获得认识生命的大智慧,达成人的内心和谐,寻得离苦得乐的根本方法,心生快乐.
其次, 所谓迎佳客,
不能仅仅理解成有一些志同道合,可以倾诉心曲的朋友常来常往不亦乐乎,指的是社会生活空间宽广而自由,人际关系和谐而温馨,其乐融融.
最后, 所谓寻山水,
不能仅仅理解成兴游青山绿水,领略自然的幻化神奇,指的是在追寻生命的本源中,求得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使生命地久天长,岂有不乐?
有了上述认识,我感到过去对快乐的理解的确太肤浅了.由于肤浅的快乐认知,我们所追求的快乐背后,又暗藏了隐忧甚至痛苦.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