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案件,每天都有披露,相信老百姓早已司空见惯,提不起多大兴趣了。不过6月8日《南方日报》报道因涉嫌受贿1600余万元,被“双规”的广东省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冼文的案件,还是让人心里为之一震。 原因在于这是一条潜伏极深阴险狡猾的“蛀虫”——广东省纪委专案组通过长达11年5次交锋才将冼其捉拿归案。大家为正义叫好之余,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捉虫的经历。
家乡不种水稻,一年四季只种植小麦和棉花。小麦不易生虫,棉花就惨了。一进入花期后,就“虫”满为患,大人们隔三差五地喷洒农药也无济于事,防不胜防而让人头疼。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做小孩的星期天没有什么好玩的,就跟在大人的后面,去棉花地里捉棉铃虫。捉虫子必带一布袋子和盛着水的玻璃瓶子,胆小的女孩子便带一小镊子,而男孩就直接用手将虫子捉住放进瓶子。为什么不把虫子就地消灭而放入瓶中?因为这些虫子带回村里后有人专门清点统计数量,年终按数量给与一定报酬。
棉铃虫根据棉花的生长期不同而分布不同的地方。早期出现在叶子上,然后藏在花蕊和花蕾里面。对飞蛾晚上产在叶子上的卵块,我们发现了直接将叶子摘下来放进布袋里,这样将尚未孵化的棉铃虫扼杀在摇篮之中。有的侥幸“漏网”的卵块产下的棉铃虫长得快,慢慢由叶子转移到花蕊,花蕊里满足不了“贪欲”,最后“陶醉”在桃子一般大小的花蕾里,将大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果实蛀食一空。因此,我们这些小孩怀着愤恨专门寻找藏在花蕾里大虫。一般来讲容易发现,因为花蕾上留有虫眼,或者虫子的排泄物,这样往往手到擒来。但有时难以发现,在花蕾上看不到虫眼,需仔细观察在靠花蕾底部的位置有少量排泄物,有时被叶片遮住就更不易发现了。一天下来最多可捉到大大小小的虫子上百条,要用几个瓶子来装,傍晚回家清点数量,捉虫最多的被封为捉虫能手,成为村里大家艳羡的对象,自己也表现出志得意满,好不威风......
几十年过去,现在乡下棉花地里已难见捉虫人的身影,是科技改良了品种造成棉花不易生虫了?还是农药的效力增强了?不得而知,但棉铃虫少了这是事实。然而令人堪忧的是在当下社会现实中,侵蚀社会肌体的“蛀虫”——腐败分子并没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呈泛滥成灾之势,“蛀虫”也显示出越来越狡猾的一面,难以发现和识别。其实,反腐和捉虫道理一样:既要掌握技巧斗智斗勇,不因假象迷惑掉以轻心;又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珠海贪官冼文这条“蛀虫”最终绳之以法,得益于广东省纪委决心、恒心和技巧,因为狐狸再狡猾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