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安康日报文化周末瀛湖副刊发表散文
(2025-06-27 08:29:22)分类: 散文 |
大嫂
叶柏成
大嫂是女儿紫淳的大舅娘,快七十岁的人了,脸上布满细密的皱纹,一笑起来,像一粒石子投入宁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一口洁白的牙齿,没有一颗提前脱落。她精神矍铄,腰不弯,背不驼,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干起事来利利索索。
她天天和土地打交道,但穿一身得体的衣裤,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即使她是刚刚从地里摘几条黄瓜,挖几兜新鲜的洋芋,或者是掐几株绿油油的韭菜,也在她身上看不见泥点子,即使在她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她依然将破烂的衣裳洗得一尘不染。
大嫂也算命苦,大约四五十岁的光景,丈夫因病早早撒手人寰,她身边带着十一二岁的一儿一女,家里缺少强壮的劳力,地里的农活自然比别人慢了几拍,日子过得紧巴巴。所幸,村上帮她申请了生活低保,这才维持住了一家三口的粗茶淡饭。
大嫂生性倔强,大哥去世,她发誓不再嫁人,硬是咬紧牙关,将苦涩酸楚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的儿女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便开始了打工生涯,每月会给她寄来孝心,大嫂的日子开始苦尽甘来。
随着退耕还林,脱贫攻坚等惠民政策的落实,大嫂一家在集镇居民安置点买下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住进了安置房,大嫂从头到脚的穿着打扮就更好了。冬天里,她穿着女儿桂英从西安买的棕色鸭绒袄,脖子上围着条纹的素色围巾,脚蹬一双擦得可以照见人影的皮鞋,一张饱经沧桑的脸白白净净,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好几岁。大嫂家里的桌椅板凳、沙发靠垫同样清清爽爽,不染尘埃,她现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依然没有丢掉一个农人在菜园里的精耕细作。
农历正月里,她会在她的半亩地里栽几窝洋芋,也会种几株辣椒、白菜等。她将洋芋、辣椒的株距行距,窝子的大小深浅,挖得整齐适中,大嫂干这些农活,像一个称职的庄稼把式。瞧瞧她菜园子里长出的洋芋、辣椒、小白菜等,排列得整齐美观,惹人喜爱。因为精心劳作,她家的蔬菜往往比别人家的长势要好,成熟得早。她为人大方爽快,除了自家享用,还会送给左邻右舍、兄弟姊妹尝个稀奇,大家都夸她贤惠能干。
我们每年正月初二都按照惯例,到老婆的娘家相互走动,大嫂家是要去的,一般计划在女儿舅舅家吃了饭,如果当天无法返回县城,就在大嫂家里住一晚上。
去年正月初三,我们在大嫂家里歇一晚上。当天晚上,我们吃着她准备的各种水果,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聊着家常,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大嫂问我们:“困了没有?困了就洗脚睡觉。”我从沙发站起身,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说:“睡吧,瞌睡来了!”大嫂笑着向我摆手:“你莫起身,我去给你们倒洗脚水吧!”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给我们倒来了温热的洗脚水,拿来干净的棉拖鞋。洗脚后,她开始仔细向我交代,过道灯的开关在哪里,晚上起来要注意台阶,走路走稳当一些……我连连点头,心想我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没必要交代这些吧?然而多亏大嫂心细如发,考虑周到。
夜里两点多,我摸黑起床,差点摔了一跤,我打开卧室的门后,过道里一束强烈的光将夜晚照亮得如同白昼,走出卫生间后,想着这是谁忘了关灯呢?这样整夜亮着岂不浪费电吗?我关掉了过道的灯。没想到,当我第二次起来的时候,过道上那盏灯光又亮如白昼,我傻愣愣地望着这盏灯,难道是开关失灵了?我又关掉了灯。我第三次起来的时候,那盏灯依然亮着。
这盏灯直到天色大亮才灭,大嫂早早起了床,为我们冲了牛奶,买了早餐。我说起昨晚过道上路灯亮着的事,她笑着解释说,“我听荣子(我老婆的小名)说,你爱起夜,我专门把路灯给你拉亮的,结果你一会儿关了,一会儿又关了,害得我去开了好几次……”听了她的话,一旁的紫淳与桂英,都笑得直不起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