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孩的数学能力为什么不及男孩

(2014-06-19 15:39:29)
标签:

校园

女生

数学学习

教育

分类: 心理教育

 女孩的数学能力为什么不及男孩

     在许多社会中都普遍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女孩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与男孩相比较不占优势。相继而来的观点是,妇女缺乏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需要数学和自然科学训练的职业中超越男性的潜力。

很不幸,这种认识已过早产生在一些幼儿的观念中,因为就有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女孩认为自己在算数上不如男孩。小学阶段,儿童会渐渐形成这样的看法:语言、美术、音乐是女孩的优势学科,而数学、体育和器械操作是男孩的强势科目。这种法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延续一生。为什么呢?跨文化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很多母亲甚至在她们孩子接受任何正式的数学教育之前,就持有男孩的数学能力比女孩更强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史蒂维尔森等人1990年的研究结论认为,这是父母受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父母在教育儿子和女儿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结果,便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传输给孩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在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被广泛提及,它是指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的看法。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认为,在一些行为和人格特征上男性应该怎样,女性应该怎样。比如,社会上对男女角色行为是这样强化与鼓励的:女孩应该“操持家务、照顾弟妹、服从、负责、礼貌、温顺、整洁”,男孩应该“追求成功、自立、独立、坚强、果断、有冒险精神”。                                                             

一般而言,父母牢固的、刻版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贯穿在家庭教育的始中,这种态度无形中加大了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能力和自我知觉上的差异,使他们的女儿在数学和其他理科上的成绩往往呈现出不景气或下降的趋势。爱克勒斯和他的合作者199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父母对子女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预期的确会成为他们“自我现实的预”。

“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预期”)又是社会学习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的意思是,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去表现的一种现象。比如说,一个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无论是别人看待自己的还是自己看待自己的)当做真实观念的人,他(她)就会去发展与他(她)的性别相适合的品质。倘若人们(特别是父母、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孩子说女孩爱撒娇、易服从、依赖、感情丰富、柔顺、有教养不说脏话、爱交际、语能力强,而男孩则不大具备这些品质,如果女孩相信它(绝大多数女孩也往往相信)就会使这种刻板印象变成自己的现实。同样的假如人们反复的告诉孩子在数理和科技方面女孩没有专长,而男孩则有,如果男孩信以为真,就很有可能使这种刻板印象在自己身上逐渐实现。

    事实上,几乎大多数儿童会逐渐接受父母的观念,在面临数学或其他自然科学课程时,男孩会感到自信(甚至使盲目的自信,因为许多男孩的数学成绩与自然科学课程成绩并不突出),女孩却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容易低估她们的一般学业能力。美国心理学专家科尔雅各布等人在2000年前后分别进行的研究都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由于女孩自认为缺乏能力,是变得对数学越来越失去信心,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冷淡,在高中毕业后报考数学、物理为主干课程的专业(尤其是物理专业)比男孩人数少,大学毕业后寻找需要数学背景的工作的可能性也比男孩小。另一方面,由于女孩认为自主缺乏能力,从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的欲望,结果导致了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较低的数学成绩又归因自己真的缺乏数学能力。就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那些认为他们的女与数学、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打交道存在困难的父母常常看到他们的预期变成现实。年级越高,家长与女孩们自己一样,往往对取得优良的数学成绩抱着一种低期望。女孩对自己数学成绩的低期望无可以用来解释什么在数学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能振奋起精神、激扬起斗志力图提高成绩的女孩少于男孩。父母认为女孩在文学外语上较有优势,男孩在体育运动、机械运用上较为擅长的观念,也加剧了男孩和女孩在数学领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

还是美国的帕森斯阿徳勒等人在32年前对父母们所采取的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数学成绩的“归因”方式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他们发现:父母们通常将他们的儿子在数学上的成功因能力,而把他们的女儿在数学上的成功归因努力。这种归因强化了女孩缺乏数学天赋,只有通过刻苦踏实的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的观念。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推论的过程。数学成绩的高低虽是客观事实,但父母对儿子和女儿的高数学成绩归因的解释却是主观的。面对成功的结果,无论将之归因为能力或努力均无不可,但归因为能力,将使男孩感到更大的自我价值。因为努力人人可为,能力为我所有。而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观念持续发展,最后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分化:女性在对言语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初等教育、关、营销、导游、记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其他的大多数职业,特别是科学和需要数学或科学背景的技术领域中,如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经融分析女性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史密斯,2000

    在学校,同许多家长一样,教师对男孩和女孩在各学科中的能力比较,尤其是数学能力的比较,也同样持有性别角色刻板信念,比较滑稽的是,一些女数学教师也时常流露出这种看法。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一个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发现,小学女教师们若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这种焦虑很可能会传递给女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们倾向于模仿和他们性别相同的成年人,如果女教师对数学表现出焦虑,那么她的小学生们也会留下“男生的数学能力比女生强”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师们一般认为,男孩的数学能力更强,而女孩则需要更加努力学习数学。数学教师们经常为了鼓励女生,在数学测试中找机会给女生和男生一样甚至更高的分数,希望女生比男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样做无非要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女生需要加倍的付出才能学好数学。几乎大部分教师都不排除这样说服机会:让女生认识到自的才能应发挥在们的优势领域,如音乐、舞蹈、语言。所有这一切,无不在给女孩们暗示:他们在数学学科中的能力的确逊色男生。

    实际情况是,男女认识能力存在差异的观念缺乏科学根据,尤其缺乏生物学、生理学根据。人们假设:大脑可能在语言思维能力和空间识别能力上两性存在着生理上差异。于是科学家们进行了大脑的“单侧化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两性在语言思维能力和空间识别能力是否存在着差异。但研究者们得出了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结论。也就是说,生物学差异是否成为性别差异的原因还没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男女能力(尤其是数学能力)差异本来很微小,但这种差异不仅被不适的描述所放大,而且在职业分布中似乎得到“最有力的证明”。女性最终在科学领域以及其他需要量化技能的职业中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男性。这种事实反过来会强化“男女认识能力存在微小差异”这一观的不可理解性,于是社会普遍地相信:男女认识能力的分水岭在数学领域。

    巨大的就业领域的差异确实加深了“女孩数学能力薄弱”这一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严重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卡毕对小学生性向与成就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获得的成果非常鼓舞人:在数学能力方面,男女生并无明显差异。迪科尔等人1989年报告了与麦卡毕的结论大致一样的看法:男生在数学推理与空间关系两方面优于女生(还别的专家研究发现,经常玩视觉、空间玩具的小女孩,往往在空间能力测试上有更好的表现),而在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成绩上,仍然是女生成绩优于男生。学习困难的小学生中,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6倍。学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的现象,只限于小学与初中前半期这一阶段。斯坦利等人1980年的研究指出,学至初中,数学能力特优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正是由于数学成绩最高者多为男生,这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相当于“晕轮扩散效应”),使人们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误以为男生比女生更有数学头脑。殊不知,很多男生的数学成绩要远远低于女生的平均值!

正确且中肯的观点应该是,无论是学术性向还是学业成就,男女之间纵然有差异存在,那只是表面现象,而造成这种表面现象的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

    话题还需回归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孩的巨大反作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期待”难辞其!一般来说,儿童社会发展至6岁左右,就开始从成人社会中学习到如何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女孩在性别角色期待下,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成熟,渐次形成其本身所具有的女性特征行为与态度,在数学学习与职业生涯设计中,则开始采取低投入态度与规避行为。 

    假如说,父母从来没有这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他们的女儿就不会表现出这样的趋势,或者问题起码没有这样严重。女孩子如果足够自负、犟,不接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则极有可能成长为现代的希帕娅(注:“希帕娅”是古代亚里山大里亚学派最后一位女数学家、哲学家)。但是,女性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特别在理、工科领域)的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仍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不露痕迹的方式扑灭了无数有天赋的女孩接受更深入的数学教育和从事科学职业的热情,这是人类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意味着对世界一半人口的努力、能力及最具价值的智力资源的轻蔑和浪费。

    在大多数传统的社会中,几千年以来一直是重男轻女,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经女权主义运动的洗礼极大减弱,但并消除,顽强存在着。社会上不成功的男性然不被重视,不受人尊敬,不成功的女性被视为正常。女性的成功必须依靠男性,一般家庭滞留在男为主女为附女性依赖男性的观念中,这最窄化了女性天赋潜能的发挥。这状况在中国比较普遍。

    纠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努力会有所酬偿。  

 在学校和家庭,针对教师与父母,让他们了解在男女孩数学能力这个问题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巨大危害,可获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时代在前进,在教育的影响下,观念持续接近真相,趋于合理正确,“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大大缩小,女孩施展才华的舞台愈来愈广泛。在美国1970年时,只有9%的法律学位、5%的医学学位、7%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位授予了女性。到了1999年,40%的法律学位、30%的医学学位、40%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位授予女性(史密斯2000)。被“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认定的女性不擅长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其增长率最高,这一事实无情地宣布了“女孩数学能力不如男孩”这一判断的破产。毫无凝问,刻板的角色观念统制下的父母和教师们关于男女孩认识能力方面被夸大了的差异有待于复原,少,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所思所言有相当一些是不真实的,需要被颠覆或得到修正。    

    人们应该乐观地期待:通过呼吁、宣传和培训,随着“女性数学和自然科学能力有限”的刻板观念的消及影响力的减弱,会有更多的女性步入科学领域或和其他习惯上为男性独领风骚的专业领域。

参考资料

[1] []David  R·Shaffer  Katherine kipp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第8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月第1版,第472-474页。

[2] 时蓉华著《社会心理学1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9-190页。

[3]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9380-38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