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因素(上)
(2014-02-25 16:17:23)
标签:
基础教育高考成绩相关因素校园 |
分类: 高考寄语 |
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因素(上)
决定高考成绩高低的因素众多。现例举比较关键者20个并作必要阐述。
1、学习基础。学习基础是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知识素养积累。前阶段的学习效率、效果对后阶段的学习效率、效果有重大影响。可以这样认为,一个考生的“现在”已被“过去”决定或基本决定,这一般已为高考前的历次模拟测验成绩说明。学习基础一般者高考若能超长发挥则会获得较满意的成绩,这样的现象极少,若失常发挥,将是“雪上加霜”。
2、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分自觉型、兴趣型、被动型、强迫型四种。前两种的基本表现为:主动、积极、认真、刻苦、喜欢、热情,后两种的基本表现为:被动、消极、应付、马虎、厌恶、冷漠。勤奋是学习态度端正的主要体现,勤奋是成就学习与事业的源泉。鲁迅的成就使许多人羡慕不已。称颂他天资聪颖,而鲁迅回答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到工作上了。”鲁迅的文学造诣的确和他个人的勤奋分不开。
3、思维能力。
4、记忆能力。指记忆的速度、准确性、巩固性和提取时准备性等特质。记忆能力对人积累知识、形成个性都是很重要的心理条件,它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记忆能力极强的同学一般来说成绩不会很差,成绩很差的同学记忆能力不会很强,记忆能力强可以说是获取理想成绩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儿童在某一学科中知道的越多,他们在该学科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就会比较好,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记忆成绩的提高,因为在大脑中信息存储的越完备(即拥有较大的知识库),就越容易被激活或进入意识状态而快速直接的提取、应用。
5、自学能力(
培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实质上是由习惯的好坏决定的,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不愿及时复习、总结、反思,学习无有效计划,边学边玩,依赖手机、网络,不会利用零星时间,懒散等,都属于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时代长期的目标。
6、学习方法。有人断言:情商、方法、思维素质在学习的成功中鼎足而三。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写出的一个公式是:学习效果
学习成功的前提,是具有好的学习方法及满腔的学习热情。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引进、可以吸收、可以借鉴,然而,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在吸收、引进、借鉴各一种先进方法的基础上能自己“生产”,而“生产”这种方法的“设备”就是热情,就是兴趣,就是强烈的学习愿望。好的学习方法一经学生掌握,就会成为解放学习生产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勤奋而方法笨拙,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
7、学校、班级管理水平、学习氛围。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重点中学、生源较好的高中一般来说占据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水平普遍较高,教风正、学风浓,学生较容易考取比较高的分数。普通中学(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往往在学校管理上相对松弛,有时还会出现诸多管理漏洞,则很难提升考生的平均成绩。
8、教师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学养水平、教学艺术、指导方法、复习计划(备考方略)、经验、责任心等对考生成绩有直接影响。教师若欠缺指导高考的能力,把不准高考命题趋势的脉,对高考生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9、考前、考场心态。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愈是临近高考,好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与意义愈加突出、愈加关键,考试心态状况制约着临场发挥。心态好就有可能超水平发挥,至少能正常发挥;心态差就不能正常发挥,且极有可能失常发挥。考前、考场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平和、平常心、有能正常发挥的信心、沉着、冷静、从容、集中注意、聚精会神、情绪饱满、细心。不良心态:过度焦虑、烦躁、压抑、忧郁、苦闷、厌倦、散漫、不在乎、过于紧张、怀疑、恐惧、患得患失。个别考生平时偷懒,妄图在考场上投机取巧,搞偷鸡摸狗的勾当,想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升学资格,结果考生在考前、考场上使心思散乱且浪费了宝贵的复习、答题时间,这的确是得不偿失的下下策,即使非常侥幸地得到了一点便宜,但对自己的人格尊严是一次践踏,对自己的信心是一次重击,此举产生的心理阴影将持续一生。
至于押题、猜题的做法也是侥幸心态的表现。
10、心理压力。高考生的心理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自身。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期盼、关心、暗示、号召、对比等作用于考生,则让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中,“高期望值”就是自我加压的最常见方式之一。“高期望值”就是目标过高,目标定得太高,注意力就会因集中于过高的目标而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而且,所定目标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在考试之前也会因没有把握实现而失去信心,影响复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在考试期间因过分忧虑而心烦意乱,分散精力,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也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期望,教师也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考生要对父母、教师的迫切心情、良好愿望正确理解、正确对待,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估计,客观评价自己,淡化竞争意识,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或稍稍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把考名牌大学的打算改成考上重点大学即可,把考上“985院校”的愿望降低为考上“211院校”,把考上“一本”的期望转化为“考上好一点的普通本科也不错”的认识,这样降低了“期望值”则能降低过重的心理压力,反而有利于临场应试,考出好成绩,有了好成绩则不愁上不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如果志愿填报无误的话)。
教师、父母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压力越大越好。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压力水平与人们的活动效果之间呈倒“U”字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对考生而言,心理压力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习和应试,只有适当的心理压力才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心理压力过大要学会适当“减压”。在中学生、大学生中,有因心理压力过大而无法排遣导致神经失常或走向轻生的不乏其人,人们当引以为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