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t.cast.org.cn/cpst/2009article/images/x.gif |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相比,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教育,他认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在四五岁左右就固定下来了。生活风格是在虚构目标的推动下,个人情感、思维和行为的总体模式,而个人虚构目标如果是不合理的认知,即对自身遗传素质、环境改变力的理解是悲观无助的时候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不良的生活风格,比如吸引别人注意、获取权利、报复、显示无能来寻求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在父母长辈中的关注。如果这种不良生活风格继续成长,在发展到成人期后就会用各种维持虚构目标的手段来继续进行心理防护,从而忽略自己真正的生活目标。严重者可能产生心理失调,以精神疾病、上瘾行为、反社会行为表现出来。
在他的两部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和《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培养》中阿德勒提到: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童年着手。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他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真正的根源来自自卑与超越的追求。因此,阿德勒认为研究问题儿童,可以为父母提供儿童指导方案,向老师提供预防和改变孩子基本错误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和精神健康。
【一】问题儿童的本质特征
阿德勒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问题儿童定义,但是他指出“问题”所在:他们在处理生活问题上失败,特别是在一个令人注意的固定点上全部蹈上了覆辙,他们每个人都缺乏社会兴趣,对同胞或伙伴漠不关心,不能适应社会。问题儿童的本质在于:
1、
每一个问题儿童身上都隐藏着自卑情结。这不是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而是强烈的不适应感,因自卑而无法成长所带来的病态人格特征。这往往通过追求补偿性优越目标来逃避现实,如转移、投射、退缩和迂回兜圈子等,并将这种不良生活风格恶性循环下去,可以作为神经症的预测项。当个体总是希望支配控制环境、控制他人以取得更优越的地位时,自卑感就会变成自卑情结。
2、
虽然问题儿童的各种活动和态度都表现出他们是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优越,但是和别人不同之处是他所追求的方向错误。每个人天生都有身心缺陷,因而会产生补偿欲望,且补偿往往超额发展,最后成为优点,这便是正常人的追求优越。但是问题儿童并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他追求掩盖和歪曲缺陷,不仅不针对性的克服缺点,反而通过各种心理防护手段来逃避自卑情结,往往演变成神经质的优越情结,如单纯追求个人权力满足的错误优越感。
3、
问题儿童倾向于与社会隔离。由自卑感变成自卑情结,由优越追求变成优越情结,其共同表现之一就是缺乏社会兴趣。他们对团体没有从属感和认同感,不可能为团体做贡献,与人分离而冷漠。其逻辑演变过程为:个体由于自卑感而补偿性的追求优越,但是由于追求方向错误,导致自卑感成为自卑情结,追求优越变成优越情结,通过种种社会兴趣缺乏的行为表现出来。
【二】问题儿童高发人群及其诊断标准
阿德勒认为有三类儿童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而且可以用它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1、
有器质缺陷的孩子。他认为因为这类孩子天生有身体缺陷,容易在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在很小的婴幼年时代就沉溺于自身的苦闷之中,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我国的王庆宝在《耳聋儿童特异心理实证研究》中报告耳聋儿童对自身认知存在明显的自卑特点,如研究者对聋哑学校的学生问起“你认为做聋人好不好”
时,48.6%的学生选择了“好”,而51.4%的学生选择的是“不好”或“不知道”。当问起“你愿意穿着有学校名字的校服外出吗?”时,有31.4%的同学选择了“愿意”,而68.6%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聋生。
2、
被娇惯的孩子上学后也构成一个问题。现行学校的构成方式使其不可能让某个孩子总是处于教师注意力的中心,而在家被娇惯的孩子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来寻求重新获得教师的特殊照顾。例如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故意制造课堂纪律问题等。阿德勒认为问题行为的根源虽然在学龄前就已经固定下来,但是儿童往往是在六七岁入学以后才明显表现的。这与他们生活环境和交往人群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3、
受到忽视的儿童。阿德勒认为这类儿童是入学后将会遇到最大困难的儿童群体,他们在任何方面都对社会生活毫无准备。在入学前就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自主自立意识和能力,总是在同胞或者父母繁忙事务的阴影下成长,他没有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入学后众多社会问题,例如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平等对话与合作,社交恐惧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另外,阿德勒提出,问题儿童不是一天之内产生的,应该在早期发展阶段就实施测试和干预,避免问题行为成为习惯。为此,他为医疗卫生部门和家庭教育机构提出一系列问题儿童的征兆:总是通过撒娇等不良方式吸引父母长辈的注意而又缺乏社会兴趣;不爱整洁,并通过别人帮其整理的方式来占据他人时间;不愿睡觉,频繁的半夜啼哭和尿床;急躁,并以此作为手段来迫使别人服从自己;懒惰而没有责任感;撒谎(实质是没有勇气说真话);偷窃(利用他人的大意)。他们的核心是自卑情结,这导致成为问题儿童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