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国生||评陈玉霞的摄影作品《雾》

标签:
摄影图片陈玉霞雾霾康国生 |
分类: 生活镜界(人文摄影) |
我看陈玉霞的镜中《雾》
文/康国生
临近冬季,雾天逐渐多了,人们难免顾虑起霾。
几年来,国家在环保治理上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因历史欠账太多,要使人居环境恢复到“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那样的诗境,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景虽然凄迷,摄影艺术家和舆论界呼唤蓝天的声音却一直也没有停歇,譬如2014年由四月风和邯郸摄影家冀洪波发起的《中国呼吸》拍摄项目、柴静的《穹顶之下》调研纪录片以及各地艺术家展开的行为艺术活动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的确,好多人在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陈玉霞,是河南周口地区的一位摄影师,关于雾霾,也是她摄影创作的主题之一,但本组《雾》作品,却体现了她比较独特的观看视角。
从2011年至今,她一直坚持拍摄了本地大雾笼罩下的市井生活。从迷蒙的人文景观,到百姓的生产、生活日常,她借助相机不断地搜寻、思索和记录,留下了一系列值得玩味的作品。
雾气弥漫的环境中究竟含有多少霾,恐怕要依据当时的气象监测数据说话,但在作品《雾》朦胧的底色下,那些依稀可见的人文符号,却如皮影戏上的剧情,无声地演绎着世间的辛苦甘甜与喜怒哀乐。与以往的相关作品不同,陈玉霞镜中的“天雾”,仿佛接通了"地气”,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你看那旗帜招展的门庭广场、造型精巧的盆栽、兀立的桥墩下讨生计的夫妇、驼背老汉孤守的沙船、冷霜中收割的姐妹、独巢树下冷清的早点、泥泞巷子里怀抱的婴儿、心无旁骛的斗鸡观战,大妈们的花样pose、行色匆匆的上学下班......
其实用不着多举例,只要留心体会,《雾》的每一幅图景,都锁定了一个或几个趣味中心,无论是人物各自的体态、表情,还是人与人、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构成了相互呼应的叙事逻辑,符号所指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却没有宏大叙事嫌疑。通篇的雾色衬托,既表达了“剧中人”对方向的迷蒙感,又凸显了观看者对驱散迷雾的渴望。虽然是一组街拍组合,却因雾的帷幕,让作品集中了主题维度和戏剧感。
透过雾相,不难看出作品对现实明晰的聚焦提炼,作者的三观渗透也婉约明确——对黎民百姓,关于生存、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以及命运的深切关照。
普通百姓,没有孙行者那样腾云驾雾的本领,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晓得雾中的霾。他们只是在世代繁衍的这块土地上循规蹈矩地轮回着自家的日子,勤劳隐忍,雾里看花般憧憬着富足与安康的梦想。
注视着片中的底色,我在想:那些具有“归隐”情怀的岁月静好者,面对这样的《雾》会不会联想到中国山水画中描摹的某些情景呢?
譬如“烟花春烂熳,雾树晚苍茫。”“槐柳门前气成雾,清风茗碗只谈诗。”
千百年日月,花非花,雾非雾。从临雾吟诗到谈霾色变,滑稽的是,陈玉霞的《雾》,是对儒家某些画风的反讽么?理想与现实之间,阻隔的何止是一层雾。
相机,虽然难以准确识别雾与霾,但是作者借助镜头对大雾中人和事的观看,却像开启了一盏破雾灯,实现了对现实超越性存在的审视和提炼。
作品是纪实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它恰如一首与时俱进的散文诗,节奏跌宕跳跃,情志真挚饱满,字里行间氤氲着对民生的体恤,对前景的担忧,实属云峰雾霭的风光片不能比拟的“崇高意象”。
无可否认,不同的观者,对同一组影像会有不同的感慨,对于这组并非一目了然却充满张力的影像,我这里只是画蛇添足地谈了一点个人的感受,权做一个引子罢了。
艺术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她的意涵既是定向的,也是发散的。纳尔逊·古德曼说:“艺术的目的也就是生活的目的。”透过陈玉霞的《雾》,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那些呢?
以下是陈玉霞的《雾》摄影专题(部分)作品:

1.
2016年1月 周口

2.
2017年1月
周口
3.
2016年1月
周口
4.
2015年12月
周口

5.
2017年2月
周口

6.
2013.12
周口

7.
2013年11月
周口

8.
2016年1月
周口

9.
2014年8月
周口

10.
2013.12 扶沟

11.
2016年1月 淮阳

12.
2013年1月 周口
13.
2016年1月
周口

14.
2015年11月 周口
15.
2013年1月
淮阳

16.
2011年10月 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