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

(2013-02-18 18:44:37)
分类: 吹吹拍拍(摄影批评)

    《人民摄影报》《影像文苑》栏目,于2013年1月23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的摄影作品、文章——《只有人性,没有底层》,详见如下图文:

《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

 

《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

《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

 

只有人性,没有底层

图文/康国生



现今,有人认为关于底层题材的照片,是在“消费苦难”,但我不这么看。过去有很多大师拍过底层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兰格于1936年拍摄的《流离失所的母亲》。如今荷赛好像也冷处理了底层题材,但这绝不是“底层”淡出镜头的理由。

 

人性的复杂在于表里相悖。

生活的面具化、演戏化,给摄影创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越是被“高度文明”覆盖的地方,人类本性藏得也越深。尊贵的人,显示在公众面前的容、言、态、式等大都要事先对着镜子打好“草稿”的。不必说怎样化妆、讲哪些分寸的话,就连进餐张多大口径的唇,微笑显露几颗齿,服饰的哪几颗扣子不能系等都需要仔细拿捏。

 

社会生活中,底层百姓总是表现出最坦然与真诚的气质,可以成为镜头前的最佳模特。问题在于摄影家和读者怎样表现和解读底层。刻意描绘苦难,漠视底层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当然有失偏颇;用底层悲辛的画面来发泄对社会的积怨更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可悲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层不应成为有碍观瞻的死角,没有底层的辛劳,上层也不会繁荣和安稳。关注和关爱底层,是社会的公共良知。

张爱玲说:“世界的样子,取决于凝视它的目光。”不管镜头对准上层底层,成像的其实都是拍摄者的内心感受。是“消费底层”,还是透过底层看世界,取决于拍摄者和读者的世界观。老子说“道在万物”,所以,透过底层的朴素与真实,就像针对一块生理组织做镜像分析,完全可以得出对人类社会这个大肌体的整体评价。如果人文摄影排斥底层题材,都把镜头对准衣冠楚楚的中上层,那么这样的镜像世界,是否太虚华了呢?

 

有人指责拍摄底层的人是“在以自我优越的心态,居高临下地关注”。笔者并不否认这种个别卑劣现象的存在。但这样的立说很难立稳脚跟。摄影家如果具备一颗悲悯之心和高尚的情怀,那他关于底层的作品一定是超越底层表象的。李晓斌先生的《上访者》就是最好的诠释,它是对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性的深刻评价与追问。说“尊重客体是摄影人的基本修养”,这话值得认同,也是摄影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底线。把拍摄底层定罪为“居高临下”、“揭疮疤”,帽子未免过大,其实这种态度更是对底层的漠视与冷血。

 

底层与高层是相对的,无论记者拍摄总统还是摄影师拍摄普通百姓,镜头需要端平。任何谄媚和歧视都属于摄影人的道德缺失。中国人都能够吃饱饭才刚刚二十多年,绝大多数摄影人都曾经苦过。所以,当我把镜头对准底层的时候,感觉那就是自己曾经的身影。他们安分守己、不偷不抢,依靠辛劳和智慧与命运抗争,为子孙创造发展条件,不但服务社会,而且照章纳税,折射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亮色,令人肃然起敬。看上去或许衣冠不整,灰土满身,甚至乘坐公交车也被嫌弃,但他们身心康健,吃嘛嘛香,睡眠踏实,绝大多数在面对镜头时,没觉得有丝毫不光彩。

我从镜头里看到的只有精神,没有尊卑;只有人性,没有底层!托尔斯泰的人性《复活》,是一首关于底层的赞歌,摄影师理应把快门的铿锵节奏化作这赞歌的和弦。

(以下图片是报纸版面翻拍图片)

《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

《人民摄影报》刊登康国生(千克秒)图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