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农民工大营(C)——千克秒拍劳动者(二十四)

标签:
建筑工工余生活包饺子洗漱千克秒千克秒摄影农民工杂谈 |
分类: 对焦脊梁(纪实摄影) |
本贴图片主要表现了建筑工人的工余生活,全部拍摄于今天午后。
P1——19拍摄于浑南某立交桥工地。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看来这个大帐里的工人今晚要吃炒豇豆了。

17
图1~19虽然拍摄于同一个工地,但是每个帐篷里各立炉灶,伙食是不同的。这里在包饺子,不知是老板犒赏还是工人们自掏腰包改善生活(只顾拍摄,忘了打听)。

18
工人们还邀请克秒在这里吃饺子呢,说是六点半开饭。

19

20
这位是沈阳城建的韩处长,正在与修路工一同吃盒饭,准备晚上加班。
(路遇,今天晚上拍摄于青年大街。P20与P19以上不是一个工程单位的画面。)
~~~~~~~~~~~~~~~~~~~~~~~~~~~~~~~~~~~~~~~~~~~~~~~~~~~~~~~~~~~~~~~~~~~~~~~~~~~~~~~~~~~~~~~~~~
以下是博友franksowner在《探访农民工大营(B)20P——黑土地,劳动者(…
》里的点评,贴在这里:
franksowner2010-09-04 02:22:35
这组照片让我想起了巴西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的《劳动者》系列。这位富于同情心的摄影家关注的两个问题:劳动者的苦难和劳动者的尊严,他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始终保持着“尊重”谦卑的态度,使得他的作品获得了人性的深度。
博主有意识的用影像纪录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说明博主有一副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当代背着单反在马路上瞎逛的发烧友所不具备的可贵的精神素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组照片还是存在问题的。第一个,给照片取一个好名字,并做好审题。我建议,题目可以拟为《农民—工》。“农民”和“工”应该从属两种不同文化空间的社会身份,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这种差异正在被改写,它不仅仅是身份的错位,而且也导致了心理的错位,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我想其实还有很多主题可以挖掘。也许是审题上的不慎,博主的影像给我们的信息其实并不多,而只是停留在一些日常的记录上,削弱了摄影的表现力(请博主体会“表现”和“再现”的区别)第二,这里的后期制作和并置,意义不大。先说后期,那几张影调的处理,对于农民工这样的现实题材很不合适,它固然可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惊奇,但是,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往往是纪实摄影的禁忌,中规中矩的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是纪实类作品的第一要务,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画若交友须求淡”,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还是应当在“淡”这方面下功夫。而并置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往往容易被滥用。不是把几张照片罗列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并置,关键要看这些照片的组合能不能产生新的阅读可能,其间的时空问题要好好斟酌一下。
不知道博主的农民工还有没有继续深入拍摄的计划,如果到此为止,那这些照片就毫无意义了,实在可惜。如果反之,那我想这些照片的价值,至少要比唯美的风景摄影大得多。
博主回复:2010-09-04 1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