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效果在语境中的体现
(2010-08-18 14:13:00)分类: 论文 |
摘要:修辞与语境关系密切。修辞手段的运用,无论是选词、炼句,还是调音、设格,其修辞效果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语境亦影响、制约着修辞手段的选择、应用。
关键词:
修辞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效果是什么?”同学们经常会判断却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事实上修辞效果不能离开语言环境来评价,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评价的依据。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修辞,什么叫语境。
古往今来,人们对修辞下过很多定义。如“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①;“修辞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②;“修辞是指在说话和写作中应题旨情景积极调整言语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和规律”;“修辞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也就是说语言材料构成的修辞手段能否达到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目的取决于语言环境”③。这些定义虽说形式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到修辞时都讲到了一个前提——语境。那么什么是语境呢?语境通俗地说就是语言所处的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是指现实的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和语体。从比较大的范围来讲是指社会时代背景和交际双方的个人情况。总之修辞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修辞要依赖语境,同时语境又反过来制约修辞。修辞手段是修辞的一部分,指的是“使用各种语言手段和表现手法来更确切、更生动地表达思想的手段。”④它同修辞一样,与语境是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修辞效果指的是修辞运用与语境所产生的好的影响。修辞效果是在语境中得以体现的,日本的西稹光正曾说:“是否适合语用环境是评价修辞效果的试金石。”⑤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要受言语环境的检验。修辞手段运用得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合适不合适都要受到言语环境的制约,离开了言语环境就没有衡量标准了。只有把修辞手段同语境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
一、为什么修辞要结合语境
过去人们评价修辞效果往往脱离语境。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字用得好”“这个比喻很形象,很生动”这样的话。却说它是如何适合所处的语境的。其实无论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如果不适合语境,那也不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为什么评价修辞效果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看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具体的语言环境只能选择一个“同义的语言形式”。修辞活动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同义的语言形式。同义的语言形式很多,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定只有一个是最合适的。“母亲”、“妈”、“娘”、“妈咪”,这几个词在汉语里意思基本是一致的,但并不是说在任何场合下它们都可以互换。“母亲”一般显得比较庄重、典雅,多用语书面语、标题和书名中,如高尔基的《母亲》。“妈”和“娘”则一般用于口语,但两者也有所差别,“妈”比“娘”、“妈咪”使用范围要更广泛些。有些地方为了压韵不得不选择同韵文中韵相同的词,如“车过鸭绿江,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未央《祖国,我回来了》)这里的亲娘是不能该成亲妈或者其他词的。只有适合语境的那个“同义形式”才能体现其修辞效果。
其次,词语的准确含义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修辞的目的是要使语言准确、形象、生动。从准确方面来讲,如果不能确定一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那么也就不能评价其是否准确,更不用说体现其效果了。但是,现代汉语中单纯的单义词是很少的,大多是多义词,要确定其含义必须考虑语境。如很简单的一个字“白”,它在字典中有很多义项。“白色”的“白”是指颜色。“真相大白”“不白之冤” 的“白”是指清楚,“白卷” 的“白”是指空白,“白费力气” 的“白”是指没有效果,“红白事” 的“白”是指丧事,“白了他一眼” 的“白”是指对他不满,“ 白先生” 的“白” 是指姓,“白字” 的“白”是指错误,“告白” 的“白”是指说明,“对白” 的“白”是指对话等。没有具体语境就不知道这个“白”字该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是否准确,更谈不上它用的好不好,有没有修辞的效果了。
再次,语言运用的优劣要结合语境来评价。语言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之分。所谓的好词都是结合语境来说的,指的是这个词很符合语言所处的环境。如“风里传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清香”同“声音”本来是不相干的,但由于有一个相似点“忽隐忽现”,就构成了通感。我们说这句子很美也很贴切,这是因为这跟作者描写的“荷塘月色”整体感觉是一致的。一个普通的词用得恰到好处,适合语境也会成为优词。如“芦柴棒”就是由三个平凡的字组成的,但用它来形容“包身工”则是最恰当不过了。小女孩由于长时间地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故而瘦得象芦柴棒一样,比喻得恰当得体。谢皮波娃在其《文学概论》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作品的语言美不是为美再现生活特地挑选一些华丽的辞藻所能达到的。作者达到语言的真正的美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最普遍的一些词句,然而这些词句在有形象表现力的语言上下文中获得审美倾向。”⑥可见语言文字的优劣全在于用得恰当不恰当,用得恰当就是优词,具有修辞效果,反之则不然。
二、修辞在语境中的体现
修辞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会体现修辞效果。而修辞手段的运用更有利于体现修辞的修辞效果。但是“语言体系中的修辞手段仅仅提供加强修辞效果的条件,真正的修辞效果是在言语环境中显示的,一切语言材料,带有修辞色彩的以及大量中性的语言材料,只有依赖于特定的言语环境才能在话语组合中显示真正的修辞效果。” ⑦修辞手段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择语。即从丰富的同义手段中选择最适合语境的一个。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我们要表现东西就要求搜求唯一的词来表现。同义词很多,但同义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如诞辰、诞生、寿辰都具有出生之意,但它们所适合的语境不同,在相同的语境中体现的修辞效果也不同。诞辰一般用于你所尊敬的人,“诞生”指一般的出生,“寿辰”指中老年人的生日。在“小明已经六岁了”这个语境中,你不能说“小明诞辰六年了”或“小明的六岁寿辰”。因为这两个词都不适合小明,你唯一可说的是“小明诞生六年了”。同样地。同义词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感情色彩也不同。如“会议中间,他就溜出去了”与“会议中间,他就走出去了”。这两句中,前句明显带有贬义色彩,后句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溜”有私自离开之意,“走”可以是私自走,也可以是公开走。
相同的意思在言语活动中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到底采取何种句式取决于语境需要。因为它们所表现的语义有侧重,风格与情调等往往也不同。只有注意句式的选择才会使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修辞效果。如“可惜正月过去了,润土必须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却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来,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这儿为什么要用被动句?而不用主动句,“父亲把他带走了呢?”这主要是从上下文考虑的,上文的主语是“他”,所以下句的主语也应该是润土。另外,我们从被动句中还可以看出润土的恋恋不舍与无奈不情愿,而这是主动句所不具有的效果。又如“学校门口站着一位女生”与“一位女生站在学校门口”,两句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不同的。首先,它们强调的对象不同,前句强调“学校门口”,后句强调女生。其次,它们所承接的上下文不同,前句接的是“门房里坐着一位老头,后句则接“一位老头坐在门房里”。其它,还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不同的句式,它们在全文中的分布一般应该是错落有致的,各有各的长处。如演讲中常常多用短句与整句,一方面有利于演讲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使听众明白易懂。
修辞手段中常用的还有调音,诗歌都讲究押韵,它总是选择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句末形成押韵,这恰当的选择和恰当的组合能够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一般诗词多用阳声入韵,但特殊情况下也会用入声韵,这同特定的语境有关。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用了入声韵。入声韵低沉、急促,在诗歌中反复回环,显得单调沉闷,令人不快,但这恰好可以用来表现诗人那失意的孤寂和沉郁的悲愤,适合当时语境。因为这是柳宗元被贬永洲时写的一首即景抒情名篇。诗人当时由于受到残酷的迫害打击,一腔忧愤积郁于胸,故他借此诗来倾诉自己的愤懑与悲凉。
炼字、炼句一向也是人们重视的修辞手段。有贾岛的“推敲”故事,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更有杜甫“语不惊人始不休”的语句。炼字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修辞效果,而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考虑。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很多人所推崇。大家都说“绿”字用的好,用“绿”来否定前面的“入”“到”“过”“满”……那么“绿”字好在哪呢?原因就在于“绿”能给人带来联想。既具有前面这些字的含义,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增添无限的诗情画意,还跟后面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相呼应。小草只能一年绿一次,这里暗示了一年又过去了,而我还在异乡,不知何时能回的孤独凄凉的感情。象这一类字在古典诗词里还有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的“捣”。都依赖语境传达出了丰富的含义,达到了传神的效果。炼句也是这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作者选用了“直”与“圆”真实地写出了大漠风光,写出了那种一眼望不到边的孤寂,惟有烽火台的烟直上云天这一大漠景象。单调、孤寂、死气沉沉是其特点。(宋代有人注解说烽火台的燃料是狼粪,故其烟是直的,风吹而不斜。)鲁迅在《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大概的确死了”,这句话从语法上来分析似乎是矛盾的,“大概”与“的确”是相对立的,而实际上是真实的写出了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孔乙己那种可有可无小人物的悲剧。没有人会关心他的命运,好久不见大概是死了吧。象他那种人在当时社会是没有生的可能的,只有死路一条,死是其最终的结局。
“修辞就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⑧修辞格是最能体现修辞特点的修辞手段。它的正确运用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修辞格指的是具体的修辞方法。对修辞格下定义的人不是很多,下的定义也不完全一样,但无论怎么下,都包含三个因素:修辞形式,修辞目的和修辞效果。修辞格如果用的不是地方,也不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即修辞格运用也要符合语境。就拿比喻来说吧,比喻可以使句子形象生动。王德春曾在“修辞与语境”中谈到一个关于比喻优劣的问题。《世说新语》中,在回答谢安“大学纷纷何所似”这个问题时,谢郎回答“空中撒盐差可拟”,谢道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从表面上看谢道韫的比喻要比谢郎的要好,但这是脱离语境孤立地来评价的。认为“柳絮纷飞”比“撒盐空中”更象飞雪。但是“现代修辞要求把修辞现象放到语境中来研究,离开语境就无所谓修辞效果,更谈不上比喻恰当”。⑨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当时是大雪纷纷,“风吹柳絮”有纷纷之貌,“撒盐空中”却没有纷纷之貌。所以后一句比前一句好。但是换个环境,加入下的是那种干而细的雪,用“撒盐空中”来比喻未必不形象生动。可见,只有“根据言语环境来运用修辞手段才能显示修辞效果”。其他修辞格也一样。汽车尾端写着的“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语境就无法理解其意思,更没有形象可言。汽车怎么可以吻呢?原来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使人产生轻松幽默之感的形象表达。孙梨的《荷花淀》中有许多反语的句子。“几个女子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有点失望,有点伤心恰恰使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表现。“狠心贼”,这里并没有贬义的意思,反而成了昵称,仿佛不这样说就不能解恨,其实心里正因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而暗自欢喜。“我本来使不想去的,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其实她们都挺想去看的,只是不好意思罢了。它真实地刻画了妇女们羞涩又大方的心态,写出了她们的可爱。真的没什么看头吗?只要看看她们那副急不可待地样子就可知道。“俺婆婆叫我去看”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托词,是对自我的一种掩饰。双关在具体语境中可以获得言外之意,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朗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晴”有两个意思。词的本义“晴朗”与“东边日出西边雨”相对,词的隐含义与“闻朗江上唱歌声”相对,说的是感情的“情”。离开了语境就无所谓双关了。修辞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显示修辞效果,对于修辞格来说也是如此,离开了言语活动,双关构不成妙语,譬喻无所谓恰当,离开语境,孤立地研究修辞方法,很难说什么修辞效果。
三、语境对修辞的制约
语境对修辞手段的选择还有反作用。修辞手段的运用受言语环境的约束。言语环境诸因素都可以对修辞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而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十分适应语境的要求,而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十分适应语境的要求,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语境可分为语言本身的环境和语言的环境。语言本身的环境又可分为上下与语体,语言的社会环境根据王德春的分类可分为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客观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环境、交际对象等,主观环境包括对象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等。语境对修辞手段的制约是通过修辞效果体现出来的。
上下文对修辞手段的制约是很明显的。省略的运用就直接取决于语境,省掉的内容是人所共知或上下问有所提示的。如果没有上下文,省略便行不通,更不用说体现其效果了。黛玉临终前对宝玉说过这样一句话“宝玉,你好……”这省略的内容可根据上下文来填写,你可以根据语境得知黛玉又爱又恨又无奈,象是告别,又象是警告那一种复杂的感情。《雷雨》中“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孩子”,一样地,我们也可以从上下文中看出一个母亲在自己亲生儿子面前的复杂感受,面对亲生儿,是爱,是恨?想认又不想认,其中包含了多少感情。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这丰富的言外之义便无从体现。又如高考题中曾有一道“上下文语境对喻体及其延伸部分的制约的题。”“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象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象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象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要求填入部分);五十年象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音乐渐趋高潮,(要求填入部分);史诗还待续写”这道题中要求填入的句式必须和上下文句式一致,内容也要同上下文和谐统一,这里的喻体及喻体的延伸部分分别受到了上下文的制约。
语体对修辞手段的影响也很明显。语体是人们在长期的语用过程中形成的言语引用变体,每一种语体对修辞手段的运用都各有要求,它们对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长短,辞格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你不能与亲人聊天时运用外交辞令,你不能在科择语体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格。在口语语体中一般运用通俗易懂的词汇短句和散句,而不太用各种修辞方法。在书面语中要讲究字词的雕琢,较多使用书面词汇、长句和整句。修辞手法也较常用。文艺性语体中,不能用枯燥乏味之词,要求准确的同时还要生动。如果不顾及语体、滥用修辞手段,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你去商店买东西时,对营业员说“兹因天冷,急需棉衣一件”之类的话,不能说这话本身不好或不对,只因为在这儿不合适。又如学校通知更改时间表说“啊!节令的车轮又驶向金黄色的深秋。”这话够抒情了,但用在这儿一点也不美,反倒觉得罗嗦。
除了上述语言内语境对修辞手段运用产生影响外,语言外的大环境也会对修辞手段的运用产生影响,适合语境就能充分体现修辞手段的修辞效果,反之亦然。首先时代背景对修辞手段的运用有影响。鲁迅在《深秋》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在我的后园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作者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的说“在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呢?”也许有人会以为后一句比前一句简洁。但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具体的上下文可知,前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因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描写枣树“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它死命”来象征与黑暗势力做顽强斗争的精神。前一句更好地突出了枣树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并为文章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单调、寂寞的抒情气氛,从而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收到了突特的修辞效果。又如有一考生在问主考官自己的文章写得怎么样时,作了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看是问夫婿,实质是在问主考官。自己的文章能否得到赏识被录取。由于作者所取的地位及考试制度的限制,不便直问,故采取了迂回的表达手段,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其次风俗习惯对修辞手段的运用产生修辞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西方,“狗”是忠诚的象征,你可以夸你的朋友象狗,但在中国却不行,在中国“狗”是带有悔辱性意思的词语。但你可以说“小孩象黄狗”,这儿的“狗”已不再有悔辱性意思,只有活泼可爱之意。同理,苍蝇在西方是受人欢迎的动物,是勇敢执着的象征。徐志摩曾写诗用苍蝇来比喻神话中美丽的安琪儿。但在中国却受到了批评。中国人认为苍蝇只会传播疾病,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喜鹊是吉利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有饶舌之意。在中国你形容一个人胆小可以这样说:“这个人连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破头。”有夸张之意,但在非洲这样说就不合情理了,因为那儿的热带植物的叶子一片可达十多斤,掉下来是可以砸破头皮的。另外,由于对象的不同,修辞手段的运用也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如果你写幼儿、儿童读物,里面就得用适合幼儿法的语句,要通俗易懂。如侯宝林在相声《普通话和方言中》说到你同幼儿必须这样说话:“小王子,我带你上街街,去溜溜,戴上帽帽,我给你买糕糕,咱们去坐车车,回家来吃饺饺。”运用的是叠音字,非常符合幼儿的身份心理。还有个古希腊故事说,有一艘船在海上突遇危险,需要船上的人跳下四个,但无论怎样劝说都无人跳下,最后船长亲自出马,他对一个哲学家说:“跳下去,这是一次体验真理的生活。”对一个基督教徒说:“跳下去,是上帝在召唤你。”对一个诗人说:“跳下去是浪漫的,是富有诗意的。”对一个军人说:“跳下去,这是命令!”结果四个人都跳下去了,达到了目的,这是因为船长利用各人不同的心理,对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修辞。若不注意对象,只能是对牛弹琴,最美妙的音乐也失去了意义。
纵上所述,修辞与语境,特别是修辞手段与语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段选就了语境,反过来语境又束缚修辞手段的运用。修辞手段若适合语境就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否则,最好的修辞手段也达不到满意的修辞效果。修辞手段运用得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完全依赖语境,只有语境才能充分体现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 第13页
②李军,《“修辞与语境”说谩议》《修辞学习》 1998年第三册 第22、23页
③张静,《修辞与语境》《语文知识》 1991年2月版 第88页
④王德春,《修辞学探索》 北京出版社 1983年12月 第17页
⑤西稹光正,《论语境》《语境研究论文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⑥张榕,《试谈语境对语言的制约》《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第179页
⑦王德春,《修辞学探索》 北京出版社 1983年12月 第12页
⑧汪丽炎,《汉语修辞》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1页
⑨同上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