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前提
(2019-07-21 07:29:19)
标签:
教育未来阅读计划学习型阅读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杂谈 |
分类: 随笔文摘 |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践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自己的素养。阅读习惯是一生打底子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阅读习惯?特别是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让我们下一代有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
最近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全国招标,实施11个调查项目。其中一个是由张杰老师主持的关于北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调查表明,初中有78%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可是到了高中,兴趣就减少了,只有36%的学生喜欢阅读。更令人惊讶的是,高中三年居然只有32%的学生完整读过1至5本课外书。小学与初中的阅读大都是老师要求和指定的,其中也不全是学生的爱好,而高中要应对高考,读书受到限制,阅读兴趣就递减了。无论什么原因,都无可否认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仍然面临很大困扰。如果高中毕业了还没有读书的习惯与爱好,日后要培养兴趣,难度就更大了。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社会竞争的紧张感转移到儿童这里来了。小学生除了繁重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还要学琴、学画画、学书法……负担太重,而家长老师又不断灌输竞争意识,很多儿童的阅读兴趣不是越来越高,而可能是越来越低。本来一般小学三、 四年级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段”,现在到六年级就落入 “低谷”了。而初中的阅读兴趣比小学低,高中又比初中低。儿童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还有几样因素在制约和削减学生阅读兴趣。一是电视,二是游戏,到中学阶段都大量侵占读书时间。北京市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读书、电视、游戏这三样的时间差不多。此外,还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原因,就是家长老师不让孩子“看闲书”。所谓“闲书”大都是课外书,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书。
事实上,不让读“闲书”就意味着扼杀读书兴趣。道理很明白,太过功利性的阅读(主要面对考试),目标过于明确和死板的阅读要求(比如一定要求学生做笔记,或者就是为了提高作文成绩,等等),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可能煞风景,扼杀读书兴趣。所谓“闲书”也不必过于强求限制,给学生一点选择的空间。要求太严格就适得其反。记得我上初中时也没有什么课外阅读要求,当然那时考试也不像现在这样要命,所以我们阅读是比较随意的,散漫的,主要按照自己兴趣选择。那时我读了大量小说如《三侠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包龙图断案》之类,结果阅读习惯与兴趣都培养起来了,也不见得就受到多少不好的影响。所以对学生阅读的目标不能太功利,让他们少读教辅,多读一些“闲书”课外书,也可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家长和老师不必过多干涉。只有自由阅读,才能引发兴趣,培养习惯。
还有一个阅读兴趣的“拦路虎”就是教辅类书。目前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读教辅花费的时间很多,比如读“作文书”,越读越添加“匠气”,也越没有读书兴味。在应试教育还不能彻底摆脱的情况下,要求完全拒绝教辅不太实际,可是能否调和兼顾一些?起码小学和初中阶段少读一点,让孩子们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如果只是瞄准考试,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让孩子们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阅读面宽了,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每年那些高考“状元”,大都是比较喜欢读书,而且阅读面也比较广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消闲文化,包括影视和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读物,往往都比较能吸引人,给人娱乐和刺激。要求青少年不去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这应当是适度的“消费”。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尽量把持自己,不是被动地卷进流行文化,尽可能培养比较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使自己保持一种真正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