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语文之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
(2018-02-10 22:35:45)
标签:
高考季宏语文教育课外辅导语文 |
分类: 课堂教学 |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 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 “若能以吴、越 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 : “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 :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 :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 “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淮左】 淮水东面。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 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 西出将” 。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 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 :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过秦论》 :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 :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 龙湫。 ”
【岭峤】 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 :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这里特 指两广一带)。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 ,泛指北方。 《采草药》 : “朔漠则桃李夏荣。 ” 《木兰诗》 :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 “南 取百越之地” , 《采草药》 “诸越则桃李冬实” 。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 :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 辅。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 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 ,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赤壁之战》 “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
【州】 参见“郡”条。 《隆中对》 :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赤壁之战》 : “荆州之民 附操者,逼兵势耳。 ”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 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谭嗣 同》 “旋升宁夏道” ,这里的“道” ,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指南录>后序》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汉阴”指汉水南 面。 《登泰山记》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 《游褒禅山记》 :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
【古称别称】 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柳敬亭传》 : “尝奉命至金陵。 ” 《病梅馆记》 : “江宁之龙蟠?? 皆产梅。 ” 《梅花岭记》 :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 浩然之广陵》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姜夔《扬州慢》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 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柳敬亭传》 : “余读《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 《枫桥夜泊》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春夜喜雨》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指南录>后序》 :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