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文本时最常见的现象
(2015-08-23 08:19:22)
标签:
教育北京中考季宏语文考前串讲语文辅导 |
分类: 阅读研究 |
复述文本就是学生在理解、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学过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同于简单地、机械地背诵原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
学习型阅读中的文本复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摆脱死记硬背的弊端。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复述富有创造性,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学习型阅读中,复述可以简单快捷的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理解掌握的程度。多次复述,内容基本一致,就说明学生基本理解了阅读的内容;多次复述不一样,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阅读内容。许多学生自己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自己检验自己阅读情况。在复述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几种表现,表明学生对阅读内容还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解阅读文本。
首先,只复述文本中最精彩的内容。这是没有掌握学习型阅读的同学最常见到的反应。尤其一些含有精彩故事的文本,同学们往往对那些令人惊奇的情节记忆清晰,或者对某一个细节描写印象深刻。其实,这些往往是对文本的某一个理念某一个主旨的阐述。因此,这样复述可能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最重点的内容忽略了。
其次,只把标题复述出来。许多学生因为阅读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复述具体内容。因此只停留在复述标题的层面,不敢具体展开。这是很典型的缺乏复述能力的表现。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第三,背台词形式的复述。这种现象多数出现在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他们努力记住文本的文段字句,努力按照原文的词汇和句子顺序把文段背诵下来。这固然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超人的记忆力,但是同时暴露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文本内容。邯郸学步,食古不化。这样的学习也是低效的,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学生往往固执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多次提示都很难纠正,即便他自己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长期积累的惯性和习惯在很短时间里也难以改变。需要教师耐心纠正。
第四,复述内容丢三落四,残缺不全。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学生被文本精彩内容干扰,另外也是因为没有文本的整体和结构意识。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完整而规范的结构形式。但是学生没有这种结构意识。因此把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而另一部分内容被漏掉。针对这种情况要强化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识。通过列提纲,查找层次词,寻找文章前后呼应的文段来训练学生的结构意识。
第五,复述内容顺序颠倒。学生会把最精彩的内容首先复述出来。把一般的叙述放在一边,然后觉得缺少内容再随机填补。这样一边复述记忆中的部分一边不断补充,结果就会颠三倒四,顺序紊乱。这一点可以参考第四部分来加以纠正。同时训练学生关注关键词,特别是关键词中的层次词。强化训练层次词可以让学生回归正常的复述顺序上来。
第六,复述出现模糊情节或者改编情节。对于情节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概念只复述出最笼统的部分,人物姓名身份混淆。当然情节也会出现原因不明确过程细节说不清楚的情况。尤其会自己改编情节,想当然的增减删。文本复述的重点就在这一部分,出现模糊情节或者改编情节就说明学生没有理解文本,阅读不够深入。如果反复复述就会出现复述不一样的情况。
最后,复述不分主次。对主要内容一带而过,对次要的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描写精彩的部分反复复述,并且增加内容。而真正的主要内容却一句带过。不分主次的复数恰恰说明学生不知道文本的写作目的,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了解作者通过文字要表达的主旨。
复述是一个很好检测学生阅读状况的方法,简单易行。在学习型阅读训练中是最常用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