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2014学年度北京西城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末考试说明

(2013-12-30 21:29:03)
标签:

北京高考

会考试题

课外辅导

教育

期末复习

分类: 试题汇编

北京西城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备考背景提示;二、卷面板块解说;三、相关补充说明。

一、备考背景提示

1.兼顾形成性检测与教学评价

①模块学业检测(主要集中在选修一)②教学质量监控(考虑学业整体要求)

2. 卷面结构、考点安排与题型样式

①卷面结构参照08年以来历次试卷面呈现。②考点安排考虑教学及课标要求、兼顾教材分布。③题型样式适当考虑新课程以来北京高考命题变化

3.特别说明和提醒

 ①关于学什么和考什么。 ②关于要考什么和该考什么。 ③关于怎么样考和怎么样学

二、卷面板块解说(10

(一)字音,字形(识记)

1.①多音字、形声字、统读字是字音的聚焦点。②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规范字是字形的聚焦点

2.字形繁复字是设计字音字形选项的补充

3.复习与考试的关系

来源,大部分在选修1,个别见于必修4,《学探诊》参考。日常学习讲求辐射(积累),复习考试要求聚焦(整合)。日常积累重随机,求量;复习整合讲突破,求类。

  (二)词语(理解)

1.内容:   包括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的甄别,成语的运用

2.题型面貌: 客观选择,实词、虚词错落搭配,成语运用与语境

3.综合特点:(1)词义确定是基础(2)语境把握是综合①场合失误      ②对象失误      ③选择排除

4.复习建议:①仍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积累   ②必须要有教师的有意识引导

  (三)句意表达与修辞(理解)(病句辨识)

1.两大类:结构性语病、表意性语病

2.考查素材内容关联模块内容、关联生活内容

3.考查目标点讲求信息的典型化

4.考查频次以生活中的实际失误频率为参照

5.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四)语言运用(小型应用表达)

  1.基本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  2.基本规范的要求落实在:①指代、虚词;句意顺畅。 ②语感(里);语言标志(表)

  3.考试要求的规范与灵活(隐性、综合)  题干要求中的显与隐要素

(五)模块教学阅读与运用

1.文言知识与运用

       文言现象:词法(意义流转与活用)  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用法辨识

2.白话阅读理解  ①经典篇目②立足目标,不回避重点    整体意识、文本意识、筛选意识、表达意识       ④词、句、段、篇的主观题型

  (六)文学文化常识和背诵默写

  1 .文学文化常识:①古今作家作品及对作品的定评是聚焦所在。②文章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及评价也要关注

    2 .背诵默写:①教学任务、考查要求的区别要求。②任务策略灵活(教学要求与)。③任务实施的明确与变通(教材安排与选拔要求)

(七)文言文阅读

  1.必要的教材教学补充

  2.重在阅读理解,兼顾语言现象

  以理解为平台,理解中有调动积累的一面。实词,词义。词义的积累与拓展(推断)

  虚词,句意承接,语气呈现。虚词素材的教材来源。句式,特殊文言句式。句群,虚词的语气、语标作用

  3. 如何着手取材于文本实际,本次的阅读延伸考查

        阅读(理解)、延伸(拓 展)、表达

  (八)诗歌鉴赏

  1.以诗为本

  1)借助知识积累,读懂诗意。

    领略情感表达,把握诗旨。抓住形象途径,解读诗趣。注重技巧破解,阐释诗味。(备考)

  2)诗意—形象—技巧—情志    (教学)

  2.标题,注解,背景,命题指向

  3.重视表达训练

       表达也需要积累,积累鉴赏的一般规范,学会说行话

   (九)现代文阅读

  1.人本、文本--参考答案的意义所在

  2.文本意识、整体意识、筛选整合意识、规范意识

  3.检测功能区分

       小阅读    实用类   逻辑思维    概念判断推理

       大阅读    文学类   形象思维    形象联想感悟

            只是文本表述方式各异,并非本质有异。

  4.阅读延伸  余地的把握与拓展  

       阅读(理解)、延伸(拓 展)、表达

  (十)文章写作

  1.立足于文章写作,不排斥文学创作

       核心在于认识的高度和深度

  2.立意核心与“文体要素”的关系

       超越,但是并不意味着文体要素可以抛弃

  3.文体起点—要素体现

       立意落点—材料组织(选择、安排)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三、整体补充说明

  1. 形成性测试,兼顾质量监控目标

  2. 突出形成性因素

        阅读延伸、文章写作,只作训练要求,不讲求训练强度

  3. 命题的建设与开放姿态

  4. 讲评环节与命卷意图的配合

        卷面只是共事的媒介与素材。

  5. 期末试题的评分标准在各学校备课组的建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