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全国各省市语文高考试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B部分

(2013-10-14 16:17:23)
标签:

高考辅导

北京高考

高考试题

教育

语文试题

分类: 阅读研究

安徽卷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区: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陆生因说佗曰 / 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参考答案:

二、33分)

4.(3分)     5.(3分)     6.(3分)B

7.(10分)

⑴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⑵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⑶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 恐年岁之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参考答案:

(一)(19分)

16B3分)  17B3分)  18C3分)

19.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3分)

20.(7分)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⑵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3分)

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

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

⑵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

⑶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

 

参考答案:

10B3分)  11C3分)  12B3分)

13.(12分)

⑴(4分)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⑵(4分)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⑶(4分)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较然:明显的样子。: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为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⑵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参考答案:

2D3分)  3D3分)  4C3分)

5.⑴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

⑵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 扶乃 ,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参考答案:

9.(3分)C  10.(3分)B  11.(3分)D

12.(9分)

⑴(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⑵(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⑶(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13.(3分)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湖南卷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3分)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

⑵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⑶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5.(3分)A

6.(3分)A

7.(3分)B

8.(3分)C

9.(10分)

⑴(3分)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⑵(4分)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⑶(3分)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C  6C  7A  8C

9.(10分)

⑴(7分)

①(4分)

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

②(3分)

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⑵(3分)

①郡里讨论推荐张咏为进士候选人的第一名,张咏把这个资格让给了夙儒张覃。(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

②张咏鼓励蜀中品学兼优的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

③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

 

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3分)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  B②④⑥  C③⑤  D①③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参考答案:

8A3分)    9 C3分)    10D3分)

11.(10分)

⑴①(3分)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与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4分)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⑵(3分)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而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⑵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参考答案:

8D3分)    9C3分)

10.(8分)

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