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攀枝花七中2015届高一(下)期末复习测试卷
(2013-10-07 11:15:29)
标签:
转载 |
攀枝花七中2015届高一(下)期末复习测试卷
语文必修二
命题人:彭茂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蜷缩(quán) 兑现(duì)
B.陪衬(chèn) 即使(jì)
C.祈祷(dǎo)
压榨(zhá)
D.镣铐(liào)
氛围(fēn)
1.答案D(A混hùn B即jí;菌jùn C榨zhà )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此题主要考查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误读。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
B.倩影
C.落漠
D.干涸
2.答案D(A没精打采B锋芒毕露C 落寞 销声匿迹)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此题考查形近字、同音字误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站在新世纪的门口,眼中是太多的浮华和喧嚣,人们往往乐于浅尝辄止地游历四方,匆忙间,却忽视了文化的绚烂和土地的厚重。
B.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实非常大。
C.海淀区十一小学甘兰佑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D.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3、答案:C。浅尝辄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应改为“浮光掠影”。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这里应用“耸人听闻”。 安之若素:指身处逆镜、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使用正确。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考查成语熟语的辨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歼-15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的成功起降,起飞指挥员的动作被命名为“航母style”,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模仿热潮。
B.这类公租房小区干净整洁,屋内设施较好,包括热水器、电视机、床、衣柜、厨卫家电等,堪比经济型酒店。
C.有关专家表示,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确保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D.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4、答案A。B项并列不当,“厨卫家电”包括“热水器”。 C项 “建成”和“目标”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去掉“所致”。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熟记六大类病句类型及其典例,读书看报、听新闻以增强语感是解答此题的不二之法。
二、(9分,每小题3分)
华人姓氏有宝藏 奇 云
① 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然而将它作为生物学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世纪开始,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斯福扎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那时,有着5000年姓氏记载的华夏民族尚未意识到姓氏与基因有关联。
② 斯福扎认为,通过对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就有可能找到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③ 在许多国家,姓氏传递的历史不够长久也不够连贯。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氏的历史只有两三百年,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尚未普遍使用。土耳其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犹太人按传统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德、意、奥地区尤其是这样,故都很晚才使用姓氏。许多国家姓氏的形成与血缘、宗族等关联不多。日本公元5世纪晚期产生姓氏,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姓氏传递,很难找到与遗传基因的关联。
④ 然而,中国姓氏历经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它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中曾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规定为世袭并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影响,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是汉族社会,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国内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群体。
⑤ 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当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村一直存在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之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这为近代生命科学探讨人类Y 染色体DNA 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⑥ 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在生命科学中也受到重视,并已形成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⑦ 我国科学家自正式加入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起,共收集了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节选自《大众科技报》
5.下列对“姓氏基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氏基因”理论力图将姓氏与基因联系起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B.“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探讨遗传基因。
C.“姓氏基因”理论将姓氏作为生物学的一种标记进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D.“姓氏基因”理论以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基础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
5、答案D。逻辑关系弄反了: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是“研究”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6.文中可以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的依据,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华夏民族,尤其是汉族社会,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
B.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增强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
C.中国人姓氏一般只随男性相传,Y 染色体的基因信息大体上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
D.中国地域人群的血型分布与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6、答案C。综合2、5段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姓氏的遗传和基因的表现一样,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B.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基因确定一个人或家族的真正姓氏。
C.“姓氏基因”研究显示的生命遗传信息与历史的发展可相互印证。
D.中国姓氏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7、答案B。绝对化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答案:B。舍:筑舍定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9、答案: A。以:均作连词,表因果,因为。B而:均作连词,上句表因果,因而;下句表修饰,不译。C其:上句助词,不译;下句代词,他。D于:介词,上句表条件,在。下句表结果,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3分)
四、(共31分)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译文: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翻译一定要直译为主,要有得分点意识,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得分点:①“以上、深、穷”各1分,全句意思1分。②“以、谬、名、胜”各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由古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4分)
11. (4分)志,力,物。尽吾志。(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说苑·政理》)
12、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二处1分)
【原文标点】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癛,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参考译文】公叔文子做楚国的令尹三年,老百姓没有敢到朝堂的。公叔子进见说:“太严厉了!”文子说:“朝堂上严厉,难道说还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太严厉下面就不敢说话,下面不敢说话上面就听不到意见,上面听不到意见下面不敢说话就不能相互沟通,哪儿还有国家的政治清明呢?我听说过:顺着一针一线缝纫能制成帐幕,累积一升一斗能够充实仓库,合并细小的流水能够成为江海。贤明的君主有听取意见并不实行的,没有不听取意见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断句的前提是读懂大意。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①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4分)
①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②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②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诗歌赏析】靖康之难对于北宋末年的词人来说,是一次创深痛巨的灾难。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不少爱国词人通过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将国家民族的这次大灾难在他们的词作中反映出来。朱敦儒就是其中之一。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朱敦儒的家乡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朱敦儒不得不背井离乡,加入了混乱的流亡队伍,开始了他艰辛的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这首咏旅雁的《卜算子》词就是借失群旅雁来反映他的流亡生活的。
借旅雁来为自己写照,并非从朱敦儒开始的。白居易就写过一首旅雁诗,借雁自伤:“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江童持网捕将去,手携入市生卖之。”下文借旅雁的遭际引起自己的身世之感:“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心,赎汝放汝飞入云。”朱敦儒的这首《卜算子》在艺术手法上与白居易的《旅雁》颇相类似。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只是借旅雁的遭遇自伤个人的贬谪南迁,而朱敦儒却是借南飞的失群旅雁为喻,不但倾诉了自己个人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亡家破的深哀巨痛,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荣辱升沉范畴。而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朱敦儒离开洛阳南逃是在靖康元年的冬天,词的起拍便指出冬天。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到了风雨的侵袭,行列凌乱,孤雁失群。这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借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以此比喻他在流亡途中忍饥受渴,孤苦无依,困顿不堪的遭遇。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旅雁下到寒汀后,并未获得同类应有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在天上则有矰缴相逼之忧。矰缴是猎取飞鸟的工具,矰是短箭,缴是系在箭尾的丝绳。《史记·留侯世家》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矰缴,尚安所施”,鸿鹄只有高飞,一举千里,猎人的矰缴才能无所施,鸿鹄才免性命之忧。然而朱敦儒笔下的旅雁却是“饥渴辛勤两翅垂”,飞也飞不动,只能独下寒汀,何言千里?只好听任矰缴相逼了。这与白居易的“旅雁”遭到江童网捕有类似之处。失群的旅雁无论在天上还是地上都遭到迫害,冷漠。得不到温暖和同情。云海茫茫,何处是它的归宿?它只有向天哀鸣,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但又有谁听呢?
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以雁喻人,处处写雁,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描写生动,形象鲜明。(王俨思)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①昔我往矣, 。《诗经·采薇》)
②周公吐哺,
③寄蜉蝣于天地,
④目遇之而成色,
⑤
⑥
⑦仰观宇宙之大,
⑧长太息以掩涕兮,
(6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①杨柳依依②天下归心③渺沧海之一粟。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⑤羁鸟恋旧林⑥夙兴夜寐,⑦俯察品类之盛 ⑧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四川今年第一次使用新课标卷,依据新发布的四川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命制。说明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初中有33个篇(段),高中有26个篇(段),大致为0.55∶0.45。考虑到初中内容毕竟忘记得多,今年四川高考只考查了三个(第(3)(5)(7)小题),且难度不大。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他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她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的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⑩无边的雪将天地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11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 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 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奇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樟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15.AC(A.只提及但未描写江南雪,“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有误; C.作者已经回到了故乡,“冬夜客居异乡”有误)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16、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6.①承上启下。紧呈上文固守家乡的单调,引出离乡寻梦的迷失,为下文的回乡作铺垫;(3分)②对比。这里写到中原大地的麦子与高粱,与江南的雪与棉花形成对比,分别象征物质与精神,一滋养生命,一温暖灵魂,引发作者的深刻思考。(3分)(手法1分,内容2分)
【解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17、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6分)
17.写棉花是写奶奶,奶奶的一生与棉花融为一体,“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2分)写雪也是写奶奶,“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那是最本真最纯洁的灵魂。(2分)是奶奶把棉花和雪花勾连起来,把寒冷与温情爱心勾连起来,也把现实和梦想追求勾连起来(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18、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6分)
18.要点:①爱,在故乡。家乡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魂牵梦萦的往事和精神寄托。②寻梦,有时要背井离乡。③远离产生思念,异乡人的心中弥散着浓厚的皈依情结。④故乡是外出寻梦者的力量源泉,回乡可能使人获得精神滋养。要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文本分析4分,结合现实阐述2分。
【解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回答时答案要点(观点)要从选文中来。
六、(10分)
19、请以“‘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须保留愿意,并保持语意连贯。(4分)
著名学者吴思在《造化的报应》一文中对“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作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很多人在过马路时把自己和公家比喻成老鼠和猫的关系,在代表政府执法的警察不在场时,一些人就会为所欲为,这种心态是一种“老鼠心态”。
“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
19、答案:“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是一种在过马路时把自己和公家比喻成老鼠和猫的关系,在代表政府执法的警察不在场时,一些人就会为所欲为的“老鼠心态”,(2分)著名学者吴思在《造化的报应》一文中对此作了深刻地剖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找出中心句,适当运用“的”或“了”字。
20、读下面题为“盲人夜行”的漫画,完成两道小题。(6分)
(1)简要介绍漫画内容,不超过50字。(4分)
20.(1)一个盲人在月夜赶路,右手柱一拐杖,左手持一电筒,电筒的光束射向自己。(每点1分)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2分)
(2)有时让别人发现自己比自己发现别人更重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考查理解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的能力。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导演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书写作业、创造精彩的过程……
请以“人生的作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
【审题立意】这一次同样采用了命题作文的样式,预示今年江苏仍然沿袭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提示语+命题+写作要求。
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作业”是中心词,规定了写作对象和内容;“人生”是修饰语,规定了写作范围。
1.关于“人生”: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人生】名词。人的生存和生活。题目要求围绕“生存和生活”写人,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可以写个体,也可以写群体、
2.关于“作业”: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作业】①名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部队给士兵布置的训练性军事活动;生产单位给工人或工作人员布置的生产活动。②动词。从事这种军事活动或生产活动。根据词典义来理解命题中的“作业”显然是不够的。在这里,“作业”应该更好地阐释为:人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作业”的意义,才能确保审题立意的深度和广度,使命题具有较丰富的意味。
3.关于“人生的作业”:这个命题既具有明确的限制性,又具有较大自由的开放性。从表现对象方面看,就身份而言,命题可以写学生、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领导干部等;就年龄而言,可以写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就人伦而言,可以写子女、姐妹、兄弟、同学、师生、战友、同僚、同仁、主仆、父母、夫妻、祖父母等。从表现内容方面看,则更为宽泛,需要联系具体的写作对象来说,笼统地讲,就是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履行的职责,必须承担的责任,或者是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有质量,为之作出的种种努力和奋斗。就高三学生来说,《中学生守则》规定的条款应该都算作业范畴,略举几点:完成学业并争取学有所成;孝敬长辈友爱同学;遵守公德举止得体;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总之,人生的作业必须跟具体的写作对象联系起来解读,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基本取决于这一点。
【记叙文写作】
①文章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自己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者可赋予满分。
② 文章以“人生的作业”为主体,故事情节生动,叙议得当,但主旨重在表达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的体验或感悟,可按二类卷赋分。
③文章主体叙述的是与“人生的作业”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引发的感悟只是提示语中的相关语句的重复,且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可按三类卷赋分。
④ 有故事情节但无引人之处,有叙述和描写但无精彩之笔,立意、主旨无新意,整体上语言平淡,表达上没有明显特点,可按四类卷赋分。
⑤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人生的作业”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可按五类卷赋分。
⑥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体不明,可按六类卷赋分。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最易犯这样的错误:
1 把“人生的作业”当作一个无所不包的“筐”,把一些没有联系的内容生拉硬扯至文章中去,或者写了“人生”,但没有突出“作业”。
2 泛泛而谈“人生的作业”,既无新意,又无分析;或者写了一个简单的“作业”,未能彰显出“作业”的深层意蕴,仅仅根据词典意义解读“作业”。
3
【例文一】
周日的中午,我吃完饭,匆匆看了一眼外婆。她正独自坐在院里盯着花儿发呆,想必又在想念逝去的外公。我原想走进院子陪陪她,可又想到了那一沓沓未完成的作业,于是便照应了一声:“外婆,我写作业了,有什么事儿就叫我。”随后,又折回房间,继续在作业中“战天斗地”。
正为一道数学题纠结的时候,却听见了敲门声,一看是外婆。她说道:“丫头,我出去透透气。”想到外婆快九十岁了,平时很少一个人出去,我有些不放心:“外婆,您就在院子里走走,要不然爸妈会担心的。”“不碍事,我就在小区里转转,以前和你外公一块儿能走到城南呢!”我看到外婆的眼眸里闪过一抹伤痛,又带有一丝恳求的神情,只好妥协:“那您别走远了。”外婆连声应着,笑着出门了。而我,又埋进了满书桌的作业里。
写完作业,伸了个懒腰,抬头看到时钟都五点了。两点、三点、四点、五点!都四个小时了,外婆怎么还没回来!我赶紧拿起钥匙,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在小区里焦急地走着,四处张望,眼光扫过每一张老人的脸,却不见外婆。“唉,怎么办?要不是作业太多,也不会让外婆一个人出门呀!”我惊慌失措,懊悔不已。
忽然,我瞥到了桥上一抹熟悉的身影。我眯起眼睛使劲地扫描,果然是外婆。有些佝偻的背,一根外公生前常用的拐杖支撑着有些颤抖的双腿,她慢慢走近了。她那模糊的身影竟与外公有些重合,我拭去眼中的水雾,小跑上前去搀扶她。外婆看到我很惊喜,举起手里的糖葫芦:“看,丫头,你最喜欢的。”看着鲜艳欲滴的红糖汁缓缓流下,我努力扬了扬有些僵硬的嘴角,接过糖葫芦就咬了一口:“真甜!”外婆笑得开了花。红糖化开了,嘴里却有一股从未有过的酸,酸过心里,酸到鼻头,酸得我只想掉眼泪。
扶着外婆,她渐渐把重量倚在我的胳臂上。我很开心能成为外婆的又一根“拐杖”,紧紧地握着她有些粗糙、枯瘦却温暖的手,让我蓦然感到了一股责任。我掏出面巾纸给外婆擦去汗渍。“丫头真好。”她悄悄握紧我的手。在她有些温润的眼里,闪烁着欣慰、信任、感动……我有些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转过头看着迎风舞动的杨柳……不知不觉中,我的身板挺得更直,更有劲儿了,让外婆放心地依靠着。
我相信,照顾好外婆,就是给在天堂的外公最好的安慰吧!
从那以后,就算有再多的作业,我也会抽时间和外婆聊聊天,谈谈心。
照顾好深爱着我的家人,承担一份责任,不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容不得出错的一份作业吗?
考场点评:
在这篇记叙文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明暗线交汇的“双线”结构,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了“作业”的双重意蕴:表面上指的是学习的任务,本质上却是指一种爱护家人的责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精彩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心理刻画为本文增辉不少,使本文既具有情韵,又有理趣,是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例文二】
起风了,又下起了雨。商品房的门窗是近乎紧闭的,但在室内我们仍然真切地感受到了窗子在风中不断颤抖,雨点击打着玻璃发出脆响。猛然,风裹着雨柱“哗”的一声摔在玻璃上,整栋楼似乎都在摇晃。
关了电视,关了电灯,拔了电源线,我们默坐在黑暗中,肆虐的闪电划过,会照亮我们的脸。“你老妈的房子最破。”儿子突然冒一句。我不敢接话,其实早就想到,儿子口中的“你老妈”其实就是他的奶奶我的妈,他住的老宅子西房间椽子已断了几根,用几根树干顶着,勉强不倒,但经得住这狂风暴雨吗?
做子女的,孝敬老人就是我们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一份作业。让母亲住得安,吃得饱,活得快乐,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吗?我们平时总借口自己忙,而忘了自己该做的事。
一夜无眠。拖到星期六才和儿子回老家看老妈。万幸,老屋依然坚强挺立,老妈说起那晚的情形却不后怕,她说风大雨大,她就念叨老头子你要压住屋呢。原来老屋安然无恙全是老父亲的在天之灵护着呢。这老太太还真幽默。
筹划着修老屋。没想到老妈第一个反对。她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把钱花在房子上干什么。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没办法说服他。拖了一段时间,那次星期天我和儿子留在老家过夜,夜里又刮风下雨,虽不算大,但老屋吱呀作响,老妈一夜担心。她不担心自己,她担心万一屋子倒下来砸到我们。于是她下决心,修屋。
工程并不浩大,也不复杂,费用也不算多。那几天母亲是很开心的。儿子也帮忙劳动了一天,其实七八岁的小孩就是跟在后面一顿瞎忙活罢了。
我们不一定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书写好自己人生的作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足够了。何况我所做的,我的儿子都看在眼里。老屋子修缮一新,儿子说:“你老妈的房子不破了。”
我说:“是你奶奶的房子不破了。”今天在他心田种下的孝敬种子,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今天我书写好自己的人生作业,明天他将续写精彩。
窗外又起风了,这风是如此的和畅。
【评点】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了一件事:为仍然住在老屋的母亲修缮已经破败不堪的房子。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细小的事,赋予它较为深刻的意义。作者先由风雨夜写起,继而写到老家的房子,由此担心母亲的安全。准备修缮房子,母亲先是不同意。后来考虑子孙的安全,母亲又答应了,避免了平铺直叙。最后作者发出自己的感悟:“我们不一定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书写好自己人生的作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足够了。”既紧扣题目,又揭示了主旨。最后一段首尾呼应,使文章圆和紧凑。感觉风“和畅”另有深意,深化了主旨。本文可按一类卷上赋分。
【例文三】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
【评点】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为子孙们创造幸福、美好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老人生命的职责,是用大半辈子践行的义务,姥姥就是这样一位圣洁的老人。文章在演绎了“人生的作业”这个命题时,表达了对姥姥怀念、赞美、歉疚的复杂感情。选取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以包粽子、煮粽子这一风俗来续写姥姥“人生的作业”,以小见大,集中凝练。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根据盐城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改写而成。原作题为《姥姥的端午》。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启示考生怎样摆脱作文时“无米而炊”的困境,拓宽素材积累的渠道,真正做到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写出高分作文这个“人生的作业”奋力一搏。在不知本文底细的情形下,本文自然可以按一类卷上赋分,甚至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