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
(2013-09-19 21:58:15)
标签:
北京高考季宏语文教育语文学习 |
在北京是很难看到皎洁的月亮的,原因众所周知。更难以想象儿时故乡的月亮那样的宁静纯洁,在北京是很珍奇的。即便是偶尔有了月亮出来,一片的混沌,很煞风景,更谈不上赏月。最好的赏月应该是回忆或者在书里面。
儿时对月是总怀着一种好奇和神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和小伙伴们争论月亮上到底有啥呢?仰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天真里透着可爱。有时候看着月亮跟着自己走,人走的快,月亮就走的快,人走的慢月亮就走的慢,有时候和伙伴们比赛踩月下自己的影子。“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大概因为押韵顺口,所以这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就背诵得很熟悉。不是在月下,不是窗前,而是在课堂里,所以没有领会诗人的情怀,就是觉得好玩。
后来上了大学,到了离家很远的县城里,渐渐的看见月亮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心思。一个人对着月亮发呆。最熟悉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此学会了思念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无数次的聚聚散散里,我品尝着月色里的感伤。“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聚散,散作浮萍的一家人望着一轮明月,吟着“每逢佳节倍思亲” 感慨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玩味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哲思;咀嚼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苦涩,我渐渐的理解一夜月色的丰富内涵。
工作后的日子,患得患失的事情经历的多了,渐渐的心理开始淡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一种宁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种安详;“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一种超脱……
儿时夜晚那样皎洁的月色已经不复存在,儿时那纯净的心理也已经消失,赏月的情趣已经很难寻觅,剩下的是功利的喧嚣。赏月只是一个童话,高高的挂在后半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