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季宏语文
季宏语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133
  • 关注人气:5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越中美文化的鸿沟

(2013-07-13 22:01:06)
标签:

北京高考

高考语文

基础知识

教育

一线教师

分类: 课堂教学
    今天上午,参加了中美混血双胞胎姐妹莱丽克·梅花·彼得森和达丽雅·兰花·彼得森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绽放的梅兰——中美孪生姐妹的成功足迹》是她们推出的第二本书。据她们的母亲苏珊女士给我介绍。本书以生动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这对中美混血孪生姐妹,在中美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熏陶下,接受早期教育,刻苦学习知识,努力战胜困难,积极面对人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这本书在出国热的今天,对海内外广大华人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来说,不仅具有励志的意义,还具有开拓眼界、丰富知识的作用。书中以青 少年的自身角度挖掘出她们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以及感悟后的袮补,将成为更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借鉴。此外,作者文笔优美也是一大看点。

    对于此书出版的重要意义,据介绍,怎样理解国外尤其是美国等教育比较先进国家的教育情况,对中国的教育理念如何评价,如何把中国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等不同教育理念的精华予以整合和吸收,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美国,以及全世界的青少年和学生提供成才和成功的途径和经验等这些问题,本书都做了很好的回答。这是一本极其少见的、来自中美孪生青少年姐妹作家写出的、自己是怎样可以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成功过程的优秀励志类传记作品。

    对于一位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吸引我的还是跨越中美文化鸿沟的背后的经历以及双胞胎在教育过程中经受的挑战。

   梅花和兰花的妈妈苏珊女士是一位中国人,早年和美国人结婚。对于孩子的教育很是用心。尤其在中国和美国教育的不同之处感受很深。

    在美国,上到高三的孩子却没有特别为高考过分的焦灼,这一点和中国国内是完全不同的。这在中国很难以想象。中国的高考成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一次战斗。每一个人都会牟足了劲拼一番。然而美国的高考已经从神坛跌落下来。至于美国如何化解高考的,我们需要细细研究,也可以务实的加以借鉴。关键是美国的绝大多数家长已经不再纠结于一次高考。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在社会中参与的活动和实践能力。虽然也有补习功课类型的,“一些学生在临近申请高中或大学时,会选择暑期学校,集中学习下文化课,暑期学校里的华人学生比较多。”但是,孩子们的社会活动占了整个生活的60%。也就是说孩子们大多数实在参与活动。暑期活动主要以社会机构为主,有很多的教会机构、非政府组织、俱乐部等机构会组织一些暑期活动,这些机构多是公益性的,很少以收费为目的。像美国的男孩女孩俱乐部就是由民间组织起来的,基本上不收费等等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美国属于学习型社会,其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非常完备,在社区可以免费借阅图书,社区还会提供公开讲座、报告、培训等等。姐妹俩觉得花太多的时间为了高考是不值得的。高考的位置不是国内那样重要。所以也没有特别的安排时间来复习考试。即便是在上学期间,也有很多学生去做社区服务。比如在学校图书馆义务整理图书,接待外来家长参观学校等等。

    学生自己管理时间。美国式的民主体现在教育孩子上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孩子要想获得零用钱,必须靠自己去挣。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必须做家务才会有零用钱。如果做家务,每星期能领得1美元的零用钱,家务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打扫自己的房间和衣柜等。要自己整理床 铺、自设闹钟、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

    梅花和兰花姐妹两的成长很具有典型性,一方面因为是双胞胎,另一方面因为是跨越了中美文化。因此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从而发现中国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姐妹两勇敢的跨越了中美文化这道鸿沟,为以后孩子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