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版诗词鉴赏:一、炼字炼词炼句

(2013-01-25 07:22:34)
标签:

分类汇编

高考辅导

语文辅导

语文一模

诗词鉴赏

教育

分类: 阅读研究

一、炼字炼词炼句

首先一首诗要有“题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传神动人。

杜甫《望岳》简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决眦”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简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李白《从军行》简析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针对高考诗词的炼字试题考察特点,我们进行答题点拨,举例如下:

答题点津: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王维《过香积寺》简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诗人因“不知”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中间四句写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泉声咽危石”,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根据这样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图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一)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6: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7:云破月来花弄影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二)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文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文2: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文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文4: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炼数量词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font>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例文一:

观  猎    

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答题点津: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文二: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描图景)。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析效果);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巩固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1、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入”字表现出了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通过这两个字描写出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

2、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2、答:“望” ,全诗关键,是“远望”之意。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悲苦的双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在诗中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参考答案:

3、(步骤一)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 。 (步骤二)“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凉(心境孤寂)。(步骤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步骤四)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菩萨蛮

李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6.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6、(步骤一) “空”是徒劳之义。(步骤二)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步骤三)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网,网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不舍及落寞感伤之情。

孤  

杜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参考答案:

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寄  

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3.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悠悠”,有“悠长”和“悠远”之意。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春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卧”,即“躺” (第一步),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第二步)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第三步)

十五夜望月

王  

中庭地白湿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全唐诗》录此诗,最后一句“落” 字换作“在”字,请你品评一下“落”与“在”的不同

 

参考答案:

“落”,“下落、降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这样就化静为动,给人以动的形象,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春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槛,音jiàn,栏杆。赊,远。

6、“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妙在哪里?

 

参考答案:

“出”是“出现”之意。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泡沫,欢欣地游到水面上来了。“出”字用得细腻自然。

“斜”是“倾斜”之意。写出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柔的躯体,轻盈地掠过水蒙蒙的天空, “斜”字用得逼真生动。

 

夜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行,冷燐依萤聚土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7、“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开篇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在夜深时分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以“冷燐”“飞萤”“昏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夜深时分急切归家的心境。/最后以归客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玉楼春

宋  

东城渐觉风光好,gu)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8、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化静为动,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闺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9、请赏析本诗中“忽”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然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模拟试题

忆江南①(东城区)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尚有铜驼。玉树夜笙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 时所做。③嵯峨(cǒu é):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分)

 

参考答案:

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概人世沧桑)(3分)

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3分)

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 具体结合诗句进行讲解,意思对即可(4分)。    语言表达1分。

暗   香①(海淀区)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元从寄达,词人顿觉冷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尊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 “红尊”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韵味深长。

②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2)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4)

 

参考答案:

12(10 (4)A   (2)虚实结合(对比)(1)用典(1)

(4)“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1)。“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1)。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1)。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1)。意思对即可。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分)

 ②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③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七言绝句。(1,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② “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

诗歌赏析

郎士元,字君胄,是中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的知名诗人。他的《柏林寺南望》一诗,通过写登临柏林寺南望见到壮美的远山图景,表达了无限风光往往就在幽僻难行之处的人生感受。

全诗的结构依次是:溪上闻钟——微径度林——青山白云——西南诸峰。前三句如一水曲折流来,到第四句方才水落潭中。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柏林寺的经过。首句说诗人从溪上乘舟来游,远远地就听到了此寺的钟声。“精舍”,在此指僧人的居所柏林寺。“遥闻精舍钟”,点明了诗人来游的目的地,也写出了此寺对诗人的吸引力。第二句说诗人泊舟上岸,沿着山间小路向上攀登,穿越过一大片幽深的松林,终于到达了柏林寺。从“微径度深松”,可以想见此寺地点的幽僻和诗人登临的艰辛。接着诗人在诗的第三、四句就写寺前南望。从诗题中“南望”二字,可知柏林寺当是筑在北面的山岭上的,故不能远望四周,只能南望。而从第三句的“霁后”二字,则知在诗人登临前此地曾下过一场雨。诗人在历尽艰辛后立在寺前向南眺望,视野顿时从近景的幽昧中转为开阔,一幅壮美的远山图景尽收眼底:雨过天晴,远处山岭显得格外青翠,山峦间白云缭绕,西南边的四五座山峰兀然突起,就像是那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似的。诗的第三句,以“青山”和“云”来概括地涂抹出“霁后”远山的壮丽。而第四句,则重点描绘出“西南四五峰”的隽秀,一个“画”字,写出了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潞河中学﹚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yíng)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分)

 

②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3分)

 

 

③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  ②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2点得三分)

③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正宫】塞鸿秋(东城区一模)

元•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曾几何时也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 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②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3分)

 

 

③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加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C2分)都说要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不想动的人。

②(3分)“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1分)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然殆尽,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恶嘴脸。(2分)

③(5分)“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1分)不是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吧,可也没见得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2分)“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官作宦者。(2分)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不安之态。

B.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D.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的身上。

②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③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D    2.【参考答案】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要点“向往”或“羡慕”),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3.【参考答案】“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