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2013-01-21 05:58:04)
标签:
北京高考教育历年统一考试语文辅导 |
分类: 试题汇编 |
第1卷(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字音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A 校对/校正 角逐/钩心斗角 参加/参差不齐
B 湖泊/涟泊 铜臭/乳臭末干 毒蛇/虚与委蛇
c 宝藏/旷藏 呼吁/长吁短叹 曾祖/曾经沧海
D 熨帖/熨烫 着落/不着边际 慰藉/声名狼藉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
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1
汉学是什么
纪宝成
从筚路蓝装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个漫长的历程。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汉学不是我本人的研究专业,但是从人文学术的角度看,对话精神应当是所有人文学科包括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所共同持守的内在品质,同时这也是人文学术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命意。
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而不同文化所包含的诸多相似元素,早已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基础。正如学者们曾经追索过的,孔夫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许多文明中都可以找到共通的表述。
比如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有言:“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苛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释迦牟尼同样“以己比人”,他说,“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是;故不杀人,亦不使人杀人。,
基督教主张“爱邻如己……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伊斯兰教也强调“你自己喜欢什么,你就该稀罕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你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一言以蔽之,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音,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不同的文明历千年而不泯,必有其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寓含其间的,是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
一个和谐的世界,可以表征于同嗜、同听、同美;而一个和谐的世界之所以然,却又恰恰是存在差异和不同,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不同产生和谐”之说,中国的先哲们也有相同的论述。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孔夫子说的“和而不同”。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亦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不同”之“和”,还可以表述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总之在中国古代贤哲的眼中,失去丁多样性的世界必将是死气沉沉。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人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进而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论述对象的本质规定在清晰中往往又带有某种模糊。但这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却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从不同导致的互补与和谐。
在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原则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惟我独尊的权力话语、或者任何一种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都已经无法描述文化共生中的多元品格。赫拉克里特的名言“不同产生和谐”与中国古人的思想息息相通,如果逐字翻译,也许可以说是“在不同之中有最美的和谐”。这与“和而不同”同样肯定了“差异”和“共识”的两极,也同样针对着消灭“差异”的霸权主义和拒绝“共识”的文化自闭。
“汉学”之为谓,本身就是以差异为前提,本身就启发着文化间的共识和对话。差异成全着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差异”而连致“中和”,多样世界才可以和谐、共融、互动、相生,才可以通向普遍的价值理想。汉学如是,文化如是,世界亦当如是。
一个和谐的世界,还必须是一个对话畅通的世界。但是对话的前提是“让他者成为他者”,而不是强使他者作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对话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应当是近诸己身,从文化间的对话导向文化内的对话,乃至在他种文化的眼中,更充分地揭示自己,从而相互丰富。
因此,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以此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知识学的对象和想像的他者,更是积极从事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同时,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话境中自给自足,互为他者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因此,汉学的意义既在于海外学界的长期努力,也在于中国学人的积极回应。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编后: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这是他于3月26日在北京“世界汉学大会2007”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C
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B(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区间在第二段。从全文来看,第一段讲的是“汉学的概念”,第二节讲的是“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即对话精神”,第三段讲的是“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根据第一节中“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和第二节中“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可以看出)
6.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A(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始终”有误。从文中找不到这样的信息)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D(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全文来看,汉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帮助外国人“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D项的解说不够全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得首将王雅,败桓兵于奔牛塘,又杀路雍岐,得天子旌节与桓所乘舟。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道济惊问,进之曰:“公欲辅宋,则少帝不废,琅琊王不立,天下非宋有也,故必废。如欲自取,则长乱阶,逢愚君,修德布惠,招罗腹心,天子非公而谁,故必不废。”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薛彤下沛人,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
C(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伺”为多音多义字,据文意应该为“窥伺”而非“等候”)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A.①⑦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句①三人的交往是三人志义相合,此处仅是普通的叙事,与人物计谋无关;句②反映人物的谦逊,与计谋无关;句③反映人物心思的精巧,与计谋无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A(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A
附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到彦之肯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薛彤说:“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上税务所体格检查李代桃僵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答: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2)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答: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答: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尽忠为国家而死。
(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翻译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命题人多会把这些文言现象的考查放在翻译题中进行。第1小题考查的重点在于“猜”、“忍”和“怨”,其中“忍”在《鸿门宴》中有“君王为人不忍”一句。第2小题,“设备”一词古今异义,不可视同现代汉语之名词“设备”。“悉”在中学课本中多次出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大王乃悉召群臣议”。“下”,名词活用作动词。第3小题,“累世”,数世;接连几个世代。课文《屈原列传》有“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死”是为动用法,《陈涉世家》有“死国可乎”)
12.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2)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则知礼节, 。(《管子•牧民》)
答案:(1)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2)羽扇纶巾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了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丁。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昧。
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要抓住“变化”一词在文中进行筛选归纳;第二问则考查学生对这些“变化”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主要为C级,也涉及E级。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主旨作答)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选特色 (4分)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16.“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17.文中最后说夏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6分)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六、语言运用(5分)
18.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15字(6分)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
(1)第一阶段: (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 (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阶段: (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2)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3)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
(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19.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他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4分)
要求:l.切合题意 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
答案(示例):(1)
(2)“O”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3)“○”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自己的家园。(4)无家可归的“○”字,期盼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生活。
(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20.关于奥运的仿写 5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5分)
甲
乙 2008,我们将迎来五洲的宾朋。
合 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 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 ①
甲 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 ②
合 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 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 ③
合 我们---有着相同的梦想追寻。
甲 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 ④
甲 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 ⑤
甲 让我们的世界更完美,
乙 让我们梦想成真!
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答案(示例):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我们珍惜爱和被爱。
(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夸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解说:
有哲学家说过,如果不抬头看天空,这种人走不远。“怀想”,可以是缅怀过去,也可以是遐想未来,甚至可以是意愿的怀想。“怀想”,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天空”则可以实也可以虚,人文精神突出,体现出天人合一。考查了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造型性思维,这是积极的导向。
本题可供考生发挥的余地大。“天空”可以有各种理解,比如历史的天空,现实的天空,语文的天空,心灵的天空,爱的天空。“遐思”又可以使人想到理想,抱负,甚至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引申出很多内容。
但也正因为它的空泛,让人容易落笔之后,无话可说。最后往往是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一如题目的特点,立意高而实具少,天高而空,远离实地。总之,江苏今年的作文题,最容易让学生坠入空洞的陷阱,写好不易。
我们可以结合提示语“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老考虑立意。比如可以抓住天空的“明净”来做文章。可以写人心的明净,人要做到没有私心私利。当然也环境问题出发,联系到宇宙探索、地球独特性与环境保护。可以抓住天空的“辽阔”来做文章。天空具有无比广阔的胸襟,几乎无所不包,一个人也应该有天空的胸怀,懂得包容他人。可以抓住天空的“深邃”来做文章。从人类的追求出发,立足于学海无涯,倒是可以写一篇好的散文或者杂文,从最初的神话说起,到人类现在的认知,最后归结于人类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穷于内耗,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宇宙的探索之中。如果写篇议论文,可以就“明净”“辽阔”“深邃”中任一点来写,也可以把这三点作为三个分论点。
当然,考生也可以就天空作一遐想神思,文笔好的同学可以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