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2013-01-21 05:50:56)
标签:
北京高考各省市历年语文辅导教育 |
分类: 试题汇编 |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摄制(shè) 执拗(niù) 染色体(rǎn) 长歌当哭(dāng)
B.疾病(jí) 吮吸(yǔn) 露马脚(1òu) 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 恪守(kè) 干细胞(gàn) 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 脑髓(suí) 文绉绉(zhōu) 睚眦必报(zì)
C(A项,“当”应读“dàng”,B项,“吮”应读“shǔn”,D项,“髓”应读“s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矍铄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
B.部署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赋与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D(A项,再——在;B项,常——长;C项,与——予)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方永刚既是“知者”, 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 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 出来。
A.也 躬身 体现
C.更 躬身 体现
B(“也”表示并列,“更”表示递进;本句中要突出方永刚是“行者”,所以用“更”。“躬身”,①自身,②亲自;“躬行”,亲自实行。本句中显然要用动词,所以用“躬行”。“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发挥”,①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②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本句中“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属于“能力表现出来”,所以选“发挥”)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A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玛丽安在路边的碎石堆里偶然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化石牙齿,兴奋异常,却始终认不出那是属于什么动物的。
B.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C
D.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C(A项,语序不当,“化石牙齿”,应为“牙齿化石”;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补上宾语中心语“等问题”;D项,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只有“挖掘机”才能“挖土”,这些机器车辆,也不可能自动听指挥,应改为:“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工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承认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但他认为这只能通过技术来消除。埃吕尔说:“我们在尽力揭露技术发展招致麻烦的一面……我深信,所有这些麻烦都会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而被消除,并且,确实也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消除。”技术对消除、减弱技术的负面效果,当然有重要作用,例如要在煤中脱硫,就应当研究和应用脱硫的技术,只有主观愿望是不行的。但脱硫技术不会从燃烧煤的过程中自动生长出来,研究与应用脱硫技术,仍然是人的决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
另一位学者弗洛姆说,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是“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是“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所谓的效率原则。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即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技术的社会逻辑高于技术的自然逻辑,当这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服从技术的社会逻辑。技术本身的善恶、技术应用后果的善恶,只能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
6.下列不屈于作者对弗洛姆“第一原则”评价的一项是
A.第一原则事实上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伦理判断。
B.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而这一逻辑是片面的。
C.如果应用这一原则,那么,势必会放弃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D.第一原则强调了凡技术能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
D(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对“第一原则”有一个基本理解。然后,根据各个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关于“第一原则”的相关信息。再分析各个选项内容与相关信息的异同,进行判断。A项,第2段中有这样的表述:“‘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显然是“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伦理判断”;B项,从第2段中“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这样的表述,可以得知第一原则提出的逻辑是片面的;C项,第2段中有这样的表述:“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这里“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就是指“应用这一原则”;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第2段中是“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而不是单指“第一原则”)
7.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主宰技术的命运,人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遵循技术的自然逻辑。
B.人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技术必须为这个最高目标服务。
C.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人和技术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
D.技术应当为人谋利,所以应大力发展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B(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有一个基本理解。然后,根据各个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关于“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相关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与相应选项的内容比较,进行判断。
8.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要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应强化人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判定技术应用的后果。
B.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消除,而且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才会被消除。
C.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技术能做到的事,我们就应该去做。
D.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在于人怎样应用,所以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
A(考查学生分析概况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读全文,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个基本理解。然后,根据各个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的相关信息。再分析各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观点是否一致,再作判断。
A项,文章开篇便点明了“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符合题意;B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第1段中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这“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C项,也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是第2段中假设的一种情况,但这种情况“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D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3段中“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是在“这两种逻辑冲突”时,并非所有情况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问: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
B.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 烛:照
D.且数十武 武:步
B(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然”同“燃”,点不着,成语“然荻读书”中“然”用法同此;A项,“苟其职之不举”,意思是“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即“不称职”;C项,“烛”,名词活用为动词,高中语文《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烛”用法同此;D项,“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以柳枝横扫之
B.旦若遇之于市
C.过冉氏门而东
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D(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连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被。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示相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1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人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C(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题目中所列的几个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①句,狗常咬伤人,属于“烹狗原因”;②句,狗欺软怕硬,属于“烹狗原因”;③句,刘位东的设想,非“烹狗原因”;④句,写狗的凶悍,非“烹狗原因”;⑤句,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属于“烹狗原因”;⑥句,狗的优点,非“烹狗原因”。排除③、④、⑥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A(主要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并与文章对照,注意与文章的差别,哪怕是细微的差别。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之智,过人远矣”等句子,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显然是错误的。)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到底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答案)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1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分)
答案)(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4分)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句,注意“以是”,因此;“患苦”,意动用法,“以……为忧”、“以……为苦”,或“厌恶”、“不满”一类。第(2)句,“向”,先前,从前;“不之杀”,宾语前置,不杀它;“为”,因为。)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鉴赏示例)
一、王维《秋夜独坐》赏析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白发终难变,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16.填空。(4分,每小题1分)
(1)杜甫《旅夜书怀》中的“ ,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哀吾生之须臾, ”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3)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三幕话剧《 》,采用图卷式结构,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鲜活的文学形象。
(4)法国作家 创作的《人间喜剧》展开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答:(1)星垂平野阔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炉 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呵,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进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7.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答: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
(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里要求用“三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从第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感伤”,从第三到五段(如“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等)可以看出作者的温馨之情,从第六到九段(“我要活力”“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不像一声声鼓点吗”等)可以看出作者的激昂之情。)
19.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答: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各1分)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1分)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1分)
20.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答: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2分)“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2分)也使行文富于变化。(1分)
2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答: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
[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道题可以联系作者情感历程(由“感伤”,到“感动”,再到“感奋”)和炉火的象征意义作答]
六、(11分)
2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3分)
①科学家为了迎接“挑战”,根据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原理,让轮子和钢轨“分离”,发明了高速磁悬浮列车
②磁悬浮列车在正式运行之前,还需要有一个依靠轮子行驶一段距离、时速达到100千米以产生足够大的磁场的启动阶段
③磁悬浮列车由于不存在轨道对车轮的摩擦阻力,因而可突破传统列车时速300千米的极限。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传统列车提速有一个极限——时速300千米,超过它,就会造成车轮和钢轨的剧烈摩擦,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⑤它利用磁极相同产生的排斥力大于地球引力使车辆向上悬浮,并利用磁极相异产生的吸引力驱动车辆高速前进
答:④①⑤②③(5句全正确给3分,连续4句正确给2分,连续3句正确给1分,其余不给分。)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通读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内容:磁悬浮列车产生的背景、原理、优势。然后寻找突破口:④句讲传统列车提速的问题所在是磁悬浮列车产生的背景,应作为第一句。最后通读,检查)
23.右图是2000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世界平均增长率的统计表。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其异同点。(不超过40字)并对此表所反映的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加以简要评述。(不超过20字)(5分)
答:
(解答这类题注意横比和纵比,横比中可以看到2001年“中国”与“世界平均”的不同,从纵比中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平均”都在增长。)
24.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另写一句话。(3分)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答:暗喻、拟人、反复三种辞格模仿正确给2分;句子通顺,结构完整,无错别字给1分。
(仿写要注意形似和神似。暗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形”;句子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是“神”,“神”自然要积极向上,有意蕴。)
七、(60分)
25.作文。(60分)
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