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高考高考语文会考试题课外辅导语文试题 |
2010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新课程)语文试卷
一、(10分。共5道小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憧(chōnɡ)憬
B.兑(duì)现
C.札(zhā)记
D.慰藉(jí)
2.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下列句子中的“深”,表示“距离大”的一项是
A.有雄才大略,能深谋远虑,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B.对这场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我们深表同情。
C.这里有高山深谷,地形复杂,修筑公路十分困难。
D.每逢深秋时节,香山便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3.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学校坐落在岳麓山的阳坡,背负泉石山林之美,前面蹲着几座低矮的山丘,山丘之外是一些
A.湖泊、农田和菜地
B.菜地、湖泊和农田
C.湖泊、农田和菜地
D.菜地、湖泊和农田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水浒传》是在长期流传的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作者是清朝小说家施耐庵。
C.《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呈给中国劳苦大众的赞美诗,是诗人蒋海澄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的作品。
D.《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还有《永别了,武器》。
5.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落霞共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
B.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二、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6—9题。(10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下列语句中对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
C.其孰能讥之乎
其: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那些人”。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
8.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2分)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此余之所得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作者在游历中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请就这条人生哲理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0—12题。(14分)
北京“雨感”
杜永道
“老北京”都知道,京华夏雨特点显著。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把你阻拦在哪个门洞里。但别看大雨凶猛,不过像小孩子闹脾气一样,说来就来,说好就好,要不了多大工夫,一准停歇。【甲】
大雨狂泻时,屋顶的雨水像瀑布一样从房檐倾泻而下。胡同里雨幕蒙蒙,路断人稀,不论打伞还是穿雨衣,这会儿都不管用了。【乙】
但对游客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趁此滂沱大雨去故宫太和殿,欣赏帝都独有的世界奇观:极具震撼力的“千龙吐水”。太和殿前一层一层石阶上,高昂着数不清的汉白玉龙头,每个龙嘴里都衔个圆孔。平日,这些龙安安静静,悄无声息,游人漫不经心地从它们身旁匆匆走过。倾盆大雨自天而降时,沉默的群龙倏地“咆哮”起来,每张龙嘴射出一道水柱,无数“白龙”一齐奋力“吐水”,千百条水流飞泻而下,訇然落地,四外一片隆隆水声,仿佛天庭神龙在向下界降雨,蔚为壮观。【丙】
夏天大雨过后,古都的天气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变化。
好些地方,雨后的天际依然云气弥漫,京都不然。暴雨消歇,爬上市中心的景山四顾,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向极远的地平线眺望,那里的天宇同样洁净、透明,一尘不染。
大雨翌日,京城的清晨分外凉爽。清早骑车速度快些,甚至感到些许凉意。走在街上,非常舒爽、惬意。
北京夏雨鲜明的“个性”,造就了北京作家细致入微的“雨感”。老舍通过摹写大雨中挣扎着拉活儿来展现祥子生活的艰辛,王蒙细腻地指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细雨”“冷雨”“暮雨”所承载的种种悲戚情愫……
不过,现今都城人的“雨感”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楼房,出行乘坐公交、地铁,或开车,对雨的感觉淡漠了。神奇的人工增雨或消雨,也助推了“雨感”的变弱。
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
这使我联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管仲收留了一位逃亡者。此人虽落难,却有三人紧随不舍。管仲问其缘故,他答:“一人丧父,我帮他料理了后事;一人丧母,我帮他出资安葬;一人兄长入狱,我设法营救出来。”管仲听罢叹息: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者,才能保一生平安啊!
像夏雨一样及时地润泽他人,又像夏雨一样甘于流到低处,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吗?老子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其实,这是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片和谐、宁静的田园。
(有删改)
10.“天地已经不分,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水世界。”这句话应填入作品【甲】【乙】【丙】中的
11.本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作品的前半部分写了北京夏雨
(4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7分)
(1)本文描写北京夏雨独特、鲜明的形象时,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50字)
(2)作品中多次出现“雨感”一词,含义有所不同。请写出“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中“雨感”的含义,并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4题。(7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科学家们借助科技创新让世博更精彩。
在生态环境方面,世博会重点开展了生态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综合使用,体现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沪上生态家”通过雨水集中利用技术,为住户提供60%的生活用水。同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实现室内环境达标率100%,营造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这一“家庭”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综合节能效率达到60%以上。这会让上海人民对未来的科技生活有全新的体验。上海世博会要经历一个炎热的夏天,控温和降温技术非常重要。为此,建筑上设计了遮阳系统,使用了控温、降温的材料,形成了一些建筑上的自然风场。另外,采取了绿化降温、水体降温的方法,在过道上采取喷雾降温的手段,来降低世博园区运行期间的温度。
安全保障方面,在防恐反恐、应急措施等环节上实现了技术创新。世博会可以根据摄像和资料对比来判断入园人员的安全性,以实现快速入园前提下的安检。设计了人群疏导的预案,整个世博会参观期间的人数可以实时采集,同时采用模拟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疏散预演。
在运营方面,世博会实现了园区内外交通管理和客流集散引导管理等环节的科技创新。依靠现代化智能交通技术,保证交通高峰时段上海主城区及换乘点交通信息发布和引导更新频率不超过5分钟。世博会还采用具备视频识别技术的新型门票系统,纸质的门票采用高防伪技术确保门票安全,还具有凭证统计、快速检验和支持预约等功能。世博会门票预计超过7000万张,由于采用新技术,人均通过世博会园区闸口入门时间不超过20秒。
可以说,上海世博会也是中国自主创新的舞台。
13.雨水集中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技术,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的
14.如果你打算暑假邀请朋友一起去参观上海世博会,请从文中找出4条理由,劝说朋友与你一同前往。(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9分)
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
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5.作者论述了“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的观点,请概括其论述过程。(4分)
16.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述,请举一例简要说明其作用。(2分)
17.如何理解文中“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这句话?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启示。(3分)
六、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700—1000字的议论文。
小鱼问大鱼道:“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是最好的美味,但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小鱼说:“可他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获得它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大鱼说:“这可完全错了。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引诱别人付出整个生命作为代价。”(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
2010年 文本框: 本卷只装订不密封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新课程)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10分)
1.B
二、(10分)
6.D (2分)
9.答案示例:我的看法是:要想取得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一定要有坚定的志向。无论治学处事,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勇往直前,不能人云亦云,半途而废。
三、(14分)
10.答案:乙(3分)
11.答案:①急骤(或“急”“快”“来得快去得快”“说来就来说好就好”)
②雨大(或“雨量大”)
③晴朗(或“万里无云”“碧空如洗”)
④凉爽(4分。共4空,每空1分)
12.(1)答案示例:作品生动地描写出夏雨的急骤。“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不说“落雨”而说“掉点儿”“一点儿一点儿的”,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初落时的景象和人的具体感受。随即“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转瞬间”写雨来之快,“瓢泼”写雨量之大,“砸”写雨势之猛。这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7分。恰当举例2分,结合具体语句品味赏析3分,语言表达2分)
(2)答案示例:作者这里所说的“雨感”是指夏雨所象征的一种精神:及时润泽他人,甘于流到低处。像故事里的“逃亡者”那样,及时地关心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作者的这一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追求,以平和的心态真诚关心和帮助每一个人;同时,不图名利,不求回报。由此保持自我心灵的宁静,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7分。准确理解“含义”2分,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认识3分,语言表达2分)
四、(7分)13.答案:环保
14.答案示例:(理由一)体验科技创新带来的美好生活。
(理由二)参观“沪上生态家”获得全新的体验。
(理由三)感受现代化智能交通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
(理由四)体验新型门票的预约功能带来的便利。
五、(9分)
15.答案要点:①论述人类发展进步主要是靠智慧的积累和传承
②论述智慧的积累和传承主要是依靠书籍
③批驳“读书无用论”
④强调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读书人
16.答案示例:以痞子流氓皇帝和秀才作对比,说明读书人对文化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批驳了“读书无用”的谬论。
17.答案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书籍是记录并传承人类智慧的主要手段,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例如,《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今天还在启迪着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们取人之长,及时地发现、改正自己的缺点,少走弯路。(3分。理解1分,结合具体事例谈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