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散文文阅读真题分类汇编(11)

标签:
初中语文家教辅导教育西城家教中考语文 |
分类: 阅读研究 |
【宜宾市,二(一)】阅读下文,完成7一11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10)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7.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2分)
8.仔细阅读第(3)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
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4分)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所选表现了“我”
9.文中第(4)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0.文章题目作者“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3分)
答:
11.作者在第(11)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4分)
答:
【答案】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6分)
7.(2分)年少家贫,无钱买书。(1分)而自己对书又很渴望(1分)。(意近即可)
8.(4分)腾跳出、扑。(选对一个词语1分,共2分)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2分)。(意近即可)
9.(3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1分,答对一点即可)。写出了夜的空旷、宁静,以及带给“我”的少许恐惧感和孤独感,衬托出“我”对书的渴望和借到书的幸福感。(意近即可)(2分)
10.(3分)(1)小时候,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2)小学时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3)高中时,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答为:在高中语文教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全对一点1分。答梦想实现之后
11.(4分)参考示例:(1)自己对书的渴望就像期盼花开一样;(2)好书对自己的熏陶就像鹤被花香浸润一样;(3)读书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享受就像赏花一样;(4)书香与我作伴的经历像花儿绽放;(5)书中内容及情感散发出花一样的芬芳。(意近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宜昌市,阅读三】仰大师之范,念慈让之人。(12分)
亦慈亦让沈从文
◆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19.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20.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
21.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22.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2分)
创作题材 |
|
创作特色 |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
创作主题 |
|
23.积累链接: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不求闻达”的两句话来概括。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话。(2分)
【答案】三、仰大师之范,念慈让之人。(12分)
19.(2分)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自“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20.(3分)“照我(我;或者作者;或者沈从文)思索,能理解‘我’(你;或者与“我”相对的个体;或者读者);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或者社会中人;或者他人;或者人们)。”
21.(3分)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被人间,洗从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让令人如坐春风,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所以,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凡是能扣住文学创作方面的崇高地位,突出“星斗”之意和表现不求名利,谦逊让人的品格两方面来回答的,均可得分。内容有缺失和表达不准确的相应扣分。)
22.(2分)创作题材: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只答前半句的亦可。)
23.(2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错一字扣1分)
【义乌市,三(一)】(14分)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6.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
7.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2分)
8.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3分)
9.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2分)
10.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4分)
【答案】
【益阳市,二(四)】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1分)
香椿
张晓风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⑪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2010版)
22.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3.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24.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5.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3分)
【答案】(四)(11分)
22.(2分)示例:一个“喷”字,有动感,与前面的“冒’字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生长速度极快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23.
24.(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25.(3分)
示例一:香椿的嫩芽被掐了又长,长了又掐,父母如同香椿一样,默默忍受,无私奉献,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示例二:父母为子女的成长默默担当,无私奉献,他们对子女的不断索取无怨无悔,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示例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无私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太不珍惜这种爱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看做是应尽的义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上不上进,学习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好心。
【玉林市
冯小刚得寸进尺
冯小刚
女儿出生时,我在从河南开回来的车上,到了北京,直奔医院,隔着哺乳室的玻璃窗,我看到护士抱着的婴儿,心情不像想象的那样激动,就觉得是完成了一件事。回家睡了一觉,醒了,还想再看看她,于是,又跑到医院去。
姐姐在医院门口徘徊,见到我,立刻迎上来。从她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似有灾祸发生。
姐姐脚步匆匆带我来到妇产科主任面前。我被告知如下事实:婴儿先天腭裂。就是在口腔的上腭通往鼻腔的部位,有一个小洞。
医生还告诉我:现在,每对夫妇只能要一个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放弃婴儿,医院可以负责处理,并且出具证明,再生二胎。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告诉医生:“我不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点都没犹豫。就因为隔着玻璃,看了她一眼,觉得这个生命已经紧紧和我连在一起。[来源:学*科*网Z*X*X*K]
我问医生:“日后对她的智力和健康有影响吗?”医生回答:“没有,只是因为呛奶,会给哺育带来一些麻烦,需要精心呵护。最大的问题是,因为腭裂露气,孩子今后说话、发音会受影响。比如说‘叔叔’会说成‘呼呼’。修补腭裂的手术并不难,因为孩子还小,不懂得配合,往往会导致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最好在八九岁时再作手术。但那时,孩子已经养成发音习惯,很难矫正。”
我说:“‘呼呼’就‘呼呼’吧,谁让我赶上了呢。没准我女儿长大了,就是思想家啊。”医生笑了,我也笑了。
我来到哺乳室,俯瞰着躺在床上的宝贝女儿心里说:“小兔崽子,你运气不错,如果赶上混蛋的爹妈,你小命就没了。”
我给女儿起了一个名字:“冯思语”。意思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说话。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乡给孩子起名字,充满人生远大理想。
小思语一岁半时,我一狠心,在口腔医院给她做了手术。
手术的当天,冯巩来了,推掉所有事情,一直站在楼道里陪着我。
术前,医生叮嘱我:“术后,最要紧的是不能让孩子哭。”冯巩听了,拉上我,跑到医院对面的魏公村百货商场,买了十几件玩具。他说:“孩子喜欢玩具,给她多买几件,让她总有新鲜感。用玩具分散她的注意力。”术后,麻醉药力过去,女儿醒来,看见那么多玩具,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疼痛。
熟悉冯巩的人都知道他有多忙。那一天,巩哥的“大哥大”都响炸了。
手术后,女儿嘴唇愈合得很好,说话口齿伶俐。我把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冯思语”改为“冯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壮成长羽翼丰满。也和其他家长一样,理想也有点远大。这就叫得寸进尺。
(选自《智慧背囊》第10辑,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寸”指女儿腭裂手术成功,说话口齿伶俐;“尺”指将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寄语女儿更大的期望。
B.标题中的“冯小刚”因是作者本应删去,但作者是著名电影导演、社会名人,用上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C.文中写上名人朋友冯巩,作用有三:一是表明自己的选择和对女儿的感情得到朋友的肯定和支持;二是表明冯巩在女儿治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借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之名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D.冯小刚对天生腭裂残疾的女儿的肉骨之情和“不放弃”行为令人感动和敬佩,这也是身为父亲的作者写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13.冯小刚在文中幽默地说:“没准我女儿长大了,就是思想家啊。”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限20个字内)(3分)
14.请你就文末冯小刚的“得寸进尺”写上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含标点限50个字内)(3分)[来源:学科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玉林市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
耿翔
①我曾在老家的沟道里,放过一个冬天的羊。那是一生放羊的父亲,被沟顶上飞来的土石砸伤后,我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从他无奈的手中,接过那杆伤心的鞭子。那年,我七岁。
②我想不明白,在我出生之前,就给我买好笔墨纸砚的农民父亲,怎么忍心把我从学校里放逐出来,在他流放生命的山坡上,也让我流放希望呢?直到后来,我和乡亲们一起清理父亲生存的年代时,才恍然发现,作为父亲,在中国最贫穷的年代,他最重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他的子女活下来。除此之外,什么光宗耀祖的事,都不值得惋惜。在特殊的年景里,再没有比用劳动换取粮食更重要的事了。
③这悲哀吗?
④几十年后,当我沉睡在大脑里的那根属于音乐的神经,突然被莫扎特的灵光启悟后,我觉得那个苦难的冬天,变得十分重要。或许,我今天能在音乐之中,让一颗懂得诉说的灵魂,接受音乐的淘洗和催化,那颗缘分的种子,就种在我放过羊的那面十分孤苦的山坡上。在岁月贫瘠地流淌过程中,它没有被一只比人还要饥饿的鸟儿无情地叼走。
⑤现在,我就坐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里,回想我放羊的山坡。
⑥这是我回想乡村生活时,一种最能入化的氛围。乡村生活是朴素平淡的,只有反复内省,才能唤回那份清贫的亲切感。事实上,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是极其朴素平淡的,那种内省的亲切感,也只有靠反复耐心的倾听才能获得。
⑦那时,我坐在被雪埋得很虚的山坡上,除了羊蹄踩雪的声音,万物中更多的声音,几乎都被雪冻僵了。可以想象,羊有多少寂寞,我就有多少寂寞。我只有竖着耳朵倾听。在羊蹄踩雪的声音以外,挣断头发地倾听。就在我鞭子一扬的时候,一种隐秘的声音,通过长长的鞭梢,传至我的耳朵。那是我从未听过的一种声音,它让我血流加快,它让我骨头发热,它让我魂不守舍。我不知道,宇宙的深处,也有用声音构架而成的生命的信息桥。
⑧我只想,握在我手中的鞭子,为我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天空,铺出了一条接收声音的路。于是,每当寂寞难耐时,我就在落满白雪的山坡上,甩下一路鞭花,我的散漫的羊群,也把充满语言的眼光,向我亲切地递过来。
⑨莫扎特,萨尔茨堡也有那样的山坡吗?
⑩让我对你说,那是东方的一个音乐的山坡,它属于一个乡村的穷孩子。那些游动如音符一样的羊,是他早年的音乐伙伴。
⑪为了念想它们,今夜,让我爬上人类最后守住的一座四方城。再听一遍,你的钢琴奏鸣曲吧。
(选自《经典美文精选》,有删节)
15.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四个代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的“它”指作者与音乐的缘分。
B.第⑥段的“这”指听莫扎特的钢奏鸣曲。
C.第⑨段的“那样”指“一路鞭花”的、“音乐的”美好感受。
D.第⑪段的“它们”指作者童年时在故乡放羊的山坡和自己放牧的羊群。
1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自问“这悲哀吗?”作者的自答是否定的。
B.第④段划线句表明作者作为音乐家具有通过音乐熏陶、感化别人灵魂的音乐才能。
C.第⑦段划线句表达了“我”和羊这对早年的“音乐伙伴”共同的寂寞之情。
D.第⑨段划线句表明作者认为莫扎特可能与自己一样在朴素清贫的乡下生活中种下音乐的种子。
17.下列对文中的人与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一生放羊的父亲”,作者曾有过不解与埋怨,后来是理解与同情。
B.放羊的“鞭子”带给作者的有伤心和寂寞,更有激动和奇妙的体验。
C.作者将自己放牧的“羊群”视为小时候的音乐伙伴和亲切的生活朋友。
D.在乡村放羊的“一个冬天”对作者来说是苦难而又快乐的,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下列对文章标题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读”其实是“听”,之所以用“读”,是因为“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需要反复和耐心。
B.作者之所以“忆乡村”,是因为同时音乐家的作者受到了莫扎特音乐的启悟。
C.“读莫扎特”与“忆乡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朴素平淡的亲切感。
D.标题表明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一是表达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的珍重之情,二是表达对种下自己音乐种子的乡村放羊生活的怀念之情
。
【答案】
【岳阳市,二(五)】
黄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特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 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条,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那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文/冯骥才)
20.
21.
22.
(2)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23.
【答案】20.
21.
22.
(2)(2分)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山绝壁松的丰富神情,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敬意。
23.
【枣庄市,二(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15分)
八岁,一个人去旅行(节选)
吴念真
她一直看着我,凹瘪的嘴一直不停地嚼着什么,让我有点不自在、有点害怕起来。于是,我只好转身跪到椅子上,面对车窗假装看风景。可是火车一下子开进了三貂岭和牡丹之间那段超长的隧道,风景不见了,窗户上又反射出那个老婆婆的身影。也许是因为车厢里白白冷冷的灯光,她的脸显得有点吓人。在轰隆的车声中,我忽然听见她出声说:“囝仔!”
我回过头去,看见她正向我招手。
刹那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婆婆好像察觉我的犹豫,伸手从空空的菜篓子底捡起两三个小小的、有点熟过了的芭乐说:“来,这给你吃!”
我只好慢慢走了过去,低着头,慢慢地接过芭乐。
不过,就在那一瞬间,我却再也不怕了,因为她身上有着跟祖母一样的味道,那是擦在头发上的苦茶油的幽香。
她把我拉到她身旁坐下,一边说:“这没人要的,你吃。”
一直到我咬下第一口芭乐之后,她才问我:“你一个人要去哪?”
我说宜兰。
她似乎一点也不惊奇,笑着说:“这样,阿嬷就有伴了!阿嬷要到罗东,你下车的时候刚好可以叫我一声。”然后,好像很放心似的,把手上吃剩的半个芭乐放进口袋里,又交代我一声:“要记得叫阿嬷哦!”随即便轻轻地、舒服地靠向椅子,闭起眼睛睡了。
我有任务在身当然不敢睡,其实,也睡不着。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期待。
我知道过了三貂岭的隧道,另一个更长的隧道就在石城附近。每当火车穿过这个隧道,天地彷佛就开阔明亮起来,无边的海洋会一下子蹦了出来,出现在车窗外,于是我将会看到湛蓝、起伏不停的海,看到船,看到远远的一个小岛,看到缓缓扇动着翅膀慢慢掠过海面的鸟群……对一个山上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幅令人期待的风景,一个始终眷恋的记忆,绝对没有放弃的理由。
那天,我便跪在座椅上,一口一口慢慢嚼着芭乐,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几扇毫无阻挡的车窗,满足而感动地重温那样的经验,要多久就多久,没有人会叫我下来坐好。阳光很强、很热、而且刺眼,但我一直面对车窗,拼命装载眼前的风景,开心地想唱乱七八糟的歌。
忽然,我感觉好像有人慢慢靠近我,最后甚至整个人都重重地倒在我跪着的腿上。低头一看,是老婆婆!她歪倒在椅子上,头靠着我的腿,而全身却正滑向地面。我想拉住她的手臂,想把她往椅子上拖,可是拖不上来。她灰白夹杂的头发下的脸青白青白的,像夏天晚上常闯进屋子里的一种大蛾,连嘴唇也一样。
我忽然想到:她会不会死掉了?因为她的脸几乎是冰的。我想叫她,可是,却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在这同时,我已经听见自己的声音叫着:阿嬷!阿嬷!
阿嬷没有反应,我用力摇晃她,她还是一动也不动,我急得想哭,忽然又想到村子里矿坑出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喊:救人喔!救人喔!然后全村人立刻像被水浇到的蚂蚁群一样冲过来的情形。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胆怯地喊道:“救人!救人喔!”
这一叫,有用了。一堆人全过来了,一边问说:“怎样啦?怎样啦?”
我说:“阿嬷好像死掉了!”
众人一阵大乱,我被挤到一旁去,听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没见过她呢,谁认识啊?这么老了,还带孙子出来做生意!”我真想跟他们说:我不是,我不是她的孙子!可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有人在帮阿嬷抓痧,用力捏着她的肩膀和背脊。她始终闭着眼睛,被人家翻来翻去,像布袋戏偶一样,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只是背过身去,不敢出声。
人声依然嘈杂,有人说:“喂,谁有万金油还是白花油?”
我毫不迟疑地说:“我有!”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万金油,递给从人群里伸出来的一只手。
这时,有人发现我在流泪吧,有一个女人说:“不要哭,不要哭,阿嬷没事,傻囝仔!”她拉我到阿嬷面前。阿嬷眼睛睁开了,有人正用我的万金油在帮她擦额头和太阳穴。那女人跟她说:“阿婆,还好你带孙子出来,不然,你昏死到苏澳还没人知道!孙子这么聪明、孝顺,你很有福气呢!”
我又急着想跟他们说:我不是她的孙子……但还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到阿嬷一边笑着频频点头,一边眼泪却从她眼角流了下来。
“阿嬷要照顾好哦!回去跟你爸爸妈妈说,阿嬷这么老了,不要让她挑太重、跑太远,记得哦!”人们叮咛着,我和阿嬷一样,流着泪,频频点头,静静地看着他们慢慢散去。
在火车规律的摇摆和“喀答喀答”声中,海,看不见了。
我知道,下一站就是宜兰。
阿嬷没说话,一只手里捏着什么,另一只手把我的手拉过去。
我感觉到她塞给我好几个铜板。
“我不要,我妈妈说不能乱拿别人给的钱!”
“你真傻呢,妈妈问你,你就说是阿嬷给你的,阿嬷不是别人啊!”
后来,我拿了阿嬷的钱。一直捏在手里,一直到下车。然后,我站在月台上,看着火车关上了门,离去。最后一眼的阿嬷是笑着的。
当我走出火车站,向附近的姨婆家走去,一边把手上的铜板放进口袋的时候,才发现,我忘了把爸爸给我的万金油拿回来了!当姨婆惊讶地看到我一个人出现在她家门口,大呼小叫地骂起爸爸的时候,我还在想那半盒万金油的事。
想,它现在会在哪里呢?
回程的火车上虽然没有万金油,我还是没打瞌睡。
最后,当我背着雨伞和姨婆送的五斤青蒜回到已经昏暗的村子,远远地看到在路口不知道已经等候多久的祖母的身影时,忽然发现,她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
怎么会?
我很急地跑向她,并且大声地叫着:“阿嬷!阿嬷!……”
——选自《读者》2012年第6期
注释:(1)阿嬷(mó):对老年妇女的称呼。(2)囝(jiǎn)仔:指小孩或孩子。
18.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3分)
19.文中众人抢救阿嬷,提到“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从文中找出表明众人判断正确的语句。(2分)
20.“因为我看到阿嬷笑着频频点头,眼泪却从她的眼角流了下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阿嬷此时复杂的心理。(3分)
21.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2.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她(祖母)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为什么写这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分)
【答案】18.阿嬷送芭乐让我提醒她下车;阿嬷中暑我叫人救她。(共3分,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全对得3分)
19.“阳光很热、很强,而且刺眼。”(2分)
20.幸福(满足等)、遗憾(难过等)、感激(感动、感谢、感恩等)(共3分,每词恰当得1分,意思到即可)
21.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人多的情形,表现了村里人在危险、困难时相互关爱的精神。(共3分,意思对即可)
22.祖母和阿嬷都有着相似性,善良而亲切,这样的场景下,车上的阿嬷就如同真正的祖母了。表现了身边偶然相遇的人们,因为突发的事件,彼此真诚互助、照顾,和亲人一样温暖的主题。(共4分,意思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