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春季卷)
(2012-12-31 14:45:59)
标签:
北京高考高考试题各省市教育语文辅导 |
分类: 试题汇编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到了21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入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
答案:(2分)开发
细解: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者使用“消灭”一词,显然有夸大之嫌。从第①段后半部分及第②段内容来看,指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第②段有“人类开发荒原”等词语有更准确的表达),并非真正“消灭”(使之消亡)。当然,如果没有节制,那就成了“消灭”。
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A.因为
答案:(2分)C
细解:前面说“已开发殆尽”,后面却又讲“还有不少无人区”,最后又强调“已经屈指可数”,这样,在“已开发殆尽”与“已经屈指可数”间就一定使用了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即“尽管,但是”。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一小句用“但是”、“然而”、“却”等呼应。而“因为,所以”属于因果关系,“即使,然而”是假设关系,“既然,那么”表示推论关系(也有的语法书将之归于因果关系)。
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
答案:(2分)人类进入荒原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细解:考查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段内语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例如”、“正因为如此”等连接性词语。“例如”,说明下面的文字是举例证明前面的看法的——“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的“此”也是指代这句话的,紧接着又推论出人类最后涉足和还无法涉足的地区。因为命题者问的是“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强调了“过程”,所以答案是:人类进入荒原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如果照抄原句“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不是很妥当。
4.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
B.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C.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答案:(3分)D
细解:A句在第④段第一句有类似的表述:“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这里是“尽可能避免”,后文还有“总有少数人……不得不穿越”,说明确实“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B句的根据在第④段第二、三句,有“不得不、被”,“都有人主动”等词句。C句的根据在第⑤段开头:“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D项属于不合理推断。原文只是说“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是否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取决于人类的态度,从第⑥、⑦段的表述来看,“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所以不必那么悲观: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不一定终将消失。
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答案:(3分)B
细解:标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否则就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了。本文梳理了人类利用荒原的过程与现状,展示了人类与荒原的关系,阐述了人类应有的正确的态度,所以“荒原——科学家的乐园”、“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强调“寻找”应该说切中了一部分内容,但是,本文除了讲述“寻找”之外,还谈到了“珍惜”,所以也不是很恰当。只有“魅力”一词,既照应“寻找”,又照应“珍惜”,而且在文中也有呼应——“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
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0字)(4分)
答案:(4分)可以有限度地利用。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利用包括荒原在内的一切资源,但应该有限度,否则将导致人类对荒原资源的无尽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要绝对保持原状。因为迄今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屈指可数,而荒原的魅力又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开发,势将一发不可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上正反简评均可。理由1分,文中信息2分,语言1分。)
细解:这是一种新的题型,是《考试说明》中“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这一考点命题形式的探索。应该说较为妥当:从答案要求来看,既强调了“理由”,又强调了“文中信息”;既有对文本的尊重,又考察了考生固有见识;既避免了脱离文本的随意拓展,又避免了死守文本、过于封闭的弊端。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简评”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即要有“评价”;虽然是“简评”,但也要有是非对错、高下优劣的评定,且要给出理由。因是两个观点选评一个,而这两个观点又是对立的,赞同一个也就相当于反对另一个,所以虽说“以上正反简评均可”,但答案只是给出了“赞同”的理由。“理由”由考生自己组织,强调尽量从文本中寻找证据,还可以从自己课外掌握的材料中寻找予以补充,像答案里“否则将导致人类对荒原资源的无尽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如果开发,势将一发不可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句就是文本中所没有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目的解答相当于一个小论文,所以也要有一定的论证,从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来看,主要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这恐怕也需要反复训练。此外,还有注意字数限制,即对精炼的强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信使
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
③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像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④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
⑤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像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冽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
⑥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地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
⑦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⑧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
⑨信是老医生送来的。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
⑩终于,轮到他探家了。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没有我想像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银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
7.第②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
答案:(2分)“青鸟”比喻军邮车来无定时,与军邮车在封山前的必定到达形成对比,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军邮战士克服险阻的敬意。
细解: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唐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是,问题是命题者没有附注,所以知道这个典故的同学不会太多,这样做起来便难了。作者用它,主要是强调其“日子并不准、来去无踪”,但在封山前却必定到达,一方面说明老医生很“神”,更主要是通过这样的跌宕——前后对比,突出军邮战士克服险阻,信守职责。需要注意的是本题提问的是“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而不是“使用‘青鸟’这个比喻的作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是问其采用比喻的作用,通常回答的是修辞作用;而提问表达效果,关乎表情达意的作用,关乎艺术表现。一个是修辞层面,即对句子的修饰,诸如生动形象之类;一个是构思层面,即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3
答案:(3分)“霎时”“空了”说明抢信迅捷,“刷刷”、“萧萧”说明信封口撕得多而快,突出了战士读信的急迫心情。
细解:原文是: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高考现代文二近年来青睐当代小说家特别是女作家的散文,10年春考是铁凝的,10年秋考是张抗抗的,《信使》是毕淑敏的。小说家写散文,文学性强,这较早些年的学者写的文化散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十分生动,此处就是这样。细节透露出的是心理,通过心理再表现人物的性格,回答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了。这里主要是表现战士们读信的急迫心情。课本里最精彩的心理描写是《荷花淀》里水生嫂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
9.第⑤、⑧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作用是(1)
答案:(3分)(1)表现同窗情深(2)突出两地遥远、自然环境差异大,并与老医生的家信相照应。
细解:这同样是细节。作家为了节省篇幅,通常会选择一二细节描写来以简驭繁,这样的细节重复出现就成了意象,文学性也就体现在这些意象中。“紫色的花”在文中就是一个意象,它的存在主要是与老医生的家信做照应。写作散文,作者无法像小说家那样全知全觉,直接描写老医生家信的内容,只得通过自己与同学表达友情的信件去暗示老医生家信的内容。年少无知,生命清浅,同学间千里迢迢只是讨论“花紫、花香”这样浪漫的事,老医生是家里的顶梁柱,它的家信里该有怎样生命的重量呢?文章的结尾,经过老医生遇难一事,作者也终于“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年轻的生命开始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了。
10.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答案:(2分)老医生长期坚持在艰苦的戍边环境里默默奉献,令人肃然起敬。
细解:原文是:满头灿然的银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还表现形象化的表达上,所谓的含义就是作者形象化表达下面的真实内容。任何的形象化表达都只是取其相似点,也就是突出某些特点,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就可以轻松解答了。“银发”,突出呆在昆仑山的时间长;视作“礼物”,突出其甘于奉献;用“灿然”,自然是表达敬意。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标题的“信使’,就是指文中的老医生形象。
B.开篇写昆仑山壮观象征了戍边战士的崇高。
C.作者提到三十封信意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材料,脉络清晰。
E.本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医生形象。
F.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写人状物淡而有味。
答案:(6分)D
细解:信使,包括老医生、军邮战士。开篇写昆仑山的壮观,一方面突出其“与世隔绝”,突出军邮战士的伟大;另一方面为翻车埋下伏笔。“三十封信”是为了表现老医生翻车对“我”的打击。本文的语言确实朴实无华,但写人状物却并不“淡”,使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种种描写手法。D、E项理解和分析正确。“10月”、“4月”、“后来”等显示时间线索,脉络清晰。虚实结合:实写对老医生的所见,虚写对老医生的所闻。另如上文所述,通过对自己书信往来的描写暗示老医生的情感世界,也属于虚写。
12.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最后三段的“那封迟到的信”。(4分)
答案:(4分)寻找发信地址在地图上的位置,呈现信封的残破,猜测信的内容,描写依次深入,表达了“我”对老医生的思念和对其家人的关切,而末句引发的悬念,暗示了戍边战士的情感世界,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细解:如果不是确定“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这最后的三段显然有更多的作用需要分析,主要是让老医生的形象更丰满。现在要求“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那就是分析这三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表现了老医生等戍边战士怎样的情感。“寻找”及端详(体现在对信件的细致描写上)残破的信、猜测信件的内容,可见“我”对老医生的思念和对其家人的关心。而以“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作为结尾且单独成段,让人联想到前面“等信、写信”等内容,突出了戍边战士的赤子情怀;同时,与老医生的翻车相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即感染力。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2)
(3)北极朝廷终不改,
(4)吾尝跂而望矣,
(5)斯是陋室,
(6)号呼而转徙,
(7)青青子衿,
(8)今夜偏知春气暖,
答案:(6分)(1)总为浮云能蔽日(2)可堪孤馆闭春寒(3)西山寇盗莫相侵(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5)惟吾德馨(6)饥渴而顿踣(7)悠悠我心(8)虫声新透绿窗纱
细解:初高中课本分布:4+2;课内外:6+2;诗文:5+3;朝代:先秦2+唐5+宋代1。唐代诗文占重要地位,这也符合文学史的实际。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
答案:(1分)登建康赏心亭
细解: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辛弃疾显然属于“重要作家”,他选入课文及没有选入课文的代表作应该掌握。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阙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答案:(3分)D
细解:A项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对辛词读得多些,就可以理解了。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B项的理解稍容易些,注解有提示: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这里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但更是指政治上的失意。C项,吟诵《离骚》直到月“去”(落),说明“彻夜未眠”。D项“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的表述没有问题。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格调清新,赏心悦目”的评价有误,应该说本词忧愤深广,含蓄蕴藉。
16.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4分)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细解:该词情感的表达一是通过对青山明月的人格化描写,一是通过《离骚》这个典故。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情景关系的赏析,对于将景物人格化及使用典故表情达意不是很适应,这样看来,本道题有些难度。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ī):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答案:(4分)(1)扩散(2)怎么(3)事物的道理(4)全部
细解:“恶”、“悉”出自《考试手册》所列之300实词,只是这里考查的是其虚词用法。“恶”,疑问副词,怎么。“恶”的这个用法也很常见,如“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墨子》)。“悉”,范围副词,全部,“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史记》)。“广”,本义为“大屋子”,后引申为“宽阔”、“扩大、扩充”、“推广”等,这里在“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需要注意的是本题的提问: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所以,需要写出的是语境义,“示”为“给……看”,“自示”是“给自己看”,所以,“广”是“扩散”义,或“广为人知”。“物理”,古今异义,如果熟悉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多这一现象就比较容易解答了,后有一“常”字,“常理”的意思。从本道题来看,坚持从300实词里命题已走向“末路”,这条规矩以后得变。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因人得之
C.未免往来于怀
答案:(3分)C
细解:因:介词,经由;介词,因为。及:连词,以及;动词,推及。于:介词,在。其:代词,他;副词,表反问,岂,难道。均为教材常见用法。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答案:(6分)(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讹”、“殊”、“气象”各1
细解:解答翻译题眼光要放宽,要放在上下文里观察。第一步是看看有无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即判断、倒装、省略、被动与“不亦……乎”等。本道题目就存在省略现象,翻译时要补出来,第一句省略了“把‘瓻’”,第二句省略了两个介词“于”,“
20.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
答案:(2分)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细解:文言文一由正史类变为史料笔记类(选自宋人笔记《清波杂志》),题型自然有所变化,本题与下一题可见。解答引用的作用这与在现代文中常见的题型没有什么不同,要看看上下文。原文是: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作者讲得很清楚:释然不复芥蒂。译过来就是: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应该说,如果回答“说明要物尽其用”也算对。
21.“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
答案:(3分)物尽其用
细解:如果问两则短文分别讲述了什么道理,那么,第一则是“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第二则是“聚而必散,物理之常”。一句话:有藏必有借,有聚必有散。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呢?两者都谈到存书就要读,自己要读,别人想读就让别人读。进一步抽象即是:物尽其用。相信大意相同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2.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
答案:(3分)黄人独私以为宠
细解:“吾元之也”,强调“吾”(“
23.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
答案:(2分)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细解:既然是“书韩魏公黄州诗后”,应该以韩魏公为主,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肯定是为了衬托韩魏公的。一个故事中,有两个人,一个为主,另一个为什么要写?大多基于陪衬。问题是用王元之的什么陪衬韩魏公的什么?要就需要结合文意概括了。王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韩魏公做了什么?文中没有写,只是借《诗经》用了比喻“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好的品德。所以答案是: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仅回答“衬托”是不够的。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答案:(3分)A
细解:画线句为: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如上所述,这里所用的是比喻,“瓦石草木”比喻什么?从上文“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来看,是指“民”。这样就可以排除B。“所在”,所在之处,排除了D。后文有“何必施于用”,再排除“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答案是:A。
25.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4分)
答案:(4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细解:研究“内在联系”,先要看其外在有何不同。“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是韩魏公思念黄州百姓;(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因已过世,所以是“怀念”)。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他们各自思念(怀念)对方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吗?韩魏公思念黄州“知尊爱贤”,黄州百姓怀念韩魏公“金锡圭璧”般的美德。而且,相互影响:韩魏公的美德感染了当地百姓,当地民风的“厚善”成就(至少“彰显”)了韩魏公。
二
2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细解:从这个作文材料中可以读出一些什么?恐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故事本身,一个是可能的隐喻。
首先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说的是两个人如何处理树苗的故事,一个“改变其生长形态”,一个“任其自由生长”。或者说讲述了两棵树苗的不同命运,一个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个“成为建筑的栋梁”。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一、“两个人在山里看到”,“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由生长”神马的,都是浮云,两棵树其实都“背井离乡”,进入他人的领地,“瓦盆”或“庭院”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两棵树也因此改变了命运,成了“精品”或“栋梁”,被人认可,有了用途——最终都为人所用。这是悲剧还是喜剧?或许,这就是“树”的宿命。
二、两个人不同的育“材”方式,取决于两个人对“成材”的不同理解。一个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其生长形态”,结果在压抑与扭曲中“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满足了人类某种变态的审美情趣。另一个“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保持了“树”的形状,“长得参天蔽日”,最终展示了生命自身可能的状态,它受到了善待。
当然,如果“盆景中的精品”较之“建筑的栋梁”更为精贵,问题就复杂了,从实现“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来说,或许付出“用铁丝左缠右绕”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呢?我们不要说大话,说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我们受教育,成长,总是要接受“市场”检验,谁不期望自己卖个大价钱?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或许第一棵树要感谢“主人”呢?它受到了“善待”?
三、值得思考的还有:这是“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两棵树苗是否同种并没有交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原本“材质优良”,那么,相对于那些没被人类看中材质不那么优良的树苗,它们是喜是悲?材质优不优良,这是人类的标准,对于“树”来说,自有自己生命本来的光华,它们生活在人类功利的视野之外,难道没有一些自在与幸福吗?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所谓“不成材”的树苗一生中的喜悦与幸福?
总的来说,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人类视角,一个是“树”的视角。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树苗与原先的自己比,一个是两个树苗之间比,一个是树苗与其它树苗比。通过比较,看出命运的不同走向,躲不过去的是如何看待这不同的命运,这背后就牵扯到价值观。好在这个年头价值多元,于是文章便可以多姿多彩。
接下来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人”了。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树苗与主人的关系完全可以看作领导与下属、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生命的关系,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种种主从关系、管理关系、培养关系。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将引发我们思考如何看待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我们可以通过两棵树苗的一生看出其它、其他类似树苗的事物的命运,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下做决策。
需要警惕的是,任何的比喻都是拙劣的。比如,人性较之“树的材质”就要复杂的多,树的材质不会变,但人性却多变,也许对待树苗的办法没有一个可以成功地复制到人类身上也未可知。眼前就有一例,近来关于“中国妈妈”(虎妈妈)教育模式的讨论就十分热烈,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不妨借这个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