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市朝阳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2012-12-30 08:22:41)
标签:

是谁

李后主

怀中

第一学期

统一考试

教育

本试卷共6页。答题纸共4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收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步后尘      美仑美奂      (fěi)闻      (shè)级而上

B.报不平      戒骄戒躁      (mó)样       chèn)心如意

C.破天荒      披沙捡金      (xuè      海外同(pāo)

D.耐用品      流离失所      (zā       dānɡ)一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刚刚结束的第72届男子举重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选手吕小军不孚众望,获得了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

B.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蔓延,多家跨国企业面临银行一次性收回全部贷款釜底抽薪的严峻局面。

C.“斗茶”是一种评比茶技高下的比赛活动,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曾经在宋代的文人雅士间风靡一时

D.一顿美餐之后,有的人甘之如饴,有的人却会嗳气泛酸、胃痛,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信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B.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次月全食是继年1月10日之后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

C.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D.比赛中有很多实力弱的球队战胜强队,是因为他们做到坚持到底、士气高昂,不到最后一秒钟不罢休的顽强信念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他的诗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B.代文学家蒲松龄毕生精力创作的《聊斋志异》,艺术成就很高,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茶馆》《骆驼祥子》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有浓郁的“京味儿”。

D.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涤荡的春风,顽皮淘气飘忽不定地扑向京城的每个角落。                         

①运河的水润了,后海的水青了,北海的水轻点着小帆……

②把一切摇醒,融开冰冻的河面,推出道道绿波。

③“绿水新池满”的京城,被春水滋润着,处处荡漾着生机与活力。

④它们吹湖水动树梢,荡蓝天托白云,

⑤于是春水蹀躞着脚步游向厚实的老城墙,漾向松软的护城河岸。

⑥一城的春水全然醒了,

A.①⑥⑤④②③      B.③④②⑤⑥①      C.④②⑤①⑥③      D.⑥④③⑤②①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累功,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哀之。往而渔,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取材于袁黄《了凡四训》)

[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名赐。②子路:孔子的弟子,名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闻而之曰                      恶:批评

B.自今鲁国拯人于溺矣                多:增多

C.见有                            让:责备

D.勿以己之多能而                  困:使人困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北京市朝阳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wbr> <wbr>语文试卷A. 鲁人有赎人臣妾诸侯               B. 受金为不廉

而教道可施百姓                      而老弱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北京市朝阳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wbr> <wbr>语文试卷C.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                 D. 哀之

往而渔                              舍己而从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累功

行善而不推究其中的道理,却自认为积累了功德

B.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从今以后,不要再从诸侯那里赎人了

C.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不用语言教导而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转化百姓,这是圣人的良苦用心

D.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这就是圣贤之人以天下为公的气度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子贡赎人而不收取政府补偿的做法是错的,既没得到钱又违反了鲁国法律。

B.作者认为有些人的行为当时虽称不上善举,却能产生好的影响,这种行为其实是善行。

C.舜在雷泽,没有指责一些人的不良行为,而是大力表彰和效法善行,改变了社会风气。

D.作者提倡人们要隐恶扬善,哪怕只是别人很微小的长处和善行,自己也要学习、称扬。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善”的辩证认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认识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山  水  大  物  也  人  之  看  者  须  远  而  观  之  方  见  得  一  障  山  川  之  形  势  气  象  若  士  女  人  物  小  小  之  笔  即  掌  中  几  上  一  展  便  见  一  览  便  尽  此  皆  画  之  法  

(取材于郭熙《林泉高致》)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氓》)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潜《归去来兮辞》)

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8分)

一剪梅  袁州解印                   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①刘克庄:宋代词人。公元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词人对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诗。②岳、知宫:官职名。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期间并非为政有失

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

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口语化,意蕴丰富。

②“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两句词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5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⑴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他受到了吸引,他为之惊异,甚至沉醉于美景之中。试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李易安并没有什么差异。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绝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而应该是一位隐者。隐者有“赏心”——审美的情怀,而为了生计天天打鱼砍柴的渔夫却很难有这样的情调。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确认“渔人”的真实身份了。

⑵《桃花源记》还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的奇异经历。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因此,就人物原型而言,“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如果一定要说他“以捕鱼为业”的话,那也只能意味着他是“以捕鱼作为平生的志业”,也就是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过是一种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当然,这种文学托词是建立在我国文学传统之上的。

⑶“渔人”,或称“渔父”,或称“渔翁”,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画廊中十分常见的形象。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大雪纷飞的酷寒天气里,钓鱼很难有什么收获,徒受寒冻。然而,一位执着的渔翁却驾着一叶孤舟,顶风冒雪,寂然凝坐,独钓于寒江之上,这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再如李煜的《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作品中的“渔父”寄托着诗人的情志,靠捕鱼谋生的人岂能如此潇洒、如此自由?当然,柳柳州和李后主皆生于陶渊明之后,陶渊明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无缘寓目的。但是,其作品中“渔人”的形象特征确实可以相互印证。

⑷《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实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这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

(取材于范子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与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心态如出一辙。

B.“武陵人捕鱼为业”只是陶渊明隐藏自己深厚社会背景的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

C.柳宗元《江雪》和李煜《渔父词》中的“渔翁”和“渔父”形象都寄托着诗人的情志。

D.历史人物的原型与文学传统形象的融合,体现了《桃花源记》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

15.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⑴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⑵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⑶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⑷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⑸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⑹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⑺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⑻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⑼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⑽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⑾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⑿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⒀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⒁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⒂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⒃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思念故乡的榕树为起笔和结笔,首尾照应,寓情于景,寄托了深沉浓重的乡思。

B.第⑸段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榕树的形象,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

C.榕树能果断机敏地履行愈合伤痕、治疗创伤的天职,壮大郁郁葱葱的事业,令人感慨。

D.文中写了岩石、悬崖、风暴、雷霆、闪电、狂风,以险恶的生存环境衬托出榕树的顽强。

E.作者祝愿榕树在故乡明丽的土地上长久生长,希望一切正直的人都能记住故乡的榕树。

17.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6分)

18.“进行曲”是一种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乐曲。文中将榕树比喻为“生命进行曲”,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19.文中“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比               更宝贵的”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纸上,然后作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