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11-26 21:36:42)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大石桥一中 宋丽波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已成为国内外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虽丰富,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

(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其核心就是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呢?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如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我在课前播放了刘欢的《好汉歌》,课上我这样导入:“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俗语有云:‘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好汉歌》展现了108个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英雄豪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些英雄好汉的气概。”这样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这样导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花的图片,同时让学生聆听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设问:“大自然为何如此万紫千红”这样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二、师生互助合作,碰撞思想火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尝试着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给学生一个自由挥洒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助学及课前提示自定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目标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难点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在小结中学生纷纷说这节课让他们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把握了曹刿和鲁庄公说话的语气,加深了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实现了我的最初设想。

   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我抛出一个问题:“主公,我何罪之有?”让学生分组扮演曹操和杨修,并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何在。学生在回答时,想象着杨修被杀前的表情、动作、语言,表演的很是到位,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和笑声。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读书、提问、思考的权利重新赋予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轻松自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元切入教材,深入挖掘理解 

    建构主义倡导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启迪学习者的思维。语文课的学习要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高水平的思维。我在教学时尝试着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找准教材的切入点,深入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

   如学习《乡愁》一诗,有名学生读完第四节提出一个问题“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却说是‘浅浅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解,一生说:“因为诗人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海峡再深也阻挡不了两岸统一的进程,所以说是‘浅浅的’。”另一生说:“因为海峡再深也深不过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与祖国的感情相比,海峡是‘浅浅的’。” 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一诗,问:“小桥流水人家 ”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 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往往会想到这描写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但联系人物所处的那时那地,又反衬了作者惆怅的思乡之情。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又较好地凸现出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有效契合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实践和研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