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你是谁?
(2012-11-21 13:29:19)
标签:
是谁于丹本场合行为大道教育 |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这几天“于丹被曝遭北大学子轰下台”的新闻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大家有“挺丹”有“倒丹”各执一词。但总体上对于北大学生的表现还是理解的。有现场观众说:“当时已经近22:15,观众期待着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此时于丹被隆重邀请上台,所以让观众情绪反弹”。不少观众否认了现场有“滚”这样的字眼。撇去媒体的炒作不说。
首先,是否有“上台致辞”的资格是于丹遭遇“呛声”的主要原因。一位北大学生表示,于丹没有资格和昆曲老艺术家站在一起,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有人认为:于丹这些年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脱离社会现实无视民众疾苦,矫揉造作胡说八道,成了鲁迅笔下的帮闲文人到处得瑟。这是于丹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而作为主办方普罗艺术创意总监王翔对观众的反映表示不理解:“于老师就说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表示感谢,然后给所有艺术家鞠躬,这个不感人吗?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他提到,于丹从小就跟随父亲听昆曲,她对昆曲的点评,不仅专业,而且能说到点上,她完全有资格参与推动和普及昆曲。
还有人认为,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当然为北大学子和戏迷们开脱可以有N种理由,为于丹遗憾的也有N理由。总之民众和于丹之间产生了某种断层。出现这种断层所暴露出的一个本质问题就是:于丹你是谁?
打开北师大网页,关于于丹是这样介绍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由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于丹是一位传统文化学者,然而实际上于丹从事的许多活动远远超越了作为学者的范围。而成为文化娱乐明星或者说“心灵鸡汤女士”。最近我们看到十八大上也出现了于丹的身影。这些游离了民众对于丹期许的愿景,游离了那个《感悟<论语>心得》“才女学者”“学术超女”或者“最受学生欢迎的国学老师”的视域。
伴随着经济腾飞和日益增强的自信,国人对传统国学文化兴趣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时候再加上媒体这一剂催化剂,于是国学娱乐化遍地开花,百家讲坛成了收视率居高不下的热门电视栏目。寂寞书斋里的学者们找到了发泄自我满足自我的突破口。于是制作出学术娱乐化的名利场。但名利场也是江湖,帽子大、名号响才能在江湖里混得风生水起,有明星效应才有人请,才有价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当讲课教书变成副业,当时尚、娱乐、商业各种喧闹的场合都能见到教授学者的身影时,学者们可能真的就会迷了路,迷失了自我。于丹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娱乐明星效应就像红舞鞋,就像双刃剑。享受它所带来的快感之后必然要付出代价,除非你是专业的娱乐明星,可以一直跳下去,就像诸多明星一样,为了知名度、曝光率,在网络上不厌其烦地晒隐私、晒艳照,晒所有能够晒得的东西,一直到死亡消失。否则,你一停下脚步就会死亡。非理性的炒作开始,最终也会非理性的结束。就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的一样,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学者非理性的迷失自我,最终也会自食其果。
于丹被曝遭北大学子轰下台,与其说是对于丹的无礼,还不如说是对于传统文化被娱乐后的失望乃至就绝望。原本传统文化会给我们的心灵纯净的洗涤和高雅的享受,但是却被娱乐很快消解了它的魅力。娱乐可以让高雅走进琐屑生活,但是高雅毕竟属于高雅,需要怀有崇敬的心来慢慢品味。那个对传统文化粗糙咀嚼的时代渐渐过去,未来对文化的解读必将回归它高贵的殿堂。我们需要的学者是对传统文有着深刻深邃而富有洞见的理解的学者,能够为民族为民众指出传统文化所铺设的光辉灿烂的大道的学者。对于北大的学子,我们不必苛刻的指责它们,计较它们的肤浅或者轻薄。反过来我们可以反思,作为民众期待的有着丰厚的学养受着尊崇和优厚待遇的学者们,该给民众拿出一点厚重的东西,少炮制些心灵的鸡汤。
从这些方面来说,于丹本人该自我追问:于丹你是谁?而作为民众,我们也可以自我追问:我们心目中的于丹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