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寻找古代先贤快乐阅读的真知灼见之《三字经》
(2012-11-19 06:13:32)
标签:
四书五经三字经问题阅读经典快乐阅读 |
分类: 课堂教学 |
经典呈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经典感悟:作为一个人生刚开始起步的小孩子,从事学习,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把学习作为人生开始必修的事情,告诉我们在纷纷扰的人世间,最根本的最优先考虑的就是学习。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古人有这样的真知灼见真是可贵。如果而是不好好学习呢?古人告诫我们,未来的前途将是难以乐观的。到了老年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关于少年学习和老年的结果有直接关系,后来还有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此无论如何我们要珍视自己生命的青少年的黄金时刻。
学习应该能够孩童时期开始。尽管今天提倡终身学习,但是学习的最佳时间还是孩童时期。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种庄稼就要讲究时节,错过了就没有好收成。孩子的读书学习亦是如此。孩童时期,正是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建立深厚基础的好时期。在岳飞的《满江红》中也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的警告。
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学习有种种优势。中国自古就有“三十不学艺”之说。孩童时期学习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教育专家认为,人十三岁以前的记忆力最好,是读书学习的最好时间。所以,古人认为十三岁以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千万不能放松,不能让孩子随波逐流。
经典呈现: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经典感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这一点其实就是现在的思想教育。古人注重说教,但是现在人们依然注重人品教育,知识是第二位的。而做人是第一。这一点和古人是一致的。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是生存的基础。认识文字阅读文章,在古人看来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算数和古代语文先比不算发达。在古人看来学习就是读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可见古人对于阅读是很重视的。
经典呈现: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经典感悟:在六艺之中,只有书法现在还被许多人推崇。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书法渐渐的是失去实际应用的价值,但是作为一门艺术,一直被人们热爱。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识字和研究《说文解字》其实就是解决文字的问题。认识理解文字是阅读文章的基础,如何研究文字,古人编写了《说文解字》。这样就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文字的解释,就不必找老师来一个个口头解释文字的含义了。一方面文字的解释规范了,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人力物力。使用工具书就此开始。《说文解字》就像今天的《新华字典》一样,可以供人们随手翻阅查阅字音字义的基本工具书。
经典呈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经典感悟: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这就要求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中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大陆已经几近绝迹,但是台湾继承的很好。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诂学对于汉字教学有独到的作用,可以把汉子文化更加深刻形象生动的挖掘出来。今天的课堂教学对汉字教学机械简单枯燥乏味,如果利用一些训诂学的知识来讲解汉字会有许多情趣,会吸引学生的关注。
其实每一个汉字都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一个简单的“一”字就让人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不妨借鉴训诂学的经验为汉字教学服务。
经典呈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经典感悟:学习有先有后,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小孩子学习也要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入手。初期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才可以读“四书”。 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在古代就很明确了。
经典呈现: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典感悟:经”概指儒家经典,“子”是指诸子百家的作品。读熟通晓儒家经典后,再去阅读诸子百家的书。抓住经典的要点,牢记书中的事情。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撮其要,记其事”的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深刻理解这门学问。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于理解深刻事物很关键。
经典呈现: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典感悟: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经典呈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经典感悟: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可谓悠久而灿烂,要汲取历史给我的智慧和经验教训,必须翻阅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深入进行了解和研究历史背后的细节。“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传承五千多年的文化,至今仍然包含在国人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它时刻的影响着国人的各种行为和判断事物的角度。当然,学习历史也要抱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就不能把历史当成演义,当成有娱乐性质的故事来看!要本着学习古人的智慧,传统的态度去看!其次,用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去粗存精,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习到历史文化传承的底蕴。
经典呈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经典感悟: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诵读可以有很多好处。古人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对于儿童,每天坚持诵读20分钟,可以快速进入早期阅读,说话流利,提高作文水平,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会显著增强,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达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大声朗读,不断重复,乃至熟记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比默读的心理活动复杂得多。它是用眼摄取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用口表达外化的过程。在这一阅读过程中,眼、口耳、脑并用,互为监督,共同协作,尤其是大脑始终处于一种分析、判断、联想的高度动作状态中。诵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力,是一种语言直觉力。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到章熊、王尚文、李顺,人们对语感教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鲜明。当代语言学家更是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诵读正是语感获得的主要途径。通过诵读,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各式各样的语言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反复出现,对学生的语言器官形成反复刺激,逐渐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便形成了语感。诵读的作品越多,诵读作品的次数越多,语感就越强。诵读还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制而后识器”“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诵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通过诵读,无声变为有声,无形变为有形,抽象化为具体,其间的转化速度是很快的。通过诵读,学生的思维就驰骋于音、形、义有机结合的或静或动的画面中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操在诵读中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陶冶。文学鉴赏能力自然能提高。
经典呈现: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 惟一经。
经典感悟:金钱总有用完的时候,而知识财富就像源泉永不枯竭。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一本书就是知识财富,有了这样用不尽的财富子女才不会挨饿受穷。古往今来多少兴亡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个道理。诗书传家久。
经典呈现: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经典感悟: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经典呈现: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经典感悟:《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展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做好人就能做好事,宋代宰相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来作为自己为官的指南。
朱光潜对《论语》的评价比较高,他认为无论从思想或是从艺术的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欢喜《世说新语》,为书中所写的魏晋人风度和所载的妙语所吸引,后来又以风度语言的标准去看《论语》,发现以《世说新语》较《论语》,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儒家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经典呈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经典感悟:《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经典呈现: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经典感悟: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或者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套用论语中所提到的这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经典呈现: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经典感悟: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经典呈现: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经典感悟: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经典呈现: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经典感悟:《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芯亢?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经典呈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经典感悟:《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经典呈现: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经典感悟:《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经典呈现: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经典感悟: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经典呈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经典感悟: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经典呈现: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经典感悟:《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经典呈现: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经典感悟: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经典呈现: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典感悟: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经典呈现: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经典感悟: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后汉书》讲述东汉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写的是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晋统一;《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以史为鉴戒的的思想,所以叫《资治通鉴》。
经典呈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经典感悟: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前面提到的不过是一个简单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必须翻阅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深入进行了解和研究。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吸取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译文】
经典呈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经典感悟: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我们应该立志努力学习,知识的领域是无穷无尽的,知识是财富、是力量、是智慧。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间断地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它。
经典呈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经典感悟: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译文】
经典呈现: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经典感悟: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经典呈现: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经典感悟: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经典呈现: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经典感悟: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求知识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现在我们有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才是。
【译文】
经典呈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经典感悟: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今天我们有方便舒适的环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
经典呈现: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经典感悟:汉朝初年会稽的朱买臣,家里十分穷苦,以砍柴维持生活,但很喜欢念书,对其他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每天边担柴边读书。他很会利用时间用功,挑柴的时侯,口里仍不断背诵诗文,咿咿唔唔念个不停。他的妻子跟在后面,一句也听不懂,而且越听越心烦,忍不住阻止道:“你不要再念了,好不好?”而朱买臣越念越起劲,越读越响,像唱歌一般,快乐得不得了,一提起嗓子,便嗯嗯啊啊没有个完,大老远都能听到他在背诵古书。他的妻子说了又说,始终没有效果,家里头经常有了早餐,就没有了晚餐,到后来实在受不了,吵着要离婚。朱买臣知道他的妻子是个无知的女人,永远不可能了解读书报国的道理,便赔着笑脸安慰道:“我到五十岁时一定有出息,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不久便可发迹了,你已经跟我吃了二十多年的苦了,只剩下短短的几年竟会忍耐不下去吗?等我大富大贵的时候,一定不忘记你的功劳。”他话还没有说完,他的妻子劈头骂道:“我跟你吃的苦还不够多吗?你原是个书生,弄到现在靠砍柴为生,也该知道读书无用,为何至今仍不觉悟?还要到处吟唱,惹人心烦。再下去,我非要饿死在阴沟里了!”接着又大哭大叫,闹得不成个样子,朱买臣只好答应离婚。
朱买臣依旧砍他的柴,背他的书。有一回,刚好碰到清明时节的天气,成天阴阴湿湿不见阳光,他背了一捆柴赶下山,忽然遇着一阵风雨,又冻又饿,全身发抖,躲到墓旁去避雨,刚好来了一男一女祭扫坟墓,那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朱买臣的前妻与她的后夫。
这种场面多叫人难堪。因此,朱买臣装成不认识的样子。但是,当他的妻子把祭祀过的酒菜,分给他一点儿的时候,为了要保命,朱买臣也只有含着眼泪吞下去了。
转眼之间,又过了几年,朱买臣快五十岁了。
有一次,会稽郡有一位太守要到长安去,朱买臣便以运卒的名义跟了去。
到了长安以后,朱买臣抓住一个机会,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很赏识他在《春秋》、《楚辞》方面的见解,派他做中大夫。以后,他又上了一个对付东越的报告,汉武帝十分高兴,派他回会稽当太守,并且笑着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太可惜了,你如今可以衣锦荣归。”
当年被人瞧不起的樵夫,如今可神气了!乡民们夹道欢迎,争看新太守的风采。他远远看到人丛中有一个女子,正是他的前妻,想起在坟墓前的一幕恩情,便把她叫来。
他的前妻又羞又恼又怒又悔,呆若木鸡,说不出一句话。朱买臣顾念前情,把她和她正在郡太守府当工役的丈夫一块接来,在后花园居住。
这时候,他的前妻真是懊悔到了极点,尤其朱买臣娶了新妻子,穿的是漂亮的新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她觉得都该是自己的享受。最后她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厚着脸皮要求朱买臣再收留她。朱买臣叫人把一盆水泼到地上,对她说:“你能把水再收回盆子里,我们便可以再做夫妻。”
他的前妻听了之后,“哇”的一声哭着跑了,不久便上吊自尽了。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经典呈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经典感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学问都很高,文章也都写得很好。被后人合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位人物。
经典呈现: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经典感悟: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典呈现: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经典感悟: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古仁贵朝闻夕死。”有志者事竟成,
经典呈现: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经典感悟: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为强大。你要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吗?那么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光明的前途也会属于你。
经典呈现: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经典感悟: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和李泌两人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华。这和他们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但只是聪明而不学习终究还成不了才。祖莹和李泌学习非常刻苦,每天几乎是手不释卷。已经把读书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经典呈现: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经典感悟: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经典呈现: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经典感悟: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蔡伯直(重简?)之孙女,蔡伯喈之女也,能分辩琴声好坏,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住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东汉董卓弄权,曹操矫诏杀之,将卓尸弃市。伯喈伏尸悲哭,因赐伯喈之死。女文姬父方操琴,遇猫捕鼠,文姬知其琴声焦杀,而有死难之将至。父因卓之诛,得罪面死,流文姬于胡地。以琴音作《胡笳十八拍》之曲,流入中国,忧怨哀伤。曹操以千金赎回,配与士人范士圯。又云董祀,未知孰是。后夫妻善终。
晋朝的才女谢道是宰相谢安之兄女也。韫则心最聪慧,惟喜读书,能出口成诗。幼时就能吟诗作对。一日庭中大雪,安问诸子侄云:“大雪纷纷何所似?” 侄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嫁王右军之子凝,夫死,以节烈著。彼两女子,且有如此聪明,尔等男子,当要自己惕励可也。在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要读书学艺是非常困难的,蔡文姬和谢道韫两人都是女子,可以想见她们在当时学习是多么不容易。
经典呈现: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经典感悟: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当然,现在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也能上学读书,这是社会的进步。而我们更应该珍惜社会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男孩、女孩都应刻苦努力,多学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经典呈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经典感悟: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刘晏但长大以后,他当了唐代宗的宰相。在他任职期间,非常爱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我们也应该和他一样从小立下志向,长大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典呈现: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经典感悟: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有志不在年高”甘罗十二岁就当了宰相,周瑜很年轻就担当将军事将领。中国有这样一个早期成才的情结。
经典呈现: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经典感悟: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事万物都有自然界所赋予的特质,如狗能看门、鸡会报晓。而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该如何呢?人类是有思维能力的,所以,自然赋予人的使命当然是掌握各门知识去征服自然。
经典呈现: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经典感悟:即便没有智力的蚕都知道吐丝以供人们做衣料,蜜蜂辛勤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有着高级智慧的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对比之下,作为人,无论多么幼小,都应该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典呈现: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经典感悟: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就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摆正小时候学习和长大后应用的关系。
经典呈现: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经典感悟: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一点: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儿时大好的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那么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收获,思想和学识就越加丰富。多多勉励自己,千万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