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考试中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应试技巧也是非常重
作文不能为“创新”偏离题意:高考作文越来越强化创新意识,但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文体形式一定要与内容符合;二是既然选择了一种文体,就应按照文体的特点、要求展开写作。要写出鲜活有灵魂的华章,开头结尾很重要,要力求突破樊篱,不落窠臼。
“高考作文最怕的就是注重了创新却偏离题意。”基础等级的八项要求,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应一项一项落实。具体写作时,应严格遵从试题的限制,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开放性。
在选材时,可以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将目光放到身边来。成长经历、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一些考生为博同情得高分,不惜编造,如家里父母“离婚”、“死亡”之类的假情节;还有的考生动辄编造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如星球大战、未来世界等。这样的作文一旦弄巧成拙,被评卷老师看破,很可能就要“碰壁”。
所以,作文的时候要尽量写出真情实感,还要懂得选择自己的强项文体来写。
数学计算求准不求快:
数学考试特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难题的困扰。稳定是发挥的关键,这就要求考生们要处乱不惊。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处理好快与准的关系,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前面的题要尽量拿分,最后的两道大题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揪着不放。最后15分钟监考老师会给考生一个提示,这时不要紧张,也不要再为区区一两分没做出来的小题犹豫自惑,绞脑耗时,以致因小失大。
要认真检查,反复核对,立定心思不到最后一分钟绝不交卷,切忌为出风头而草率交卷。珍惜一分钟,有可能减少你一分甚至几分的失误。
英语紧抓考点和语感:
现在英语考试很侧重语言运用能力考查,注重语境化和交际化,很少考纯语法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特别是单选题选定了就不要轻易改动,除非发现了明显的错选。”
当然,答题时也要结合分析题目所考核的重点,比如题目是考各类从句、还是考非谓语动词?是虚拟语气、强调式呢,还是独立主格、倒装句式?这些一般都是考核的重点,抓准了就很容易得到答案。
做完型填空则一定要先看一次全文,掌握文章大意时再动手。最好能抓出关键词,阅读时要联系上下**题时注意,不一定要按题目的顺序去做,要抓出上下信息,还有搭配关系,可以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先做自己会做的。前面选出的答案会弥补文章中缺失的信息,再回过头去做原先不会做的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政治论述论到“点子”上:
考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来自对知识的准确认知,相关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面对数以百计的考点,如果缺乏“融合”意识,那么考试的时候就会陷入偏狭和被动,发挥能力也就会受到无形的限制。 考生遇到今年国内的重大时事、经济话题时,要尽量往学过的知识上靠。结合平时关注一些新的提法,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一些新名词、新问题。要尽量灵活地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答题。
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提供的背景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找到关键词句。只有真正弄明白出题者的意图才不会白花力气,老去打擦边球,答不到点子上。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精简,不要碍嗦,把意思说明白就可以了。
化学注重细节防丢分:
化学考试,细节方面特别重要。解答非选择题时要准确运用学科语言来表达。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化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特别要注意化学公式,符号的准确性。尽量避免一些非思路问题的小失误,以免前功尽弃,一道题辛辛苦苦做下来,最后却无法得到正确答案。
考生只要把基础知识掌握透彻,力争考试的时候把容易的基础分拿到手,基本上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笔试环境下能体现的能力,并不是不顾知识基础的超越能力。
生物理论实际相结合:
高考生物试题中,主观试题所占分数比重比较高,要求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是考查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应用。考生做题时要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剖析,要弄清题目所设问题与其他事物、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深入理解分析。
一般这类题型解题思路是:认真审题→找出问题→联系相关知识→写出答案。解题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生物现象的一般规律、原理和特征,确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题是要举一反三,尽量套用课本上已做过的生物实验、实验规律、实验程式、实验方法以及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