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面对中高考

(2012-10-25 22:45:18)
标签:

朝阳家教

东城家教

高考辅导

海淀家教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

    高三学生张同学的家长打电话话反映孩子对高考有消极情绪。认为中高考不科学,不合理等等。对老师的那一套应试教育很抵触,考试的时候写作文按照自己的来,结果老师打了很低的分数,但是孩子还不服气。渐渐的对考试产生了抵触情绪。

    其实这种现象也发生过很多。我的观点是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从正面看待中高考。中高考体制其实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所处的现状决定的。要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看待中高考体制,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这样有限甚至稀缺,要做有效的教育,相对较好的途径就是考试。高考是分配教育资源的一种形式,是让有能力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中考、高考有两种功能:第一是课程质量的检测功能。第二是优秀人才的选拔功能。无论考试制度设计得多么严密和复杂,中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

    首先,高考具有检测高中教育教学的功能。其考试科目与命题都直接依据高中课程,并由高中教师参加。这种做法是功能性的,“因为有这种功能,高考招生自然就不能由高校独立进行,而只能采取统一入学考试,由政府部门来组织。但同时,也促成了高中教育走向应试教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功能,是检测高中教育状况,检测得越真实,制度的作用就越好。每个高中生都应该有这种真实的记录,这与是否高考没有关系。但它与高中毕业考、高考同时存在,势必彼此影响权威性和效率。“如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推行,可以取代现有的高中毕业考,但不能代替高考,因为高校录取要求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引导性。

    其次,高考为高校的选拔优秀的人才,努力使高考对人才选拔更加高质高效,更加公平合理。

    附文: 

高三家长教孩子正确认识高考

2011-01-15 15:34:57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佚名

  每个高三学子都盼望“成功的高考”,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却被将要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赋予太多的含义。很多同学认为高考成功就是要考上名牌大学,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付出太多的父母。高三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谁都希望自己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出发点没错并不意味着结果也不会出现问题,毕竟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金榜题名者注定是少数。究其原因,大多同学受家庭的影响,也有的同学是因为对自己的判断失误。如果本身实力有限却把最终的期望值定得很高,高三这一年将会过得非常不轻松,结果也往往是失望的。作为高三学生的父母,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孩子认识什么是成功的高考。

    第一、家长要从内心认识何谓“成功的高考”论这个问题是在小题大做或者毫无意义。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家长如何帮助考生顺利通过高考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一份关于“何谓成功的高考”的调查问卷显示:59.8%的家长认为,只要在高考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就是成功;32.7%的家长认为成功的高考就是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7.5%的家长认为,只要高考后孩子有学可上就算是成功。可以看出,多数家长对“成功的高考”的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这些家长是不是能够完全接受孩子的高考成绩呢?或者说家长内心还有更高的“期望”?如果是这样的心态,那这些家长就属于那40.2%的家长了。所以,高三家长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成功的高考。

  考试和其他的事情一样,对于成功这个概念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框,既不能用孩子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考了多少分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来下最后的结论,这是因为每个考生的基础和提高空间并不完全相同。高三虽然对考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但是高考所考查的内容是高中三年甚至加上初中的知识。想在这一年当中把自己前几年的欠缺全部补回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况且考生又不是仅仅考查一门功课是否过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将6门课程的功课认真复习,才能顺利通过高考。但高三的时间是一定的,那么基础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考生最后的复习效果。简单来说,需要我们家长也能够从考生的综合实力角度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说一个考生平日学习比较好,每次测试平均成绩总能达到600分左右,那么高考中他发挥正常考到600分就是高考成功,如果考到580分就是发挥失利;而对于另外一个考生来说,他每次测试的平均成绩在500分左右,那么高考中他考到500分就是高考成功,而考到520分就算是超常发挥了。

  所以,高三家长们应从现实角度出发,对最终的高考结果有个大致的预期,心态平和地和孩子一起走过高考前的每一天。

  第二、教孩子制定合理的期望

  高三家长在高考当中起到的是“外力”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考生本人。因此,让他们知道究竟什么才是高考成功,才能够有效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继而怀着一个轻松的心情去面对后面的复习与考试。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中等水平或是不太理想的孩子,更要告诉他们高考并非就是要成为优等生,并非就是要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高考目标和期望值,最终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这样就已经取得了高考的成功。

  在高三,的确有这样的孩子对大学有着太多的向往,也有一些孩子会偏执地认为只要拼命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于是他们就会为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高考目标,在盲目和冲动中付出着汗水和泪水,由于急于求成,他们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孩子是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就不要继续纵容孩子的梦想了,而是要及时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认清何为高考成功,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高考目标,让孩子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有可能稳步提高。而一味追求虚幻华美的高考结果,只能让孩子在没有尽头的黑暗高三中倍感压力,苦苦挣扎身心俱损。

  长此以往,家长与孩子间彼此情绪高度对立,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肯定不利于迎考。所以需要家长给孩子减压,适当降低高考期望。这样不仅对孩子的学业方面有帮助,也是对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的一种经营和体现,毕竟,除了高考,每个人还需要面对学习之外的生活。

祝每一个要参加2011年高考的学生和家长都能够真正认识到何谓成功的高考,同时祝每一个高三学子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进入自己预期的大学校园。

 

 

正确认识高考 开展素质教育 突破应试教育樊篱

www.jyb.cn 2009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很多人认为高考不改,新课程就无法真正实施,高中教学仍然会是应试教育。我们知道,新课程高考有了很多改革,但还不是全面、彻底的改革,其原因很多,既有考试技术的原因,也有考试管理的原因。但是新课程高考在相当层面上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高考,真正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指向能力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 

  众所周知,教育无法避免考试。因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规定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基本手段。所以考试作为教育的评价工具是必然伴随教育存在的,只会有考试评价形式的变化,而不会有考试评价的消失。同时,考试可以促进社会向上流动,这导致考试不仅成为教育视野的活动,更是社会视野的活动。  

  不幸的是,教育对考试的需求导致了教育对考试的逆动:出现了将考试作为终极目的的应试教育。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与考试有关的教育都称为应试教育,因为当考试内容符合素质教育目的、备考活动也符合素质教育目的时,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只有那些一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才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成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向上流动的驱动力要求教育服从考试;二是考试内容不符合教育目的;三是备考和教学活动严重偏离教育目的。在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家长不会放弃对可能改变家庭命运的高考的高度重视。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考大纲对于高考所考查的能力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尽管考纲规定的能力模型还有不能完全满足大学招生需求之处,但这些能力规定对基础教育的导向意义是很明显的。以高考中广泛使用的多项选择题型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题型是可以考查学生的某些能力素质的。多项选择就是从多个可能的选择项中选择最恰当的选项完成一个学科表述,这是我们在生活和学科活动中一种斟词酌句的、真实的学科知识运用活动。斟词酌句在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学术创作、学科表述甚至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在当前高考的多项选择题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准确学科表述的能力,这是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多项选择还考查了学生理解题干的能力,这些题干都涉及广泛的层面,实际上也考查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基于多项选择题型的能力指向,在教学(包括备考)中应做到:培养学生进行准确的学科表述的能力,这对于所有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准确的学术表述的能力。应该在教学中避免纠缠“难、繁、偏、旧”的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学生尽可能丰富的图式或者图式建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获得尽可能广泛的课外知识,并在课内外学习中建构各种相关图式。  

  弄清高考内容的能力规定,并在新课程中积极开展指向这些能力的教学,对于促进新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可以推动基础教育准确把握高考能力模型(当然要同时进一步改革高考的能力模型),彻底改革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尤其是高考备考教学,使新课程教学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从而由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使应试教育转变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这或许是促进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